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利用

  • 作者:邵繼中|責編:戴麗
  • 出版社:東南大學
  • ISBN:9787576617405
  • 出版日期:2025/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47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城市歷史遺產區域地下空間開發應遵循開發與保護相結合、規模適宜及地上地下一體化等原則。本書結合文物建築保護區、文物及文物所在街區、文物遺址保護區和現有地下文物保護區在保護方面的不同要求和特點,因地制宜地確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式,以達到既保護歷史文化特色、保持歷史街區風貌,又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本書期望從城市歷史遺產地段保護與更新面臨的問題出發,提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促進地段保護更新的合理、有效途徑;還希望以此為基礎,延伸對歷史遺產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功能、模式、形態、布局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延續文脈,促進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與更新。

作者介紹
邵繼中|責編:戴麗
    邵繼中,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武漢英才領軍人才計劃、湖北省科技副總計劃。兼任IFLA APR國際氣候變化工作組委員、澳大利亞城市規劃學會責任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地下空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人居環境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地下空間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風景環境規劃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風景園林學會教專委秘書長、江蘇省地下空間學會理事。《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編委、《中國園林》特約編輯、《園林》青年編委、《園林建設與城市規劃》編委。

目錄
第1章  歷史文化名城與地下空間
  1.1  困境中的歷史文化名城
    1.1.1  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1.1.2  歷史文化名城的分類
    1.1.3  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形成
    1.1.4  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困境
  1.2  急速發展中的地下空間
  1.3  文化遺產與地下空間
    1.3.1  文化遺產的概念
    1.3.2  遺產利用的意義
    1.3.3  文化遺產的分類
    1.3.4  城市更新與文化遺產
    1.3.5  文化遺產與地下空間
  1.4  相關研究現狀與趨勢
    1.4.1  國外研究概況
    1.4.2  國內研究概況
    1.4.3  研究發展趨勢
  1.5  相關概念界定和辨析
    1.5.1  城市遺產相關概念
    1.5.2  地下空間相關概念
    1.5.3  地下空間資源概念
    1.5.4  地下功能設施概念
第2章  名城發展的困境以及契機
  2.1  歷史文化名城復興的思想
  2.2  歷史文化名城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2.1  政策性問題
    2.2.2  物質性問題
  2.3  復興契機——地下空間
  2.4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發展動因
    2.4.1  集約利用、和諧宜居是地下空間的外部動因
    2.4.2  文脈傳承、經濟發展是地下空間的內部動因
第3章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資源與需求
  3.1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資源評估方法
    3.1.1  地下空間資源評價思路
    3.1.2  地下空間質量評價方法
    3.1.3  地下空間容量評價方法
  3.2  揚州地下空間資源評價案例
    3.2.1  地下空間資源適建性評價
    3.2.2  地下空間資源空間量評價
  3.3  名城地下空間需求預測方法
    3.3.1  需求概念的界定
    3.3.2  需求模型的建立
  3.4  揚州地下空間需求預測案例
    3.4.1  需求分區
    3.4.2  需求分級
    3.4.3  需求校正
    3.4.4  規模預測
第4章  遺址遺存的地下空間利用
  4.1  遺址保護與地下空間關係
    4.1.1  空間資源的矛盾

    4.1.2  地下空間的機遇
    4.1.3  保護髮展的挑戰
    4.1.4  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
  4.2  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分析
    4.2.1  國外研究現狀
    4.2.2  國內研究現狀
    4.2.3  發展動態分析
  4.3  遺址博物館地下空間利用
    4.3.1  地下博物館利用意義
    4.3.2  地下博物館類型特徵
    4.3.3  地下博物館發展模式總結
    4.3.4  地下博物館建設策略
  4.4  遺址博物館地上地下景觀
    4.4.1  相關理論研究
    4.4.2  案例分析
    4.4.3  設計策略
    4.4.4  結論
  4.5  遺址地下空間的場所精神
    4.5.1  評價框架構建
    4.5.2  實踐案例研究
    4.5.3  實踐結果分析
第5章  地下地上空間的多重耦合
  5.1  地下與地上空間關係
    5.1.1  城市空間結構關係
    5.1.2  地下地上相互影響
    5.1.3  地下與整體的協調
  5.2  地下空間介入的契機
    5.2.1  地下空間發展的因素
    5.2.2  發展因素的數據分析
    5.2.3  發展地下空間的時機
  5.3  耦合的地下環境基礎
    5.3.1  地下環境特點
    5.3.2  視覺藝術楔入
    5.3.3  聲景設計改造
    5.3.4  熱濕環境完善
    5.3.5  空氣品質提升
  5.4  地下與地上耦合要素
    5.4.1  功能要素的耦合
    5.4.2  形態要素的耦合
    5.4.3  精神場所整體性
  5.5  地上地下的信息系統
    5.5.1  城市信息化發展的背景
    5.5.2  名城發展中的決策問題
    5.5.3  地上地下數據平台構建
    5.5.4  歷史文化名城地上地下發展決策
    5.5.5  未來應用前景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歷史文化名城的動態重構
  6.1  空間重構界定與形式
    6.1.1  重構的需求與背景

    6.1.2  城市空間重構概念
    6.1.3  整體重構形式特徵
  6.2  物質重構和精神重構
    6.2.1  功能的重構——集約的混合
    6.2.2  形態的重構——層面的消解
    6.2.3  精神的重構——文脈的尊重
  6.3  城市綜合防災的重構
    6.3.1  地下空間的防災機能
    6.3.2  自然和戰爭災害防禦
    6.3.3  地下空間的事故控制
    6.3.4  城市綜合防災的重構
  6.4  整體重構的動態發展
    6.4.1  時間中平衡、平衡中發展
    6.4.2  近期與遠期的並舉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地下空間利用的原則策略
  7.1  名城地下空間發展策略
    7.1.1  城區地下空間開發用地布局
    7.1.2  城區地下空間開發規模控制
    7.1.3  地下交通設施
    7.1.4  地下公共服務設施
    7.1.5  地下市政設施發展
    7.1.6  名城地下空間復興案例
  7.2  街區地下空間發展策略
    7.2.1  街區地下空間發展原則
    7.2.2  街區地下空間發展策略
    7.2.3  街區地下空間控制引導
    7.2.4  街區地下空間發展案例
  7.3  遺址地下空間發展策略
    7.3.1  遺址區域地下空間發展原則
    7.3.2  遺址區域地下空間發展策略
    7.3.3  遺址保護單位地下空間措施
    7.3.4  遺址區域地下空間利用案例
第8章  開發管理制度及技術保障
  8.1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開發管理制度
    8.1.1  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法治化
    8.1.2  亟待完善地下空間管理體制
    8.1.3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效益分析和投融資模式建議
  8.2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開發技術保障
    8.2.1  地下空間環境改善技術
    8.2.2  地下空間智能化管理技術
  8.3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施工技術保障
    8.3.1  地下空間防水技術
    8.3.2  地下空間抗浮技術
    8.3.3  地下空間抗土壓設計
    8.3.4  地下空間施工技術
第9章  機遇與挑戰並存
  9.1  主要結論
    9.1.1  地下空間發展與歷史文化名城空間重構存在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影響機制
    9.1.2  歷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間的發展需要建立綜合評價體系來量化相互交織的各類問題

  9.2  發展路徑和對策建議
    9.2.1  健全歷史文化名城地上地下信息化平台與發展決策體系
    9.2.2  優化多元要素影響的地下空間系統性規劃設計
    9.2.3  構建歷史文化名城地上地下空間整體性保護與發展模式
  9.3  成果的學術價值、實踐意義和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