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張栻經學哲學研究

  • 作者:吳亞楠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9787573217776
  • 出版日期:2025/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75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從「經學哲學」角度對張栻思想開展的新研究。「經學哲學」作為一種研究視角和理念,最早在向世陵先生《宋代經學哲學研究》中被提出和使用,其基本觀念和理路也可以看作是對朱伯崑先生「易學哲學」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推廣與擴展。它屬於一個全新的課題,既不同於一般的「經學史」,也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史」,其研究對象是「經學」中的理論思維並由此而形成的「哲學」體系及其發展的歷史。對張栻「經學哲學」的梳理與分析,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把握張栻經學與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還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核心經典的揀選與新詮才是張栻哲學特色形成,以及與胡宏、朱熹思想異同交織的背後深層動因;「常經·常性·常事」的經學哲學精神,最終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張栻的思想定位和歷史貢獻。

作者介紹
吳亞楠
    吳亞楠,女,山東省高密市人,生於1984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專業,師從向世陵教授。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尤以湖湘學為重。現為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目錄

導論
  0.1  問題源起
  0.2  文獻綜述
  0.3  研究視角和方法
    0.3.1  「經學哲學」的概念溯源
    0.3.2  以「易學哲學」為例的說明
    0.3.3  經學、哲學與「經學哲學」
  0.4  研究價值與學術創新
第1章  張栻的學術淵源和著作
  1.1  張栻的學術淵源
    1.1.1  少時啟蒙,浸潤家學
    1.1.2  拜師胡宏,獲聞性說
    1.1.3  張朱互動,研習義理
  1.2  張栻的著作概要
    1.2.1  張栻的現存著作
    1.2.2  張栻的失傳著作
  1.3  張栻的主要經學作品
    1.3.1  《論語解》淳熙本(定本)及其考證
    1.3.2  《孟子說》的文本價值辯證
    1.3.3  《南軒易說》及其輯佚
第2章  張栻的經學觀
  2.1  經典的「有限性」特徵
    2.1.1  經典的神聖性:經典乃「無形之聖人」
    2.1.2  經典的客觀性:經典所以「載道」
  2.2  經典的「無限性」特徵:「言外旨」與「維經無窮」
  2.3  經典雙重特性對詮釋活動的要求
    2.3.1  對「理解」的要求
    2.3.2  對「解釋」的要求
  2.4  「前見」與經典雙重特性的辯證關係
  2.5  理解的本質和限度
第3章  張栻的解經方法
  3.1  「活法」解經(上):以《論語解》為例
    3.1.1  張栻《論語解》之「活法」解經
    3.1.2  朱熹《論語集注》之「定法」解經
    3.1.3  張、朱的詮釋異同
    3.1.4  張、朱的互相批評與異同原因
  3.2  「活法」解經(下):以《南軒易說》為例
    3.2.1  易理與語言:于「言表」識易「道」
    3.2.2  易理與象數:重視「象數」而不溺之
    3.2.3  張栻的解《易》體例
    3.2.4  張栻的解《易》特徵
第4章  道器一體的天人構造之方
  4.1  張栻之前的道器之辨
    4.1.1  傳統經學對道器關係的討論:孔穎達和崔憬
    4.1.2  宋代理學對道器關係的討論:張載、二程和胡宏
  4.2  《南軒易說》之論道器統一及其獨特性
  4.3  《論語解》與《孟子說》對道器關係的發揮
    4.3.1  由《論》、《孟》而見道器之合
    4.3.2  以道器之合而析《論》、《孟》

  4.4  《南軒集》中的道器之論
第5章  「太極即性」的本體言說
  5.1  張栻之前對「太極」概念的討論
    5.1.1  宋代之前對《周易》「太極」概念的討論
    5.1.2  張栻對周敦頤「太極」說的推重
  5.2  胡宏與《庸》、《孟》之「性」
    5.2.1  胡宏論「太極」與「性」
    5.2.2  胡宏對《中庸》論「性」的繼承
    5.2.3  胡宏對《孟子》論「性」的反思
  5.3  張栻對於「太極」概念的一般言說
    5.3.1  「太極」是氣化的根本
    5.3.2  太極與氣「非異體」
    5.3.3  太極「一而分殊」
    5.3.4  太極「函三為一,此中也」
    5.3.5  太極動靜
  5.4  張栻論「太極」即「性」
    5.4.1  張栻對「太極」即「性」的言說
    5.4.2  以「太極」論「性」的必要性
    5.4.3  張栻、朱熹對太極、性、未發的討論
    5.4.4  張栻、朱熹對「太極」言「性」的不同態度
第6章  中和說和察養並進的工夫論
  6.1  從「中」、「和」到《中庸》之「中和」
  6.2  二程和胡宏對「中和」問題的討論
    6.2.1  程頤對「中和」問題的兩種觀點
    6.2.2  胡宏的「中和」說
  6.3  張栻的中和說與省察存養之論
    6.3.1  「省察」端倪
    6.3.2  「涵養」與「主敬」
    6.3.3  張栻後期察養工夫的本質
  6.4  工夫類型與張栻工夫論的定位
    6.4.1  程顥「先識仁」的頓教工夫
    6.4.2  胡宏「察識端倪」的漸教工夫
    6.4.3  張栻對胡宏的繼承和推進
第7章  「為所當為」的儒者實學
  7.1  張栻之前儒家的義利、理欲之辨
    7.1.1  「義」、「利」的分殊與統一
    7.1.2  「天理」、「人慾」不並立
  7.2  張栻理欲觀的三個層次
    7.2.1  「人慾」不等同於「欲」
    7.2.2  「小且賤」之「欲」
    7.2.3  「順」、「直」與「無所為」
  7.3  王霸之辨與經世實學
    7.3.1  黜「霸道」而尊「王道」
    7.3.2  「經世致用」的儒者實學
結語 常經·常性·常事——張栻經學哲學評述
  一、張栻的經學及其意義
  二、張栻「經學哲學」的主要內容
  三、張栻「經學哲學」的基本邏輯
  四、張栻「經學哲學」的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
    (一)張栻對胡宏思想的推進及其經學依據

    (二)張栻與朱熹的思想異同及其經典依據
    (三)張栻「經學哲學」的意義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論語解》淳熙定本輯佚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