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媒介責任與傳播路徑/體育文化系列叢書

  • 作者:張業安|責編:陳佳妮//陶聽蟬|總主編:潘勤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78243
  • 出版日期:2023/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57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基於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凸顯與媒介傳播對青少年影響加深的雙重社會背景,本書以媒介責任、健康傳播學等理論為指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的媒介責任及傳播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在梳理媒介責任國內外研究的進展基礎上,探索媒介傳播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作用機制,釐清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責任的理論架構,揭示青少年健康促進中媒介傳播的應然目標與實然狀態;同時,借鑒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路徑及實踐經驗,構建科學的青少年運動健康傳播模式以及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傳播機制,從媒介傳播實踐與媒介傳播層面探尋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策略,為通過媒介傳播促進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實踐提供科學依據。

作者介紹
張業安|責編:陳佳妮//陶聽蟬|總主編:潘勤
    張業安,男,1980年出生,安徽壽縣人,中共黨員,2005年碩士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系。2013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獲首屆博士國家獎學金,博士論文《大型體育賽事的媒介傳播效果研究》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現任上海體育學院期刊社副編審,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兩度獲得上海市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獎。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項,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研究數項,主要致力於體育新聞傳播效果和體育科技期刊編輯研究。在《體育科學》《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體育學刊》等CSSCI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研究成果曾獲得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學論著一等獎、全國體育院校學報研究會論文一等獎、全國體育新聞傳播研討會學術會議二等獎、上海市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

目錄
總序
前言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主要研究內容與設計
  1.4  相關理論基礎
    1.4.1  媒介責任理論
    1.4.2  健康傳播學相關理論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青少年
    1.5.2  媒介
    1.5.3  體質健康
    1.5.4  媒介使用
    1.5.5  屏幕時間
    1.5.6  媒介責任
    1.5.7  健康傳播
    1.5.8  運動健康傳播
2  文獻綜述
  2.1  媒介責任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2.2  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及健康促進研究進展
    2.2.1  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2.2.2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研究進展
  2.3  媒介傳播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2.3.1  媒介傳播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的國內研究進展
    2.3.2  媒介傳播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的國外研究進展
  2.4  媒介傳播干預健康促進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2.4.1  國內健康促進中媒介參與的研究進展
    2.4.2  國外健康促進中媒介參與的研究進展
  2.5  小結
3  媒介傳播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作用機制
  3.1  研究對象與方法
    3.1.1  研究對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3.2.2  青少年媒介使用行為的基本情況
    3.2.3  青少年媒介使用行為與體力活動和體質健康的關係
    3.2.4  媒介傳播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作用機制
  3.3  小結
4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責任的理論框架
  4.1  責任概念: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責任的界定
  4.2  責任緣由: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為何履責
    4.2.1  緣于媒介的社會公器定位
    4.2.2  緣于媒介的社會功能
    4.2.3  緣于媒介的社會權力
    4.2.4  緣于媒介特別是新媒介傳播存在的問題
  4.3  責任主體:青少年體質促進中的媒介責任由誰履行

  4.4  責任內容: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應履行的主要責任
    4.4.1  青少年體育與健康課堂的延伸責任
    4.4.2  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的促進責任
    4.4.3  青少年體質健康負面影響的遏制責任
  4.5  責任方式: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如何履責
    4.5.1  優化媒介內容、創新媒介產品,提升青少年體育與健康素養
    4.5.2  優化青少年媒介使用方式,提升有助於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媒介素養
  4.6  小結
5  青少年健康促進中媒介責任履行的應然目標與實然狀態
  5.1  青少年健康促進中媒介責任履行的應然目標
    5.1.1  青少年體育知識與技能獲取的「伺服器」
    5.1.2  青少年體育健身參與與健康管理的「推進器」
    5.1.3  體育精神融入青少年生活的「示範器」
    5.1.4  青少年媒介沉溺行為的「矯正器」
    5.1.5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過程的「監視器」
  5.2  青少年健康促進中媒介責任履行的實然狀態
    5.2.1  媒介成為當下青少年體育、健康知識及技能獲取的重要途徑,課堂延伸媒介責任逐漸凸顯
    5.2.2  媒介對於青少年體育、健康氛圍與意識的強化效果有待提升,行為促進媒介責任亟待強化
    5.2.3  新媒介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不斷加深,而其負面影響遏制媒介責任履行不佳
  5.3  小結
6  發達國家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的模式與路徑
  6.1  美國大眾媒介干預健康促進計劃的發展歷程
  6.2  美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的模式
  6.3  美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的路徑
    6.3.1  健康傳播計劃的結構設計階段
    6.3.2  媒介信息測試階段
    6.3.3  健康傳播計劃的實施階段
    6.3.4  健康傳播計劃的效果評估階段
  6.4  美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的案例分析——以「步行密蘇里」計劃為例
    6.4.1  形成性研究
    6.4.2  核心概念開發以及預測試
    6.4.3  項目實施
    6.4.4  研究結果評估
    6.4.5  「步行密蘇里」計劃通過媒介傳播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經驗
  6.5  小結
7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責任模式的探索——青少年運動健康傳播模式
  7.1  相關研究進展
  7.2  青少年運動健康傳播模式的理論基礎
    7.2.1  健康信念模型(HBM)
    7.2.2  鍛煉行為生態學模型(EMPA)
    7.2.3  健康生態學模型
  7.3  青少年運動健康傳播模式的理論框架
    7.3.1  社會背景:媒介化
    7.3.2  模式的構成維度
    7.3.3  模式的構成因素
    7.3.4  模式變數關係及效果評估
  7.4  小結
8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機制
  8.1  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效果的傳播機制
  8.2  青少年體質健康學校教育效果的優化機制

    8.2.1  學校體質健康教育媒介技術的優化
    8.2.2  媒介化社會青少年體質健康三大素養的提升
  8.3  青少年體質健康家庭影響效果的提升機制
  8.4  青少年體質健康社區促進效果的引導機制
    8.4.1  通過媒介監督,促進青少年社區體育基礎設施與空間環境的完善
    8.4.2  通過媒介傳播,促進青少年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團的形成
    8.4.3  通過媒介技術,促進青少年社區體育鍛煉與活動的開展
  8.5  小結
9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路徑
  9.1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傳播政策法規的約束
  9.2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傳播主體效果的優化
  9.3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傳播客體素養的提升
  9.4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媒介傳播過程的雙向監督
    9.4.1  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多元影響主體的監督,是媒介監測社會環境、維護公共利益功能的重要體現
    9.4.2  對媒介傳播行為的監督,是媒介化社會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保障
  9.5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媒介傳播的多元聯動保障
    9.5.1  構建基於媒介傳播的四位一體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保障機制
    9.5.2  打造基於互聯網傳播技術的青少年體質健康干預平台
  9.6  小結
10  結論與展望
  10.1  主要研究結論
  10.2  後續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