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流域交通集群(京西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研究)

  • 作者:王鑫//吳艷瑩//張盼盼|責編:賀晴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 ISBN:9787568087735
  • 出版日期:2022/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01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傳統村落既是歷史脈絡和地方文化的載體,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間。近年來,對於傳統村落的研究呈現從個案解析轉向整體利用的趨勢,為村落的更新提供了多元可能。本書以北京市西郊「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空間邊界,從流域、交通、集群協同視角切入,探討村落與環境、村落單元之間的聯繫,發現歷史文化要素和生活現象間的影響機制。京西地區歷史悠遠、水繞山環,永定河、清水河、京西古道、京門鐵路等環境要素穿過其中,將一系列村落串接成集群。通過歷史研究、田野調查、圖文分析,歸納村落群形成和發展的信仰、文教、經濟等影響要素,梳理文化形態的外向和內向特徵。村落群享有共同的「大傳統」,是地方流域文化的亞文化載體;各村落單元又體現出個性化的「小傳統」,自發生長。外向特徵體現于環境應對、組織運轉,內向特徵體現于日常生活,構成整飭的文化形態體系。在「城鄉共進」和區域協同發展的當代,村落的物質空間與社會生活面臨來自城鎮的雙重衝擊,導致空間形態混雜、文化內核曖昧、生活方式異化。旨在以京西傳統村落的研究為引,為鄉村地區的可持續更新、歷史文化的傳承延續提供有效方法。

作者介紹
王鑫//吳艷瑩//張盼盼|責編:賀晴
    王鑫,男,1985年生於山西太原。2008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師從單軍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14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曾於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赴英國諾丁漢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博士論文題目為「環境適應性視野下的晉中地區傳統聚落形態模式研究」。     現任教於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地區建築與傳統聚落研究,在《建築學報》《住區》《華中建築》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上庄古村》等學術專著、譯著三部。作為主研人員參加單軍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於建築地區性的環境適應性設計模式和策略研究」等研究多項。作為住建部傳統民居保護專家委員會工作組、山西省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保護髮展專家委員會工作組成員,參加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技術審查和調查。先後參與地區建築與城市設計工程實踐十余項,協助單軍教授主持鍾祥市博物館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館、鍾祥市文體中心、鴻嘉幼兒園等地區建築實踐項目,參加2012年英國倫敦「從北京到倫敦:當代中國建築展」。

目錄
1  研究緣起與概念限定
  1.1  研究背景
  1.2  京西地區的形成與人們對它的認知
  1.3  交通廊道的構成
  1.4  小結
2  京西傳統村落的空間特徵
  2.1  村落概況
  2.2  空間分析邏輯
  2.3  多元要素
  2.4  小結
3  流域之中的傳統村落共生
  3.1  取水營田
  3.2  水利營建
  3.3  濱水營城
  3.4  小結
4  交通衍生的村落公共空間
  4.1  交通廊道與多尺度銜接
  4.2  永定河與村落耦合
  4.3  古道與村落耦合
  4.4  鐵路與村落耦合
  4.5  公路與村落耦合
  4.6  小結
5  變遷中的村落公共空間
  5.1  村落空間的交通媒介:融通與分流
  5.2  公共空間形態:「自由」與「規整」
  5.3  公共空間功能:「主導」與「多元」
  5.4  小結
6  村落案例解析
  6.1  琉璃渠村的公共空間
  6.2  濱水沿道的東石古岩村
  6.3  王平鎮村落集群的文化記憶
7  多要素協同下的村落集群保護
  7.1  村落人居環境現狀
  7.2  保護利用中的現實問題
  7.3  保護利用的適應性策略
  7.4  小結
附錄
  A-1  北京市「中國傳統村落」列表
  A-2  北京市第一批市級傳統村落
  B-1  門頭溝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至第五批)
  B-2  門頭溝區不可移動文物(寺廟)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