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孔子之嘆及其教育意蘊

  • 作者:傅茂旭|責編:安芳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39663
  • 出版日期:2024/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80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運用數理統計和哲學思辨相結合的方法,將孔子嘆辭按照教育維度進行分類與統整,以「孔子之嘆」為切入點,根據孔子一生人生主題的變化,對其所蘊含的哲學意蘊和教育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書結合曆史、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呈現出孔子思想的多維度面貌。為學術界提供了深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有助於推動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進展。

作者介紹
傅茂旭|責編:安芳
    傅茂旭,男,山東東平人,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傳統文化教育、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教育等。近年來,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市廳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5項。以第一作者在《高教探索》《中國高等教育》《高教發展與評估》《黑龍江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緒論
    一  選題緣由
    二  文獻綜述
    三  文本選擇與素材運用
    四  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之嘆」的含義與時代背景
  第一節  「孔子之嘆」的含義
    一  「嘆」的含義
    二  「孔子之嘆」的含義
  第二節  「孔子之嘆」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  春秋時期的經濟狀況
    二  春秋時期的政治制度
    三  春秋時期的禮樂文化
    四  春秋時期魯國的國際與國內狀況
第二章  為學之嘆及其教育價值
  第一節  為學志向之嘆
    一  「志於道」的為學志向
    二  「志於仁」的為學志向
  第二節  為學典範之嘆
    一  「堯、舜、禹」上古之典範
    二  「文、武、周公」周朝之典範
    三  「子產、晏嬰、蘧伯玉」時代之典範
  第三節  為學態度之嘆
    一  「好學不倦」的為學態度
    二  「樂以忘憂」的為學態度
    三  「難以哉」的為學障礙
  第四節  為學之嘆的現代價值
    一  「學不能已」的為學定位
    二  「古聖先賢」與「時代精英」相結合的榜樣學習法
    三  「好學」「樂學」的為學態度
第三章  為政之嘆及其教育意蘊
  第一節  「禮崩樂壞」之嘆
    一  「禮崩樂壞」的本質
    二  「禮崩樂壞」的具體表現
  第二節  「時無君子」之嘆
    一  「時無君子」的概況之嘆
    二  「時無君子」的個案之嘆
    三  「時無君子」的境遇之嘆
  第三節  為政原則之嘆
    一  「以德治國」的為政原則
    二  「禮讓為國」的為政原則
    三  「正人先正己」的為政原則
    四  「知人用人」的為政原則
  第四節  為政次第之嘆
    一  「必也正名」的為政前提
    二  「庶、富、教」的為政次第
    三  「信、食、兵」的為政側重點
    四  「無訟」的為政目標
  第五節  為政之嘆的教育意蘊
    一  「仁以為己任」的責任擔當者

    二  「勉強而為之」的時代逆行者
    三  「正人先正己」的道德垂范者
    四  「無訟」社會的理想奮鬥者
第四章  為教之嘆及其教育鏡鑒
  第一節  為教方法之嘆
    一  「叩則鳴」的問答法
    二  「侍坐言志」的討論法
    三  「從游論道」的參觀法
    四  「歷事而教」的實踐法
  第二節  為教內容之嘆
    一  「思無邪」的《詩》之嘆
    二  「鬱郁乎文哉」的《禮》之嘆
    三  「洋洋乎盈耳哉」的《樂》之嘆
    四  「人君辭誥之典」的《書》之嘆
    五  「可以無大過」的《易》之嘆
    六  「知我罪我」的《春秋》之嘆
  第三節  弟子之嘆
    一  弟子「賢能」之讚嘆
    二  弟子「不肖」之慨嘆
    三  弟子「夭亡」之惜嘆
  第四節  為教之嘆的教育鏡鑒
    一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二  綜合性的教學內容
    三  「師徒如父子」的師生關係
第五章  為道之嘆及其教育意義
  第一節  志道學道之嘆
    一  學「道」的必要性
    二  「謀道不謀食」的為道原則
    三  「一以貫之」的為道路徑
  第二節  樂道守道之嘆
    一  「簞食瓢飲」的樂道之嘆
    二  「君子固窮」的守道之嘆
  第三節  行道傳道之嘆
    一  「吾其為東周乎」的志在行道之嘆
    二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勉強行道之嘆
    三  「歸與歸與」的大道難行之嘆
    四  「甚矣,吾衰也」的己身將殞之嘆
  第四節  為道之嘆的教育意義
    一  教育形上體系的建構
    二  學生對理想人格的堅守與追求
    三  因「時」而變的仁者之道
結語
參考文獻
    一  著作
    二  論文
    三  網站及報紙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