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它將先人積累下來的醫療經驗,通過實踐升華為理性的認知內容,形成了獨特的醫學理論,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從整體上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醫學模式」。「治未病」這一我們熟知的理念就是源於此書。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的《圖解黃帝內經(白話彩插典藏版)》以《黃帝內經》古本為基礎,集合了多位專家和學者的建議,對原著進行了全新圖解式的解讀。我們力求把這部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中艱澀的醫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將書中抽象晦澀的「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五運六氣學說」「養生學」等內容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讓你零基礎也能輕鬆讀懂「醫之始祖」。
目錄
源於《黃帝內經》的道家養生功法——《內經圖》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及十二經脈
人體的穴位和反射區
《黃帝內經》全圖
《黃帝內經》的歷史沿革
編者序再識《內經》,感生命哲學之美
如何閱讀本書
第一章
中醫學最早的典籍
1 本書的主角①:黃帝
2 本書的主角②:岐伯
3 閱讀本書你可以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4 揭示生命的根本:維持和死亡
5 《內經》的基本思想①:陰陽之說
6 《內經》的基本思想②:五行之術
7 《內經》的基本思想③:臟腑之象
8 最後的探究: 《內經》成書之謎
第二章
生命的周期
1 生的宿命:人體的生命周期
2 兩種物質,身體不可缺少:生命的動力
3 生命的考驗:人體老化的過程
4 究竟我們能活多久:合理的壽限
5 命中註定了嗎:影響壽命的因素
6 因人而異的結果:早衰
7 四種長壽之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8 幫助延壽的秘技:長壽的要訣
第三章
養生的原則
1 陰陽協調是健康的保證:陰陽和合
2 理解陰與陽的互根:陽為本,陰從之
3 推動、興奮、升發、溫煦:陽氣
4 寧靜、抑制。肅降、涼潤:陰氣
5 警告:切避虛邪賊風
6 修身:補精、養氣、守神
7 安命:補氣、養血、輔陰
第四章
五臟六腑
1 臟居於內,形見於外:五臟系統總覽
2 主宰一切的「君王」:心者,君主之官
3 輔佐著君主的「良臣」:肺者,相傅之官
4 勇武忠心的「將軍」:肝者,將軍之官
5 為」君主」表達意志的「內臣」:膻中(心包),護衛之官
6 受納和布化的「倉官」:脾胃者,倉廩之官
7 專司內務的「內侍」:大腸者,傳導之官
8 接收納貢的「禮官」:小腸者,受盛之官
9 使「王廷」井然的「工部侍官」:腎者,作強之官
10 明辨是非的「清官」:膽者,中正之官
11 負責水道循環的「漕官」:三焦者,決瀆之官
12 司水之職的「一郡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
第五章
奇經八脈
1 經絡是什麼:眾說紛紜話經絡
2 臂內拇側上下循,中府乳上數三肋:手太陰肺經
3 臂前外側須審量,商陽食指內側取:手陽明大腸經
4 起于頭面向下行,承泣眼眶邊緣下:足陽明胃經
5 下肢內側向上循,隱白大趾內甲角:足太陰脾經
6 極泉腋窩動脈牽,青靈肘上三寸覽:手少陰心經
7 臂外后緣尺內詳,少澤小指外甲角:手太陽小腸經
8 目內眥角是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足太陽膀胱經
9 內側后緣足走腹,足心凹陷是湧泉:足少陰腎經
10 臂內中線諸穴勻,天池乳后旁一寸:手厥陰心包經
11 臂外中線頭側繞,關沖無名指甲外:手少陽三焦經
12 從頭走足行身旁,外眥五分瞳子?:足少陽膽經
13 前內側線穴細分,大敦拇趾三分處:足厥陰肝經
14 「別道奇行」的特殊通道:奇經八脈
15 千年珍藏,秘不授人:《內經圖》詳解
第六章
四季順養
1 人體與自然的相通相應:生命之本,通乎天氣
2 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3 萬物生髮蓬勃、向榮,須布陳于自然:春季「發陳」
4 茂盛華麗,須使精神之氣適應繁茂秀美的時令:夏季「蕃秀」
5 肅殺之氣凄風冷雨,花木凋零.須調攝精神:秋季「容平」
6 生機潛伏.萬物蟄藏,須少動陽氣,深藏於內:冬季「閉藏」
7 氣血的運行受四時中風雨晦明變化的影響:四時的脈象.
第七章
食養
1 飲食為生人之本:食養的意義
2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穀是怎樣營養全身的
3 謹和五味,骨正筋柔:五味的功能與作用
4 五味調和適合人體臟腑的營養需要:五味與臟腑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