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和解茶經(一碗茶湯的中國意味)

  • 作者:余亞梅|責編:黃慧鳴
  • 出版社:上海文化
  • ISBN:9787553527628
  • 出版日期:2023/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4
人民幣:RMB 8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一個「和」字貫穿對陸羽《茶經》的解讀,詮釋字裡行間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的生命哲學,闡發其天經地義、?古常新的天地至理和人道情懷。一方面,結合飲茶文化在唐、宋、明時期的具體呈現方式,揭示以「和氣得天真」為主導的中國茶道文化內在發展邏輯理路、美學範式,以及「道濟天下」的生命情懷。另一方面,在逐字逐句解說《茶經》的同時,注意結合日常茶飲的常知加以闡發,通過理解一個「和」字,把握一個「真」字,體會中國茶道「變」與「不變」的內在精神,從「一碗茶湯」中照見中國文化的精神世界。

作者介紹
余亞梅|責編:黃慧鳴
    余亞梅,復旦大學文學碩士、政治學博士,上海公安學院副教授。曾長期從事公安行政工作,于2018年轉行公安教育,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生命哲學及其人道思想的研究。出版專著《政府偏好與制度變遷一一以收容遣送制度為案例的研究》,參與《新文學里程碑》詩歌、散文卷的編撰,在核心期刊發表十多篇文學、政治學領域相關研究論文。

目錄
【開篇一】陸羽其人:從無名的棄兒到逃名的茶聖
  無名的棄兒——從身世之謎說起
  不得不說的「棄兒」:伊尹與一休
  逃名的浪子——在出世與入世之間
  複習與思考
【開篇二】《茶經》經義:和氣得天真
  第一,「茶湯」與「羹湯」同宗同源,都是調和之道
  第二,以一碗茶湯寄托「道濟天下」的情懷和使命
  第三,以伊尹為最高的人格理想
  複習與思考
【一之源】上:中國是茶的故鄉嗎?
  茶樹的原產地與原種之爭
  茶樹的分類
  「茶」名的演變
  茶的雅號——茶的另類文化史
  複習與思考
【一之源】中:好茶要得地
  土質與品質
  野生比種植的好在哪裡?
  茶樹是向陽好嗎?
  芽葉鑒定的三個維度
  複習與思考
【一之源】下:從茶的性味說起
  茶的葯食功效
  以茶品通人品
  複習與思考
【二之具】蒸青茶餅的工序與工具
  茶具還是茶器?
  蒸青茶餅的采造工序與用具
  複習與思考
【三之造】上:好茶要得時
  采造的時令
  「意外」的驚喜——發酵茶的工藝演變
  複習與思考
【三之造】下:別茶,舌尖上的物理
  「以貌取茶」——自胡靴至霜荷
  「四覺」識茶——色香味形
  複習與思考
【四之器】上:道器合一的思想表達
  風爐的「道」意:「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觀
  複習與思考
【四之器】下:潔凈精微的「道」意
  唐代煎茶「二十四器」
  宋代點茶「十二先生」
  沖泡茶道中的「工夫茶四寶」
  複習與思考
【五之煮】上:水火之功
  炙茶——發陳、提香、醒茶、去寒
  碾末——「細米」與「菱角」的差別在哪裡?
  火的性味

  複習與思考
【五之煮】中:水為茶之母——品水
  陸羽品水妙訣——貴「清」「和」
  從來名士能評水
  誰是天下第一泉
  複習與思考
【五之煮】下:煮茶的文武之道
  候湯即候火:無過無不及
  酌茶:從茶味到茶藝
  複習與思考
【六之飲】上:陸羽的批判:煎茶如煎藥
  茶飲源流與名流
  「習俗不已」的茶食葯飲
  複習與思考
【六之飲】下:陸羽的創建:單味茶湯的至味之道
  治茶「九難」:從渾飲到清飲
  從分茶到行茶
  複習與思考
【七之事】上:中華茶脈及早期茶認知
  茶人茶事索引
  中國人對茶的早期認知
  複習與思考
【七之事】中:中華茶脈之三國兩晉
  茶通儉德
  茶在晉代的傳播與貿易
  詩文中的茶
  體察性味——對茶功效的再認識
  茶在晉代社會各階層的面目
  複習與思考
【七之事】下:中華茶脈之南北朝及出產
  茶文化加速發酵
  不限於荊巴的茶產地記載
  茶的功效與療方
  複習與思考
【八之出】茶區的前世與今生
  唐代八大茶產區
  當代四大茶產區
  複習與思考
【九之略】簡易、變易不離其「真」
  複習與思考
【十之圖】陸羽的自信與寄語
  複習與思考
參考文獻
寫在後面的話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