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為小學科學科目的教研成果。深度探究是指向科學核心概念發展的學習,解決問題的學習,可遷移應用的學習,其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本書作者經過多年的科學教育探索實踐,歸納了實現科學課堂深度探究的五條路徑,即聯想與結構:經驗和知識的相互轉化;活動與體驗:學生的學習機制;本質與聯繫:對科學概念進行深度加工;遷移與應用:在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究實踐;空間與資源:課堂深度探究的支持系統。本書為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探究實驗教學中提供參考和借鑒,並能給科學教學評價起示範作用。
作者介紹
賀慈滿|責編:楊青青
賀慈滿,出生於1972年11月,高級教師,北侖區科學教研員,從事科學教研工作20多年,寧波市名師,全國優秀教研員。曾獲全國優質課一等獎,浙江省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浙江省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獎二等獎,寧波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多篇論文在各級核心刊物發表。
目錄
第一輯
聯想與結構:經驗和知識的相互轉化
一、單元起始課的「趣」與「奇」
(一)單元起始課的地位
(二)單元起始課的作用
(三)單元起始課的價值
(四)單元起始課的宗旨
二、解剖學生思維的節點
(一)多方探索,解剖學生思維習慣
(二)借力經驗,促進學生思維拔節
三、從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實現策略
(一)趣味預設,聯繫學生前概念
(二)實踐探索,糾正前概念
(三)創新教具,明晰科學概念
(四)遷移應用,鞏固科學概念
第二輯
活動與體驗:學生學習機制的形成強化
一、以遊戲推進概念的建構
(一)聚焦主題,生成科學問題
(二)遊戲進階,深化探究過程
(三)兒童化呈現,促進有效表達
二、基於實證的探究實驗
(一)從抽象到具象,形而象之
(二)化無形為有形,覺而悟之
(三)一分為二看問題,論而證之
(四)步步為營理線索,探而究之
三、探究實驗中的生成式學習
(一)學會發現問題,生成問題,培養探索意識
(二)嘗試猜測結果,生成假設,誘發探索慾望
(三)設計奇異實驗,生成方案,觸發創新靈感
(四)學會分析數據,生成結果,培育合作能力
四、活動間過渡環節的優化策略
(一)激勵式過渡
(二)衝突式過渡
(三)描述式過渡
(四)質疑式過渡
五、長周期探究活動的實施
(一)長周期探究困局形成原因
(二)提高長周期探究活動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第三輯
本質與聯繫:對科學概念進行深度加工
一、建模活動:領悟科學概念的本質
(一)聯繫生活實際,促進模型理解
(二)多元化教學手段,確保建模活動
(三)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建模層次
二、體驗分類:在活動中建立科學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一)改進材料,引發分類活動
(二)確定標準,掌握分類方法
(三)形成圖示,深化分類思維
三、深度研討:認識科學的本質
(一)精選關鍵問題,引領研討方向
(二)營造研討氛圍,提升研討效果
(三)提供可視證據,支持研討過程
(四)重視特別發現,豐富研討內容
(五)巧用多方評價,調控研討進程
四、材料先行:促進概念的有效構建
(一)選——讓概念暴露更充分
(二)改——讓科學探究更簡潔
(三)用——讓結論獲取更科學
(四)創——讓概念形成更深刻
五、指向科學思維的教學活動設計策略
(一)創設神奇情境,激發思維原點
(二)立足核心問題,觸發思維潛能
(三)分層體驗探究,提高思維深度
(四)拓展遷移應用,擴大思維廣度
六、以「畫圖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一)從模糊到清晰,體現思維起點
(二)化間接為直接,體現思維過程
(三)由整體到部分,凸顯觀察細節
第四輯
遷移與應用:在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究實踐
一、科學探究方法的再遷移
(一)梳理知識脈絡,實現遷移
(二)理解學科方法,運用於問題解決
二、「工程實踐」問題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明確技術目標
(二)重視設計環節
(三)恰當選擇材料
(四)完善評價標準
(五)持續激發參與熱情
(六)妥當安排科學課時
三、「項目式」學習的課堂應用
(一)「項目式」學習的頂層設計
(二)「項目式」學習的分步實施
四、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融通」學習範式
(一)場域融通,提升學習主動意識和操作能力
(二)學科融通,提升多元化思維和資源管理的能力
(三)學段融通,融通學科內容、方法構建、整合提煉
五、STEM項目的開發與實施
(一)「玩轉科學」課程特色
(二)四維課程目標定位
(三)「八環節」課程內容
第五輯
空間與資源:課堂深度探究的支持系統
一、科學家庭實驗的探索實踐
(一)合理布置,促進家校合作
(二)課前測評,確定學習目標
(三)實驗改進,重新設計過程
(四)利用媒體,實現精準指導
(五)即時點評,營造活躍氛圍
(六)問卷調查,反饋收穫建議
(七)整理素材,延續探究熱情
二、探究實驗室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一)建設科學探究實驗室的背景
(二)科學探究實驗室取得的成效
(三)當前科學探究實驗室存在的問題
(四)科學探究實驗室建設的對策研究
三、以學科基地鑄學科品牌
(一)因地制宜,打造實踐基地
(二)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