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發展研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後期資助課題成果文庫
						
						
					 
					
					
						
					
					
					
						內容大鋼
						
							    從整體上看,在歐洲一國家張力下,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有效發展處於趨同性與差異性共存的、複雜的動態變化之中。當前,我國管辦評分離、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系列政策和對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積極回應,凸顯了我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建設與發展的緊迫性。本書緊跟國家政策形勢,從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出發,綜合運用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理論、管理學、電腦科學、語言學等方法,圍繞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發展展開探索性研究。
						
					 
					
					
						
					
					
					
						作者介紹
						
						董西露|責編:曲靜
                            董西露,博士,講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教育評價、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各類課題7項,主編和參編圖書5部。在各類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目錄
						
							1  導論
  1.1  立論依據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有關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研究的動態進展和趨勢
    1.2.1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組織研究
    1.2.2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標準研究
    1.2.3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運行研究
    1.2.4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職能與目標研究
    1.2.5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受傘狀組織作用的研究
    1.2.6  對已有研究的反思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點、研究難點及研究創新點
    1.4.1  研究重點
    1.4.2  研究難點
    1.4.3  研究創新點
2  核心概念、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
    2.1.2  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
    2.1.3  趨同性
    2.1.4  差異性
  2.2  理論基礎解讀
    2.2.1  組織研究的制度視角
    2.2.2  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理論
    2.2.3  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理論與本書研究的適切性
  2.3  分析框架
    2.3.1  理論構念
    2.3.2  特徵、動因、影響
    2.3.3  可移植經驗
3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合法性審查
  3.1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發展現狀
    3.1.1  區域分佈
    3.1.2  組織屬性
    3.1.3  行動目的
    3.1.4  運行機制
  3.2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元評估實踐
    3.2.1  元評估的緣由
    3.2.2  元評估的目的
    3.2.3  元評估的標準
    3.2.4  元評估的程序
    3.2.5  元評估的結果
    3.2.6  元評估的後續跟進
  3.3  本章小結
4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趨同演化
  4.1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動態趨同化
    4.1.1  整體層面的趨同發展
    4.1.2  具體指標層面的趨同發展
  4.2  基於語料庫分析的趨同性基礎
    4.2.1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自身的實踐探索和經驗共享
    4.2.2  歐盟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
    4.2.3  國家政府的角色參與和共識構建
    4.2.4  博洛尼亞進程的使命賦予和標準制定
  4.3  趨同演化的回報與風險
    4.3.1  降低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建設成本
    4.3.2  促進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相互認可
    4.3.3  阻礙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個性發展
    4.3.4  弱化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國別特徵
  4.4  本章小結
5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差異蛻變
  5.1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動態差異化
    5.1.1  整體層面的差異發展
    5.1.2  具體指標層面的差異發展
  5.2  基於文本分析的差異性來源
    5.2.1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對ESG的解讀差異
    5.2.2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對國家立法的回應差異
    5.2.3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對人員培養的能力差異
    5.2.4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對財力資源的依賴差異
    5.2.5  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對信息公開的程度差異
  5.3  差異蛻變的回報與風險
    5.3.1  加強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對話
    5.3.2  推動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不斷改進
    5.3.3  提升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在全球的吸引力
    5.3.4  加大歐洲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元評估的難度
    5.3.5  增加歐洲高等教育區建設的挑戰
  5.4  本章小結
6  我國借鑒歐洲經驗的適切性與可行性
  6.1  我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根源
    6.1.1  我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現狀
    6.1.2  我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存在的問題
    6.1.3  我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問題的根源
  6.2  我國借鑒歐洲經驗的適切性與可行性分析
    6.2.1  借鑒歐洲經驗的適切性
    6.2.2  借鑒歐洲經驗的可行性
  6.3  本章小結
7  對我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建設的啟示
  7.1  發揮區域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網路的規約作用
    7.1.1  規範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設置
    7.1.2  規範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標準
    7.1.3  規範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運行機制
    7.1.4  規範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持續改進
  7.2  優化政府對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資源配置
    7.2.1  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7.2.2  優化財力資源配置
    7.2.3  優化信息資源配置
    7.2.4  優化時間資源配置
  7.3  提升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綜合能力
    7.3.1  建立職業培訓的渠道,提升人員專業能力
    7.3.2  引進國際知名專家,提升國際參與能力
    7.3.3  參與元評估,提升行動實施能力
    7.3.4  擴大信息公開受眾,提升機構影響力
  7.4  倡導區域網路-政府-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構的協同治理
    7.4.1  區域網路的角色:連接者
    7.4.2  政府的角色:引領者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