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再生與制序(基於綜合生態觀的歷史街區復興)

  • 作者:胡長涓//宮聰|責編:戴麗
  • 出版社:東南大學
  • ISBN:9787576611779
  • 出版日期:2023/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90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生態視角探究歷史街區復興,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現實問題:歷史街區綜合空間環境的失落,歷史街區與歷史城市文脈的斷裂,歷史街區與城市生態發展的割裂。結合中國古代生態理念與營建技法和現代生態理念和實施技術,通過四個基本問題「生態時空論」「生態本體論」「生態工夫論」「生態境界論」進行闡釋,以探究傳統與現代雙重背景下的綜合生態觀的形成及其對歷史街區復興的啟示。從解決問題出發,基於多尺度不同時期生態理念,以多學科交叉、多時空維度綜合構建以歷史街區為研究本體的「綜合生態觀」理論體系。在應用整體營造時空維度的五種法則對現有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構建歷史街區營造的整體框架和圖景。從歷史街區生態格局、生態循環與生態支撐三個方面全面構建「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復興策略。「生態格局」通過定性、定容、定形、定圍實現;「生態循環」運用理水、理韻、理氣的方法在多時空維度整體營建實現;「生態支撐」闡釋了歷史街區空間表徵背後的深層結構。本書突破傳統歷史街區保護理念與實踐中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局限,發據其內事的生態性,提出了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新途徑,並在歷史街區中營造一種耦合生態發展政策、契合城市發展方向、符合居民現代生產生活需求的新秩序。

作者介紹
胡長涓//宮聰|責編:戴麗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1.1  實踐的出發點:整體系統性保護與聯動發展的訴求
    1.1.2  理論的出發點:生態理論的興起與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街區
    1.1.3  國家與城市政策對歷史街區生態復興的激勵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  相關概念與研究的邊界
    1.3.1  相關概念
    1.3.2  研究邊界
  1.4  既有研究綜述
    1.4.1  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國內外研究進展
    1.4.2  現代生態理念的形成、流變與類別
  1.5  研究內容與框架
    1.5.1  研究內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現實問題——歷史街區復興面臨的現狀問題與矛盾
  2.1  歷史街區綜合空間環境的失落
    2.1.1  內稟生態性的失落
    2.1.2  街區形態與功能的失落
    2.1.3  公平共享的失落
    2.1.4  交通系統不完整
    2.1.5  密度和綠量的失落
    2.1.6  邊界的失落
  2.2  歷史與現代城市街區呈現的文化特質斷裂
    2.2.1  保護與發展過程中整體性缺失的困境
    2.2.2  價值觀的改變導致歷史街區保護話語的改變
    2.2.3  山水脈絡的斷裂,地域性文脈的斷裂
  2.3  歷史街區與城市生態發展的割裂
    2.3.1  古代生態理念與現代生態理論不夠契合而導致的空間割裂
    2.3.2  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生態發展的割裂
    2.3.3  城市基礎設施在歷史街區中的進退兩難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生態智慧——中國古代生態智慧與現代生態智慧耦合下歷史街區的形成與發展氣氣
  3.1  歷史街區的生態營建溯本回源——中國生態空間哲學觀與範式
    3.1.1  生態時空論s
    3.1.2  生態本體論氣
    3.1.3  生態工夫論
    3.1.4  生態境界論
  3.2  歷史街區傳統的生態營建理念與方法
    3.2.1  風水中山水形勝的生態觀
    3.2.2  擇址的生態方法
    3.2.3  城市與街區營建的生態措施
    3.2.4  建築營建中的生態方法
  3.3  現代生態理念對復興歷史街區的啟示7s
    3.3.1  現代生態理論對歷史街區復興的推進
    3.3.2  街區層級的生態理論對歷史街區復興的影響
  3.4  中國古代生態智慧與現代生態智慧的耦合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理論構建——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整體構建」
  4.1  以歷史街區為研究本體的綜合生態觀理論構建
    4.1.1  生態理念下的歷史街區保護
    4.1.2  歷史街區現有的內稟生態性
    4.1.3  綜合生態觀構建的可行性分析
    4.1.4  綜合生態觀理論的構架原則
    4.1.5  以歷史街區為研究對象的「綜合生態觀」
  4.2  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整體營造的動力機制及影響因素
    4.2.1  文脈傳承,地域性因素
    4.2.2  宜居環境,核心價值因素
    4.2.3  經濟發展,效率性因素
    4.2.4  社會政策,公平性因素
    4.2.5  自然環境,支撐性因素
  4.3  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整體營造的基本規律
    4.3.1  整體系統,有機複合」
    4.3.2  自主更新,共同生長
    4.3.3  循環流動,生生不息」
    4.3.4  協調均和,公平共享
    4.3.5  嬗變織補,生態整合
    4.4.1  整體營造的維度:時間與空間
    4.4.2  整體營造的框架:全面的圖景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生態格局——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鑲嵌體格局與功能
  5.1  定性:生態複合的土地利用
    5.1.1  歷史街區的鑲嵌體格局和功能
    5.1.2  生態複合的歷史街區土地利用
  5.2  定容:生態適宜的容量密度
    5.2.1  合理人口密度和居民保有率
    5.2.2  合理街區密度與容積率
    5.2.3  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的綠地現狀與類型
    5.2.4  適宜綠量的歷史街區
  5.3  定形:生態宜人的街區形態
    5.3.1  綜合生態觀中歷史街區空間形態的構建
    5.3.2  適宜微氣候的街區形態
    5.3.3  彈性的小尺度歷史街區
    5.3.4  宜人的歷史街區空間尺度
  5.4  定圍:生態合理的邊界邊緣
    5.4.1  傳統的歷史城市與歷史街區的邊界
    5.4.2  綜合生態觀下歷史街區邊界空間的發展與控制
  5.5  本章總結
第6章  生態循環——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鑲嵌體間的流動、循環與反饋
  6.1  應序: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與歷史城市整體營建
    6.1.1  生態擇址與象天法地
    6.1.2  城市嬗變與山水形勝
    6.1.3  生態營建中的空間尺度推釋
  6.2  制序: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生態基礎設施營建
    6.2.1  綜合生態觀下的生態基礎設施
    6.2.2  綜合生態觀下歷史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規劃
    6.2.3  綜合生態觀下歷史街區的適應性灰色基礎設施
  6.3  理水:綜合生態觀下歷史街區的災異調適與水管理

    6.3.1  綜合生態觀下歷史城市的水網調適與氣韻流動
    6.3.2  海綿城市技術在歷史城市中的應用
    6.3.3  歷史街區的綠色基礎設施營建
    6.3.4  歷史街區微觀尺度的生境營造
  6.4  理韻:綜合生態觀下歷史街區的交通系統與公共空間營造
    6.4.1  營造宜居友好的步行體系
    6.4.2  營造安全舒適的自行車網路
    6.4.3  營造復興發展的公共交通
    6.4.4  營造生態可達的公共空間」
  6.5  理氣:綜合生態觀下的歷史街區微氣候營造
    6.5.1  營造舒適的街區微氣候環境
    6.5.2  營建節能高效的街區能源系統
  6.6  本章小結」
第7章  生態支撐——多元協作下的歷史街區文化保護與整體風貌營造
  7.1  整體協調的自然和城市管理
    7.1.1  均和協調的人工自然系統管理
    7.1.2  綜合生態觀下整體營造和生態調適實踐
  7.2  推理酌情的街區治理
    7.2.1  政策激勵的歷史街區復興」
    7.2.2  契合城市發展的歷史街區復興實踐
  7.3  多元協同的街區復興
    7.3.1  居住型歷史街區公眾參與的現狀問題
    7.3.2  引導公眾參與的多元合作模式探究
    7.3.3  多維多樣的歷史街區
  7.4  人文化育與生態成境
    7.4.1  山水脈絡與人文化育
    7.4.2  整體勝境與生命秩序
  7.5  本章總結
第8章  基於綜合生態制序的歷史街區再生
  8.1  研究成果與結論
  8.2  研究主要創新點
  8.3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1  歷史街區問卷調查
附錄2  歷史街區與生態街區綠量計算與數據匯總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