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李希凡現代文藝論著選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 作者:李希凡|責編:周海燕|總主編:王文章//周慶富
  •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ISBN:9787569951646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77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李希凡現代文藝論著選編》共選取了作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及講話稿計50篇。全書共分為四個篇章。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是作者對高揚社會主義文藝方向,堅持「二為」方針的理論闡述;第二部分是作者對高昂時代主題的主旋律作品的評析,再現了時代精神;第三部分主要摘錄的是作者主編《中華藝術通史》的歷次講話,重溫了各位藝術家的藝術涵養和道德品質;第四部分則體現了作者對藝術推陳出新,繼承發展的孜孜追求。

作者介紹
李希凡|責編:周海燕|總主編:王文章//周慶富
    李希凡     1927年12月出生,漢族,北京通州人,祖籍浙江紹興,中共黨員。著名文藝理論家,紅學家,魯迅研究專家,藝術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首聘終身研究員。195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1953年8月至1954年12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學習。1955年1月調人民日報社文藝部,歷任文藝評論編輯、文藝評論組組長,文藝部副主任、常務副主任。1986至1996年調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任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紅學會副會長(現為名譽會長)、《中國文藝年鑒》主編、《紅樓夢學刊》主編等職。第二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長期從事文藝編輯、文藝評論、文藝研究工作,先後出版研究專著、評論文集、散文隨筆20余種,七卷本《李希凡文集》于2014年1月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出版。與馮其庸先生合作主編《紅樓夢大辭典》。主編《中華文化集萃叢書·藝苑篇》、《圖說中國藝術史叢書》。被聘為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歷史與文學藝術編審委員會委員,並主編《中國藝術》和《外國藝術精粹賞析》。曾應邀赴丹麥、冰島、馬來西亞講學,並率團訪問日本、德國、印度、新加坡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曾擔任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系列電影《紅樓夢》、2010年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文學顧問。1996年承擔了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大課題《中華藝術通史》總主編的任務,帶領國內30余位各藝術門類的專家學者,歷時10年完成了這項填補我國藝術科學研究空白巨著的編撰。十四卷本《中華藝術通史》和六卷本《中華藝術通史簡編》分別于2006年與2013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第一編
  從「五四」「啟蒙」中繼承什麼?
    ——重讀《新民主主義論》兼評《新啟蒙》的某些觀點
  「五四」文學革命的偉大曆史意義
  中國革命文藝發展的歷史道路不容否定
  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貢獻
  偏離方向就不會有社會主義文藝
    ——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5周年
  公正地對待毛澤東文藝思想
    —— 1989年7月在中宣部召開的首都文藝界座談會的發言(摘要)
  「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
    ——《鄧小平論文藝》的一個中心問題
  繼承發展革命文藝傳統
  理直氣壯地高奏時代主旋律
  文藝應當弘揚愛國主義傳統
  革命英雄典型的巡禮
第二編
  朱老忠及其夥伴們
    ——《紅旗譜》藝術方法的一個探索
  關於《林海雪原》的評價問題
  階級論還是「唯成分論」
    ——評《青春之歌》討論中的一個觀點
  是提高還是「拔高」
    ——關於小說《達吉和她的父親》及其電影改編
  英雄的花 革命的花
    ——讀馮德英的《苦菜花》
  生活的詩和藝術的詩
    ——評杜鵬程短篇小說集《年青的朋友》
  生活真實和理想威力的高度融合
    ——論《紅岩》思想藝術的一個特色
  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最強音
    ——讀《歐陽海之歌》
  題材·思想·藝術
    ——1961年短篇小說述評
  論「京味兒」小說
    ——序《京味小說八家》
  漫談蔣子龍歷史新時期的小說創作
  巍巍青山在召喚
    ——讀《高山下的花環》
  「倘若真有所謂天國……」
    ——讀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及其評價所想到的
  1984年短篇小說獲獎作品閱讀瑣記
第三編
  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歷史文化
    ——1994年國慶節為希臘《商報》作
  高標準要求把這部綜合的藝術通史寫好
    ——1996年8月20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一次編委會上的講話
  關於「中華藝術精神」總體特徵的一種理解
    ——1996年11月22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三次編委會擴大會上的開場白
  發掘傳統 發揚傳統

    ——1997年1月24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四次編委會擴大會議上的發言(摘要)
  史論結合 以史證論
    ——1997年4月19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五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有了整體把握,才能有準確的概括
    ——1997年4月24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六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貫串寫作主旨 力求體例統一
    ——1998年1月9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二次樣章、樣節討論會上的小結
  導言是統帥和靈魂
    ——1998年4月20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九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寫好導言 綱舉目張
    ——1998年8月23日至27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十一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把握傳統 矚目未來
    ——《中華藝術通史》總序
  《中華藝術通史》總後記
  豐富的遺存 智慧的創造
  「圖說中國藝術史叢書」總序
  《藝苑篇》序說
歷史的回顧
  在紀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題詞發表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為加速發展我國的藝術科研事業而奮鬥
    ——199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研究工作座談會上的致詞
第四編
  「徽班進京」的啟示
  「推陳出新」首先是「出」思想之「新」
    ——漫談幾個傳統劇目的改編
  「更好的繼承,更多的創造」
    ——在首都戲劇界緬懷梅蘭芳、周信芳藝術大師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在中國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詞
  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豐碑
    ——在曹禺研究國際討論會上的致詞
  珠聯璧合的創作集體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國際研討會開幕式的致詞
  為充滿時代精神的話劇創作而歡呼
    ——評1963年反映當代生活的優秀劇目
  關於文學名著改編影視的對話
  名著改編在電視屏幕上的新成就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