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海洋科學與工程類課程思政案例(海洋信息理論與技術系列圖書)

  • 作者:編者:闞光鋒//姜傑|責編:馬媛
  • 出版社:哈爾濱工業大學
  • ISBN:9787576704570
  • 出版日期:2022/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57
人民幣:RMB 3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基於我國海洋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並結合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編寫而成。本書分為9章,在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融入35個思政案例,旨在提高學生的政治站位,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和情懷,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將品德修養、人格養成、學術志向和專業理論知識等結合起來,成為合格的新時代建設者和創造者。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海洋科學與工程相關專業師生閱讀,也可供課程思政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闞光鋒//姜傑|責編:馬媛

目錄
緒論
第1章  物理海洋
  1.1  海洋雷達遙感——構建海上防線
    1.1.1  我國開啟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的艱辛歷程
    1.1.2  劉永坦一一為祖國海防裝上千里眼
    1.1.3  逆合成孔徑實驗雷達
    1.1.4  對海觀測新體制雷達整機的突破
    1.1.5  新體制雷達研製的貢獻和意義
  1.2  海洋環流——探索海洋脈動
    1.2.1  棉蘭老流簡介
    1.2.2  棉蘭老流的發現
    1.2.3  未來的展望
  1.3  海洋系列載人潛水器——下五洋捉鱉
    1.3.1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1.3.2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
    1.3.3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1.4  膠州灣海洋航空遙感實驗——我國海洋遙感研究的開端
    1.4.1  我國海洋遙感的發展
    1.4.2  新的里程碑——膠州灣海洋航空遙感實驗
    1.4.3  未來的展望
  本章參考文獻
第2章  海洋地質
  2.1  「南海深部計劃」——掀起南海的「蓋頭」來
    2.1.1  「南海深部計劃」主要內容
    2.1.2  「南海深部計劃」所取得的成果
    2.1.3  研究意義及未來發展的重點
  2.2  我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我國海洋地質調查史上的里程碑
    2.2.1  發達國家海洋地質調查概況
    2.2.2  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發展歷程
    2.2.3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成果
    2.2.4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的意義
    2.2.5  海洋地質調查的未來
  2.3  「海洋地質十號」——海洋地質調查的利器
    2.3.1  「海洋地質十號」簡介
    2.3.2  建造「海洋地質十號」的意義
  2.4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神狐奇跡」
    2.4.1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的標誌性事件
    2.4.2  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第一輪試采
    2.4.3  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第二輪試采
    2.4.4  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的意義
  本章參考文獻
第3章  海洋生物
  3.1  我國特色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3.1.1  我國海洋生物學研究的發展歷程
    3.1.2  我國海洋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成就
  3.2  海帶的栽培與育種
    3.2.1  歷史中的海帶
    3.2.2  海帶的人工栽培
    3.2.3  海帶的遺傳育種
  3.3  南海鯨落的首次發現——一鯨落,萬物生

    3.3.1  鯨落:一鯨落,萬物生
    3.3.2  鯨落研究:海洋生態學中的國際前沿科學
    3.3.3  發現鯨落的背後:我國躋身世界海洋科學研究的核心圈
    3.3.4  海洋生態研究:打造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
  本章參考文獻
第4章  海洋化學
  4.1  海洋防腐——海洋鋼鐵衛士
    4.1.1  面對資源浪費,必須重視海洋防腐
    4.1.2  自強不息探索防腐事業,積極進取研發防腐工藝
  4.2  開發海水資源,建設海洋強國
    4.2.1  海水資源開發對我國發展的必要性
    4.2.2  國際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實踐
    4.2.3  國內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4.2.4  未來的展望
  4.3  藍色海洋,新的葯庫
    4.3.1  古今中外,從未止步
    4.3.2  海洋天然產物研究的近期發展
    4.3.3  我國研究海洋天然產物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4.4  邁向碳達峰、碳中和,海洋大有可為
    4.4.1  海洋固碳,改善環境
    4.4.2  化學固碳,海洋助力
    4.4.3  為碳中和貢獻中國力量
  本章參考文獻
第5章  海洋礦產資源
  5.1  「鯤龍5002」——潛入深海采「寶藏」
    5.1.1  「鯤龍500」潛入深海
    5.1.2  「鯤龍500」走出「五角星」
    5.1.3  「鯤龍500」的技術創新與攻克的技術難題
    5.1.4  「鯤龍500」之後我國企業加快探海步伐
  5.2  「泰鑫1號」——首艘濱海採礦船
    5.2.1  我國濱海採礦存在的不足
    5.2.2  「泰鑫1號」的誕生
    5.2.3  「泰鑫1號」的設計與突破
    5.2.4  「泰鑫1號」遠景展望
  本章參考文獻
第6章  海洋空間
  6.1  玫瑰園計劃——香港國際機場
    6.1.1  國際機場的建設背景
    6.1.2  香港國際機場簡介
    6.1.3  香港國際機場的建設
    6.1.4  機場十項核心工程
    6.1.5  香港國際機場的科學選址
    6.1.6  集約用地,容量最佳,升降便捷
    6.1.7  立體整合,換乘交通流線簡捷
    6.1.8  願景目標:從「城市機場」到「機場城市」的改變
  6.2  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港珠澳大橋
    6.2.1  港珠澳大橋從何而來
    6.2.2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
    6.2.3  港珠澳大橋建設大事記
    6.2.4  港珠澳大橋建設面臨的困難

    6.2.5  港珠澳大橋順利通車
    6.2.6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的影響
  6.3  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落戶巴西的世界級「海上油氣工廠」
    6.3.1  大國重器FPSO落戶巴西
    6.3.2  FPSO的發展情況及應用
    6.3.3  全球FPSO的發展現狀
    6.3.4  國內FPSO的發展
    6.3.5  我國FPSO在巴西落戶的影響及意義
  6.4  我國極地科考——極地海洋世界的探索與保護
    6.4.1  我國極地探索征程
    6.4.2  我國極地科考船
    6.4.3  極地海洋生物探索與保護
  本章參考文獻
第7章  海洋能源
  7.1  世界上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LHD海洋潮流能發電站
    7.1.1  我國對潮流能的利用歷史
    7.1.2  「LHD」橫空出世
    7.1.3  「LHD」的創新
    7.1.4  「LHD」的展望
  7.2  「鷹式一號」波浪能發電裝置
    7.2.1  波浪能的利用由來已久
    7.2.2  我國波浪能發電的應用
    7.2.3  「鷹式一號」波浪能發電裝置
  7.3  世界最大海上鑽井台——「藍鯨1號」
    7.3.1  可燃冰與人類的相遇
    7.3.2  我國海洋可燃冰的分佈情況及勘探開發現狀
    7.3.3  超深水鑽井平台「藍鯨1號」的研發
    7.3.4  「藍鯨1號」的拔新領異
    7.3.5  「藍鯨1號」的安全保障
    7.3.6  中國品牌來福斯
  7.4  「深海一號」大氣佃——我國海洋石油開發進入「超深水時代」
    7.4.1  「深海一號」大氣田簡介
    7.4.2  破題:採用3項世界級創新和13項國內首創技術
    7.4.3  寓意:全面掌握了開啟深海能源寶藏的「鑰匙」
    7.4.4  標誌:我國能源安全再添重量級籌碼
    7.4.5  未來:為探求深海油氣資源開啟新紀元
  本章參考文獻
第8章  海洋生態與環境
  8.1  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海洋「保衛傘」
    8.1.1  海洋監測系統的工作
    8.1.2  海洋浮標——「海上天氣偵察兵」
    8.1.3  海洋水色遙感技術——巡天觀海衛祖國
  8.2  海洋生態修復:海底「荒漠」變「綠洲」
    8.2.1  海洋生態修復的積極意義
    8.2.2  大型圍填海工程的生態問題
    8.2.3  福建寧德市三嶼工業區大型圍填海生態修復工程
  8.3  海洋防污: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8.3.1  海洋生物污損
    8.3.2  海洋防污塗料的發展
  8.4  海洋牧場——藍色牧場修復海洋

    8.4.1  海洋牧場簡介
    8.4.2  海洋牧場的建設發展
    本章參考文獻
第9章  海洋污染警示
  9.1  福島核泄漏——史上最大的工業污染
    9.1.1  核能概述
    9.1.2  福島核泄漏事故
    9.1.3  世界各國對核廢水的反應
  9.2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黑色海洋」
    9.2.1  海上石油泄漏事故
    9.2.2  海上石油泄漏的影響
    9.2.3  事態的最終結果
  9.3  海洋赤潮——「紅色幽靈」
    9.3.1  赤潮概述
    9.3.2  赤潮發生
    9.3.3  我國赤潮的研究進展
    9.3.4  我國赤潮的防治工作
  9.4  海洋汞污染——水俁病
    9.4.1  災難的開始
    9.4.2  災難的持續發展
    9.4.3  災難的危害
    9.4.4  我國對汞的防治
  9.5  海洋熱污染
    9.5.1  溫排水對生物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9.5.2  我國的溫排水現狀
    9.5.3  大亞灣核電基地
    9.5.4  Quad Cities核電站(QCNS)
    9.5.5  關於熱污染的建議與展望
    9.5.6  溫排水生態影響研究的建議
本章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