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結構文化與能動性--薄弱學校的產生研究(基於C市復程小學發展史的解讀)

  • 作者:周常穩|責編:于媛媛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 ISBN:9787573116307
  • 出版日期:2022/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0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在對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格爾茲的「文化解釋理論」以及劉易斯的「貧困文化理論」借鑒、整合的基礎上,以復程小學32位教師和10位家長的深度訪談為第一手資料,帶領讀者重返薄弱學校形成的歷史現場,嘗試在結構、文化與能動性三者互動交融的關係中再現薄弱學校形成的動態過程,從而建構一種結構、文化、能動性與薄弱學校形成原因的整合性闡釋框架,在此基礎上遵循善治、良序與優質的治理原則,分別從結構、文化以及二者互動交融的方面,為當下及未來薄弱學校的治理提供了可能的改進路向。

作者介紹
周常穩|責編:于媛媛
    周常穩,遼寧師超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在職博士后,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原理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比較教育研究,已發表核心論文多篇。

目錄
導論
  一、研究緣起
    (一)教育公平發展的時代召喚
    (二)薄弱學校的實踐憂思
    (三)個人效果歷史的驗反思
  二、研究現狀
    (一)薄弱學校的概念研究
    (二)結構主義取徑下薄弱學校的研究及省思
    (三)文化主義取徑下薄弱學校的研究及省思
    (四)既有研究現狀的述評
  三、研究意義
    (一)理論價值
    (二)實踐意義
第二章  研究設計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結構
    (二)文化
    (三)能動性
    (四)薄弱學校
    (五)學校發展
  二、研究思路與內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與創新點
    (一)研究
    (二)創新點
  四、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過程
    (三)資料處理
    (四)研究信度與效度
  五、個案選取與簡介
    (一)個案選取
    (二)個案簡介
  六、小結
第二章  復程小學發展變遷的動態「呈現」
  一、C市復程小學的發展變遷
    (一)末位徘徊(1978-1986):「天道非酬勤」
    (二)步履維艱(1986-1993):「破罐子破摔」
    (三)初拾自信(1993-07):「換血增活力」
    (四)步入正軌(2007-13):「涅槃似重生」
    (五)外強中乾(2013-至今):「新瓶裝舊酒」
  二、復程小學發展變遷之反思
    (一)政策的變遷:復程小學發展的關鍵性事件
    (二)弱勢的積累:復程薄弱校形成的動態呈現
  三、小結
第二章  復程小學發展變遷的動態「呈現」
  一、C市復程小學的發展變遷
    (一)末位徘徊(1978-1986):「天道非酬勤」
    (二)步履維艱(1986-1993):「破罐子破摔」

    (三)初拾自信(1993-2007):「換血增活力」
    (四)步入正軌(2007-2013):「涅架似重生」
    (五)外強中乾(2013-至今):「新瓶裝舊酒」
  二、復程小學發展變遷之反思
    (一)政策的變遷:復程小學發展的關鍵性事件
    (二)弱勢的積累:復程薄弱校形成的動態呈現
  三、小結
第三章  結構中的能動
  一、結構取徑下薄弱學校的實踐樣態
    (一)橫——對結構的衝擊
    (二)鑽——對制度的突破
    (三)行動——對機會的渴望
  二、結構取徑下薄弱學校的形成機制
    (一)結構的制約性
    (二)結構的使動性
    (三)例行化的行動
  三、結構取徑下薄弱學校形成機制的理論闡釋
    (一)「結構化理論」:結構與意義的互嵌
    (二)「結構化理論」與薄弱學校的形成機制
  四、小結
第四章  文化中的行動
  一、文化取徑下薄弱學校的文化景觀
    (一)城郊文化:「讀書無用論」
    (二)家庭文化:「重養不重教」
    (三)學校文化:「老態缺活力」
  二、文化取徑下薄弱學校的形成機制
      (一)「忍」的符號、隱喻與薄弱學校的形成
      (二)「關係」的符號、運作與薄弱學校的形成
      (三)「和」的符號、隱喻與薄弱學校的形成
  三、文化取徑下薄弱學校形成機制的理論闡釋
    (一)「文化解釋理論」:格爾茲的「深描」範式
    (二)「文化解釋理論」與薄弱學校的形成機制
  四、小結
第五章  結構、文化與能動性的糅合
  一、結構、文化、能動性與薄弱學校形成機制之間關係的再討論
    (一)嵌入「結構」的薄弱學校形成機制
    (二)嵌入「文化」的薄弱學校形成機制
    (三)「能動性」與薄弱學校形成機制
  二、一種結構、文化、能動性與薄弱學校形成機制的整合性闡釋框架
    (一)整合性闡釋框架的建構
    (二)整合性闡釋框架的解讀
    (三)整合性闡釋框架的意義
  三、小結
結語
  一、研究發現
    (一)「結構」的制約性、使動性與例行化的行動
    (二)「忍」「關係」「和」的文化符號與意義
    (三)「結構」「文化」與「能動性」的糅合
  二、改進路向
    (一)完善相關政策,掃清薄弱學校發展的結構障礙

    (二)落實管理制度,破除薄弱學校固有的文化景觀
    (三)構建學校共同體,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