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農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監測預警與區域性控制技術/農作物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叢書

  • 作者:編者:曾娟|責編:陳新//郝晨揚|總主編:吳孔明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824714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35
人民幣:RMB 3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圍繞影響我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安全的重大流行性病害監測預警和區域性控制技術展開,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病原卵菌、病原真菌、病原細菌和蟲傳病毒四大門類10種病原類群的生物學及其致病流行因素,病原檢測、病原菌毒素檢測、病菌孢子捕捉和抗藥性監測的原理及技術,氣傳性大區流行型病害、本地菌源互作型/氣候型病害、本地菌源系統侵染型病害、遷飛性害蟲傳播的病毒病、檢疫性病害五大類型流行性病害的監測與預報技術,基於遙感、圖像識別和數值化預測模型的流行性病害信息化監測預警技術,抗性品種、農業措施、藥劑防治、檢疫措施等流行性病害關鍵防治技術,以及西南、華南和江南、長江中下游、黃淮海、西北、東北六大農業生態區流行性病害的區域性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模式等。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使用,書中配有代表性圖片158幅,書後附有我國六大糧油作物主產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掛圖6幅。
    本書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植物保護學、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等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師生閱讀,也可供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生產管理等部門的政府職員,以及與農業相關的企業研發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曾娟|責編:陳新//郝晨揚|總主編:吳孔明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我國農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的定義與分類
    一、植物病害流行學中流行性病害的定義
    二、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流行性病害的定義
    三、流行性病害的分類
  第二節  我國主要糧油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長周期動態
    一、小麥重大流行性病害
    二、水稻重大流行性病害
    三、玉米重大流行性病害
    四、馬鈴薯重大流行性病害
    五、油菜重大流行性病害
第二章  流行性病害病原類群與致病因素
  第一節  病原卵菌
    一、卵菌分類地位
    二、卵菌生活史各階段特徵
    三、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四、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五、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二節  病原真菌——壺菌
    一、壺菌分類地位
    二、壺菌生活史各階段特徵
    三、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四、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五、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三節  病原真菌——子囊菌
    一、子囊菌分類地位
    二、病原菌生活史各階段特徵
    三、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四、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和流行區劃
    五、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四節  病原真菌——擔子菌
    一、擔子菌分類地位
    二、病原菌生活史各階段特徵
    三、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四、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和流行區劃
    五、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五節  病原真菌——無性型真菌
    一、無性型真菌分類地位
    二、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三、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四、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六節  病原細菌——黃單胞菌屬
    一、病原菌分類地位和形態特徵
    二、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三、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四、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七節  病原細菌——歐文氏菌屬
    一、病原菌分類地位和形態特徵
    二、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三、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四、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八節  病原細菌——食酸菌屬
    一、病原菌形態特徵
    二、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三、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四、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九節  病原細菌——韌皮部桿菌屬
    一、病原菌形態特徵
    二、病原菌傳播擴散方式
    三、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四、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十節  蟲傳病毒
    一、蟲傳病毒分類地位和形態特徵
    二、傳播介體種類及傳毒參數
    三、主要致病種類侵染循環
    四、致病流行影響因素
第三章  流行性病害病原檢測與監測技術
  第一節  病原檢測技術
    一、基於核酸/蛋白的分子檢測技術
    二、植物病原真菌實時定量PCR檢測
    三、細菌專化性PCR檢測
    四、病毒ELISA檢測技術
  第二節  病原菌毒素檢測技術
    一、病原菌毒素分類概述
    二、重要病原菌毒素的檢測技術
  第三節  病菌孢子捕捉技術
    一、病菌孢子捕捉設備的工作原理
    二、病菌孢子捕捉技術的發展
    三、重要病菌孢子捕捉技術應用案例
  第四節  病菌抗藥性監測技術
    一、病菌抗藥性監測體系
    二、病菌抗藥性監測方法
    三、農作物病害抗藥性動態變化情況
第四章  流行性病害調查監測與預報技術
  第一節  氣傳性大區流行型病害
    一、監測預報的關注要素
    二、田間調查要素
    三、發生程度分級指標
    四、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方法
    五、預測方法
  第二節  本地菌源互作型/氣候型病害
    一、監測預報的關注要素
    二、田間調查要素
    三、發生程度分級指標
    四、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方法
    五、預測方法
  第三節  本地菌源系統侵染型病害
    一、監測預報的關注要素
    二、田間調查要素
    三、發生程度分級指標

    四、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方法
    五、預測方法
  第四節  遷飛性害蟲傳播的病毒病
    一、監測預報的關注要素
    二、田間調查要素
    三、發生程度分級指標
    四、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方法
    五、預測方法
  第五節  檢疫性病害
    一、水稻白葉枯病
    二、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三、大豆疫病
    四、梨火疫病
    五、柑橘黃龍病
    六、瓜類果斑病
第五章  流行性病害信息化監測預警技術
  第一節  病害遙感監測技術
    一、遙感監測定義
    二、遙感監測類型
    三、遙感監測平台
    四、遙感監測應用案例
  第二節  農作物病害圖像識別技術
    一、農作物病害圖像識別的背景與意義
    二、基於傳統機器學習的病害識別研究
    三、基於深度學習的病害圖像識別技術
    四、病害自動識別技術應用案例
    五、病害自動識別技術展望
  第三節  基於氣象適宜度的馬鈴薯晚疫病實時監測預警技術
    一、基於氣象適宜度的CARAH預測模型
    二、基於CARAH模型的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
    三、基於CARAH模型的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推廣應用情況
    四、CARAH模型預警技術應用展望
  第四節  基於HYSPLIT模型的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監測預警技術
    一、小麥條鏽病菌夏孢子的生物學特徵及其氣傳特點
    二、我國小麥條鏽病遠程傳播與定量流行學研究
    三、HYSPLIT模型系統在我國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監測預警中的應用
  第五節  基於區域生態型的水稻重大病害監測預警開放平台
    一、開發基於區域生態型的監測預警平台的實踐需求
    二、基於區域生態型的監測預警平台的開發目標與基本架構
    三、以西南地區稻瘟病為例進行區域生態型預測模型開發
    四、構建基於區域生態型的監測預警開放平台
    五、利用基於區域生態型的監測預警平台定製預測模型
    六、基於區域生態型的監測預警平台應用展望
第六章  流行性病害關鍵防治技術
  第一節  抗性品種
    一、抗性品種防治病害的基本理論
    二、利用抗性品種控制病害的典型案例
    三、植物免疫誘抗的原理與應用
  第二節  農業措施
    一、種植制度

    二、田間管理
  第三節  藥劑防治
    一、殺菌劑的主要類型和作用機制
    二、殺菌劑的科學使用
    三、重要作物病害殺菌劑使用技術
  第四節  檢疫措施
    一、產地檢疫
    二、調運檢疫
    三、隔離檢疫
    四、應急處置
    五、綜合治理
第七章  流行性病害區域性綠色高效防控技術集成模式
  第一節  區域性防控技術集成的指導思想與關口前移策略
    一、病害菌源監測預警
    二、病害源頭基地治理
    三、病害預防技術
    四、病害早期控制
  第二節  我國六大農業生態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
    一、西南稻麥、稻油輪作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
    二、華南和江南雙季稻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
    三、長江中下游稻麥、稻油種植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
    四、黃淮海小麥玉米輪作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
    五、西北小麥馬鈴薯種植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
    六、東北水稻玉米單作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與應用
參考文獻
附錄  我國六大糧油作物主產區流行性病害綠色防控技術掛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