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一門關於自由的哲學(精)

  • 作者:(德)奧特弗利德·赫費|責編:吳冰華|總主編:李秋零|譯者:袁輝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 ISBN:9787300344133
  • 出版日期:2026/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18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由德國哲學家奧特弗利德·赫費教授撰寫,從多個視角展示了康德實踐哲學在其整個哲學體系中的位置,並以「自由」為核心線索,貫通了康德的倫理學、法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教育學及目的論。全書共分為七個部分,分別介紹康德哲學的四個原動力、道德哲學及其引發的爭議和影響、政治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以及教育學和目的論。在各個章節中,赫費教授不僅對定言命令的形式性規定、德福一致等康德哲學的核心問題進行解讀和辯護,對《法權論》《論永久和平》等著作進行介紹和反思,而且提出一系列創新命題,如對康德哲學四個原動力的跨領域闡釋,對康德與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之間隱秘關聯的探討,《學科之爭》中的「宗教解釋學」,對康德歷史哲學與席勒、黑格爾、尼采等歷史哲學的比較研究。赫費教授整合其對康德道德哲學二三十年的研究成果,通過哲學史視野與跨學科對話,凸顯康德思想的當代生命力。

作者介紹
(德)奧特弗利德·赫費|責編:吳冰華|總主編:李秋零|譯者:袁輝
    奧特弗利德·赫費(Otfried Hoffe,1943-),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曾任瑞士弗萊堡大學倫理與社會哲學主席兼國際社會哲學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德國蒂賓根大學國際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德國醫學會中央倫理委員會委員、德國《哲學研究》雜誌主編、《哲學教學雜誌》首席學術委員和多家著名哲學雜誌的編委或學術委員;受聘擔任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特聘教授,以及哈佛大學、聖路易斯大學、清華大學、阿奎那基金會(紐約)、美國人文基金會(巴爾的摩)、日本科學基金會的客座教授、名譽教授或客座研究員。     赫費被認為是當代德語世界「最先使法學、國家理論和哲學三者重新結盟的哲學家」,亦被譽為「歐洲最多產的哲學家之一」。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四個原動力
  第1章 啟蒙
    1.1 獨立思考
    1.2 基本動機
    1.3 四個階段
    1.4 理性的公開運用和私人運用
  第2章 批判
    2.1 司法式的批判
    2.2 一場民主的法庭訴訟
    2.3 猶存的魅力
  第3章 道德
    3.1 對康德著作的異端解讀
    3.2 動機間的競爭?
    3.3 知識的工具化?
  第4章 世界主義
    4.1 來自柯尼斯堡的世界公民
    4.2 認識論世界共和國
    4.3 道德的世界主義
    4.4 世界主義教育
    4.5 其他世界主義以及總結
第二部分 康德的道德哲學革命
  第5章 作為實踐哲學的倫理學
    5.1 第二批判的優先地位
    5.2 道德上的旨趣
    5.3 純粹的實踐理性
    5.4 七個證明步驟
    5.5 關鍵的三節
  第6章 對幸福原則的批判
    6.1 脫離現實的道德說教?
    6.2 純然形式
    6.3 兩種幸福倫理學: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功利主義
  第7章 新的公式:定言命令
    7.1 三項任務
    7.2 作為模型的自然法則
    7.3 第一個例子:謊言禁令
    7.4 第二個例子:寄存物
    7.5 準則倫理學
  第8章 意志自由和理性事實
    8.1 對第三個二論背反的回顧
    8.2 自由意志
    8.3 先於自由的道德法則
    8.4 理性事實
    8.5 為什麼是道德的:敬重感
    8.6 當代倫理學辯論能從康德這裡學到什麼?
第三部分 康德挑起的爭端
  第9章 爭端一:至善?
    9.1 與第一批判平行?
    9.2 從應當到希望:至善
    9.3 再神學化和殘餘幸福論?

    9.4 只是純粹理性的(准)辯證法
    9.5 公設:上帝和靈魂不死
  第10章 爭端二:義務和偏好的對立?
    10.1 道德需要和偏好對立嗎?
    10.2 優美靈魂統一的是什麼?
    10.3 康德還是席勒?
  第11章 爭端三:一門關於道德的「形而上學」
    11.1 作為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的康德
    11.2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無形而上學的與形而上學的
    11.3 康德的倫理學:形而上學的與無形而上學的
  第12章 展望:受康德啟發的倫理學
    12.1 從德國觀念論到新康德主義
    12.2 康德在當代
第四部分 政治哲學
  第13章 定言的法權命令
    13.1 道德法權與實證法權的對立
    13.2 形而上學兼人類學
    13.3 道德的法權概念
    13.4 六項功能
    13.5 強制許可權
  第14章 生而具有的法權
    14.1 人權的標準
    14.2 「憑借他的人性」
    14.3 一種對自己的法權義務
    14.4 暗含的人權
    14.5 准人權
    14.6 對《論永久和平》的簡短考察
  第15章 康德的和平正義理論
    15.1 一篇卓越的政治學論文
    15.2 豐富的創新成果
    15.3 「國王般的人民」與國王般的人性
    15.4 一個現實主義的版本
第五部分 歷史哲學
  第16章 世界主義的歷史哲學
    16.1 討論的框架
    16.2 諸多文本
    16.3 反對「獨眼巨人式的學問」
    16.4 動力:對立
    16.5 進步觀:完善的與不完善的
    16.6 關於認識論上的位置
  第17章 對永久和平的保障
    17.1 一種准-先驗演繹
    17.2 解決方案:「自然這位偉大的藝術家」
    17.3 外在的自然和內在的自然
    17.4 國家法權,國際法權,世界公民法權
    17.5 認識論上的位置
  第18章 同時期和康德之後的歷史哲學
    18.1 弗里德里希·席勒
    18.2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18.3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4 展望:最好還是和康德對話
第六部分 宗教哲學
  第19章 宗教的理性界限
    19.1 沒有第四批判
    19.2 《宗教》之前的宗教哲學
    19.3 新的方案
    19.4 主要的話題
    19.5 豐富的解讀
    19.6 暫時的結論
  第20章 哲學的《聖經》解釋學
    20.1 《學科之爭》中的宗教哲學
    20.2 《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的續篇
    20.3 四個解釋學原理
    20.4 反對意見
  第21章 關於惡和惡劣
    21.1 尋回主題
    21.2 關於道德惡的概念
    21.3 存在道德惡嗎?
    21.4 天生邪惡?
    21.5 道德不可避免地導致宗教?
第七部分 展望
  第22章 教育的目標:開化、文明化和道德化
    22.1 一門世界主義的教育學
    22.2 教育學的人類學
    22.3 目的:啟蒙
    22.4 教育的四個目標
    22.5 關於人的價值
    22.6 「兒童應該……學習工作」
    22.7 總結
  第23章 人,作為終極目的的道德存在者
    23.1 挑起爭端的命題
    23.2 體系中的位置
    23.3 關於有機體的目的論體系
    23.4 作為目的論體系的自然的最終目的
    23.5 關於終極目的
康德著作書名縮寫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術語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