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電影120周年理論評論文輯(精)

  • 作者:編者: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責編:宋楠
  • 出版社:中國電影
  • ISBN:9787106058074
  • 出版日期:2025/1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64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電影120周年理論評論文輯》旨在以「紀念」為起點,面向歷史與文本,聚焦技術與產業,立足觀眾與社會,展望未來與征程,希冀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在此相逢並互相映照,力求全方位、多維度地呈現中國電影的輝煌歷程與深厚內涵。在中國電影歷經百廿年所構建的豐富多樣的研究體系中,已然形成跨學科的宏觀視野與微觀洞察,形成相互呼應、互為支撐的完整框架,為電影建構藝術品格、美學體系及文化精神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書所收錄的理論與評論文章正是這一體系的初步呈現。
    為盡可能全面回應當下的研究關切與現實議題,入選文章囊括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文化價值、創作特徵、理論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現狀、國際傳播與影片評論,旨在形成一體多面的理論對話體系,折射出中國電影斑斕多姿的百年光影。這些文章,體裁涵蓋理論探討與評論分析,既有對宏大命題的系統性梳理,也有對具體作品、現象的個案剖析。有從中國電影誕生伊始,對重要史料進行細緻考證,矚目開啟光影傳奇的時代原點;有對國產動畫電影在美學風格和敘事範式上的突破進行深刻剖析,多維揭示中國電影在藝術語言上不斷精進、尋求突破的努力;有聚焦技術進步對於電影敘事邊界的拓展,為理解數字時代影像的無限可能提供了啟迪;有兼顧方法和視角創新,探索人口結構、AI生成內容、跨媒介融合等前沿議題。這些文章猶如精心打磨的拼圖,共同展現了中國電影120年的光輝歷程;這些文章揭示影像與社會變遷的共生關係,為我們提供了認識歷史與文化的電影坐標;這些文章凝聚了中國電影學人的智慧、激情與責任。

作者介紹
編者: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責編:宋楠

目錄
電影歷史
  對話與省思:國產紀錄電影十年(2014—2024) 顧亞奇 程宇瀟
  由「戲」入「影」:早期影戲觀影響下的中國電影化裝 羅陽 陳之凡
  澳門電影首映史跡重勘 楊超 石川
  上海何以成為「電影之城」?——電影與建築鉤沉 李亦中
  新時代中國電影創作現象探析 許波
  影載山河 鏡鑒民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電影120年 林玉簫 仲呈祥
電影文化
  新時代中國電影中傳統文化的媒介融合、取象生成與精神轉譯 朱旭輝 王海燕
  21世紀以來中國區域電影高質量發展研究 張燕 鄭澤坤
  華語電影:共同命運、區域性發展和跨文化策略 周斌
  可持續的社會創新:「光明影院」無障礙傳播的行動者網路構建 陳欣鋼 劉丁香
  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在影視藝術大眾接受中的滲融 宋法剛
電影創作
  抗戰影片是中國電影工作者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歷史性藝術貢獻 黃彪
  強敘事、N次刷屏和況味化表演——近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觀察 厲震林
  文化「雙創」視閾下新時代國風動畫電影的美學實踐 許瑩
  融媒體時代中國戲曲電影發展路徑研究 高歡歡
  論新時代中國動畫的崇高美創造——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和《長安三萬里》為例 盤劍
  新歷史主義視域下口述體紀錄片的情感表達研究——以《里斯本丸沉沒》為例 郭傳宇 王鑫宇
  新主流電影中的「我」敘事與親近性傳播:從《我的1919》到「我和我的」三部曲 張磊
電影理論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與中國電影的當代迴響 姚睿 黃琳越
  論延安電影團對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貢獻 高?
  故事的未來:智能傳播時代故事講述的前景與敘事危機 肖榮春
  間離性:當代影像表演的一種美學考察 沈嘉熠 楊晨
  再造現實:「后假定性美學」與中國類型電影的想象力重構 楊天東 鄧慧敏
  複合文化維度模型與電影傳播:跨文化的實證研究 劉正山
電影技術
  AIGC時代電影批評場域的範式角力 鄭平熹
  從「那喀索斯」到「塔納托斯」:人工智慧的電影神話及其現實投影 周厚翼
  歷史鏡鑒與未來想象:AIGC技術下中國經典電影IP的重構與創新 曲光復 焦文修
電影產業
  人口結構變遷對電影觀影人次的影響研究——基於省級面板數據的門檻回歸實證 張旭
  復映與分線:中國電影復映機制研究 孫儼斌 王溪鳴
  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北京影視基地的高質量發展研究 張銳 劉丞
  新時代中國電影短鏡頭與票房適配的「圖釘」模型——基於2012—2025年度票房排名前五名電影的實證研究 郝翰 段運冬
  「亞原創」推動中國動畫電影螺旋上升——中國原創動畫電影穩步前行之路 崔明明 谷淞
國際傳播
  文化自信驅動全球傳播——《哪吒之魔童鬧海》觀影人次突破的文化溢出效應研究 任冠宇
  中國電影(2013—2023)海外網路評論的話語建構比較研究——2024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 黃會林 袁鉞、胡祥
  早期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節展:介入契機、接受差異與民族話語(1932—1949) 黎萬峽
影片評論
  《只此青綠》:舞繪「宋韻」的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 劉雁翎 何薇
  《第二十條》的溫暖現實與正義回歸 戴慶 劉郁琪
  電影《好東西》的重複敘事策略與審美價值 張欣琦
  文脈·戲韻·畫境:《俠女》對中國古典藝術的三重轉譯 何維
  《雄獅少年2》:勞動雄獅、戰鬥野草的進化史 張成
編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