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青年黑格爾派和馬克思的類哲學革新

  • 作者:崔琳菲|責編:羅泱慈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96377
  • 出版日期:2025/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43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由崔琳菲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探討從黑格爾學派到馬克思的思想演變。19世紀40年代,德國哲學出現從對天國批判到塵世批判的轉向,「類」成為連接「神」「絕對精神」與「現實的個人」的中介。
    黑格爾哲學中「類—個體」的縱向結構帶來「思想的統治」,青年黑格爾派以宗教批判形式反抗。本書列舉鮑威爾、施蒂納和費爾巴哈的觀點,他們試圖消解縱向結構,但未成功。馬克思將「類」由個體後天生成,形成「個體—類」的橫向結構,即複數個體通過分工和交換編織成的網狀社會結構。
    本書完成了說明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並創立唯物史觀的工作,開闢了研究青年黑格爾派及早期馬克思思想形成史的新方向。

作者介紹
崔琳菲|責編:羅泱慈
    崔琳菲,1995年生於西安,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講師(晨暉學者)。2023年獲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21—2022年于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訪學,2019年獲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17年獲武漢大學哲學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唯物主義、早期馬克思哲學思想和德國觀念論。

目錄
第一章 青年黑格爾派與「類」哲學
  一、「思想的統治」與青年黑格爾派
  二、現有研究成果與缺憾
  (一)內在超越說:以廣松涉的「飛躍論」為代表
  (二)延續論:后康德主義視域下的反思
  (三)論戰說:以新MEGA第Ⅰ部門第5卷「編者引言」為例
  (四)各類專題研究
  (五)現有研究的缺憾
  三、「類」的解體與重生
  (一)「個體—類」二元結構
  (二)研究方法與本書思路
第二章 「個體—類」的縱向結構:從黑格爾到青年黑格爾派
  一、黑格爾哲學中「個體—類」的縱向結構
  (一)「類」的表達:絕對精神與國家原則
  (二)「個體」的表達:歷史與宗教哲學中的個人因素
  二、青年黑格爾派對「個體—類」結構的態度
  (一)「三月革命前」思想解放運動
  (二)泛神主義背景下的近代「主體性」
  (三)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目標
  三、本章小結
第三章 理性下沉的解構方式:以鮑威爾為例
  一、布魯諾·鮑威爾面對的哲學困境及其理論立足點
  (一)鮑威爾哲學的理論背景及其目標
  (二)研究者對鮑威爾哲學的理論定位
  二、「自我意識」與「普遍的自我意識」
  (一)基於宗教批判的「自我意識」萌芽
  (二)「自我意識」的哲學宣言
  (三)「普遍的自我意識」
  三、「普遍的自我意識」之現實化
  (一)費爾巴哈的「類」與鮑威爾的「大眾」
  (二)鮑威爾的政治哲學原則
  (三)猶太人問題
  四、本章小結
第四章 絕對個體的解構方式:以施蒂納為例
  一、「唯一者」是不是「思想的統治」的產物
  二、施蒂納對既往理論的批判及其自身理論目的
  (一)施蒂納對費爾巴哈和鮑威爾的批判
  (二)現代政治謊言
  三、施蒂納如何建構起「唯一者」
  (一)獨自性與權力
  (二)人的交往與社會
  (三)普遍性的保留:愛與教育
  (四)「聯盟」
  四、本章小結
第五章 影像論的解構方式:以費爾巴哈為例
  一、費爾巴哈對新哲學起點的說明: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
  (一)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
  (二)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與「類本質」
  (三)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是有效的嗎?
  二、為理性劃界:對象實在法與泛神主義

  (一)對象實在法
  (二)回到康德和康德以前
  (三)心理學與影像論
  (四)對象與感覺主義
  三、基督教的本質與人類本質
  (一)個體與類意識
  (二)人本質對象化的異化形式
  (三)費爾巴哈與施蒂納的爭論
  (四)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間性
  四、本章小結
第六章 馬克思對三種解構方式的結構性反思
  一、基於費爾巴哈立場的鮑威爾批判
  (一)鮑威爾的解放思想何以不可能
  (二)鮑威爾意識哲學中的根本問題
  (三)基於費爾巴哈主義的立場
  二、「唯一者」的衝擊
  (一)「精神的歷史」與「現實的歷史」
  (二)「唯一者」何以是虛構的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與「施蒂納問題」
  三、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單一主客二元結構的克服
  (一)如何理解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影響
  (二)單一主客二元結構的弊端
  (三)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雙重改造
  四、從「個體—類」的縱向二元結構到橫向二元結構
  五、本章小結
第七章 「個體—類」的橫向結構:以《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為例
  一、「人」與「社會」
  (一)人類歷史起源的「四因素說」
  (二)「個人→社會」生成性邏輯的非本質主義傾向
  二、共產主義與分工交往
  (一)關於「共產主義」的分欄敘述對比
  (二)關於「異化」的分欄敘述對比
  三、分工何以推動歷史發展
  (一)分工與統治關係
  (二)分工與世界市場
  (三)如何看待「兩種分工論」
  四、恩格斯的「個體—類」橫向結構
  (一)國民經濟學視域下的共產主義
  (二)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的反思
  五、本章小結
結語 對新的「類」結構的思考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