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在拉丁美洲,所有人都是革命分子,一個遍地鬧革命的大洲。拉丁美洲的20世紀,深深地烙印著文化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這100年是一段漫長、複雜、激情火熱的歲月,也是一幅瑰麗多彩、令人大開眼界的畫卷。
在西班牙于1898年失去其最後一個美洲殖民地前不久,詩人、藝術家意識到了拉丁美洲未來面臨的真正危險:美帝國主義。突然之間,他們拋棄了浪漫的象牙塔,投身於一項更緊迫的政治事業:展示拉丁文化的優越性,確立自己獨屬於拉丁美洲的身份。
文化的變遷最終以革命運動的形式爆發。沉浸於革命觀念中的文化人將文化服務於民族和國家,有的成了拉美共產主義的先行者,有的催生出了拉美的法西斯主義;同樣是這批人,在嘗試通過推崇本民族人物以及推廣本民族文學的方式來強化自己民族身份的過程中,有的思想轉向了世界大同的觀念,有的則成為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在對本土的熱情中拒斥他們認為是外國的東西(自由民主、憲法、資本主義),繼續為專制和暴君爭取支持並擁護仇外、不寬容的理想。後者在知識界的影響力最終催生了20世紀拉丁美洲的主要獨裁政權。
維森特·維多夫羅、博爾赫斯、迭戈·里維拉、聶魯達、加西亞·馬爾克斯、波拉尼奧、略薩……這些拉美文化人物與重要的政治人物貫穿全書,展示了先鋒藝術與拉丁美洲威權政治之間奇怪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關係。
思想和藝術在拉丁美洲的發明及其各種獨裁和革命過程中對民族認同的構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本書的高潮在於分析當代世界,展示民粹主義和土著主義,探討典型的拉丁美洲現象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實踐。
作者介紹
(哥倫比亞)卡洛斯·格拉內斯|責編:鍾瑾|譯者:張娟//陸成成//周穎琪
卡洛斯·格拉內斯,Carlos Gran?s,當今西語世界最紮實、最具獨創性的思想家之一。
1975年生於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在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獲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2003—2004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獎學金。
格拉內斯著述頗豐,包括La revancha de La imaginaci?n (CSIC,2008)、El pu?o invisible: Arte Revoluci?n y un siglo de cambios culturales (Taurus,2011)和La invenci?n del para?so: El Living Theatre y el arte de la osad?a(Taurus, 2015)。
他還為多家西班牙和拉美媒體撰稿,包括Letras Libres、Arcadia、Sibila、Unidiversidad和El Malpensante,目前是哥倫比亞《觀察家報》(El Escetador)的專欄作家。他也經常受邀在西班牙和拉美各大學及文化機構發表演講。
目錄
閱讀說明
開始之前。何塞·馬蒂之死,拉美漫長的20世紀之序言
第一部分 1898—1930尋找自我的大陸:美洲主義與先鋒派囈語
1.對生活的厭惡及其他通往象牙塔的道路
2.卡列班對陣愛麗兒:拉美反美主義的起源
3.現代主義的政治化與美洲化
4.從愛麗兒主義到拉丁民主
5.歐洲先鋒派運動的爆發及其難以證實的後果
6.通往先鋒派的中間站:阿特爾博士與墨西哥革命
7.何塞·巴斯孔塞洛斯與種族囈語
8.印第安美洲的政治先鋒:從科爾多瓦大學改革到阿普拉的成立
9.維森特·維多夫羅與創造主義:拉美構成主義先鋒派的發端
10.從創造主義到極端主義:博爾赫斯兄妹把先鋒運動帶到布宜諾斯艾利斯
11.墨西哥壁畫藝術:在宇宙種族和先鋒派之間
12.城市、機器、革命:反對過去的尖嘯主義者
13.克里奧爾主義以及世界性與美洲性之間的張力:蘇爾·索拉爾與佩德羅·費加里
14.先鋒派傳到巴西:1922年的現代藝術周
15.帶著祖國味道的先鋒派:博爾赫斯、吉隆多與古伊拉爾德斯的克里奧爾主義
16.發明巴西:世界主義先鋒派對陣民族主義先鋒派
17.美洲主義者的亮劍時刻或法西斯主義的誘惑(及委內瑞拉人對民主的捍衛)
18.從阿爾基羅基達斯到新人:哥倫比亞的政治極端主義與藝術剋制
19.何塞·卡洛斯·馬里亞特吉與土著主義先鋒派
20.造型藝術中的土著主義
21.先鋒派來到安第斯山
22.爭取美洲的普世性:華金·托雷斯·加西亞
23.男同與世界主義者:墨西哥真正的越界者
24.加勒比未來主義與波多黎各民族主義先鋒派
25.馬蒂的先鋒主義繼承者:古巴少數派
26.路易斯·帕萊斯·馬托斯與尼古拉斯·紀廉的非洲裔美洲主義
27.愛麗兒與卡列班的針鋒相對:尼加拉瓜對帝國主義的第一次短暫勝利
28.尼加拉瓜先鋒運動與索摩查法西斯主義
第二部分 1930—1960身份的夢囈:文化為國家服務
一、 新革命的風起雲湧與先鋒派的體制化
Ⅰ
1.雲消霧散、雲籠霧鎖
2.革命之火燃起
3.何塞·費利克斯·烏裡布魯領導的阿根廷革命
4.熱圖利奧·瓦加斯的革命
5.庇隆登上歷史舞台
6.墨西哥寡頭政治的終結與革命者的制度化
7.庇隆主義問世
8.「新國家」的專制
9.民粹主義的發明
10.墨西哥革命的悖論
11.要基督還是要庇隆?
12.一個民粹主義者的自殺
Ⅱ
1.庇隆主義的文化政策:個人崇拜
2.熱圖利奧·瓦加斯的文化工程:現代化
3.墨西哥革命政黨的文化工程:大眾的民族虛構
二、 民族主義和大眾民族計劃的悖論
1.現代主義與先鋒派向民族主義的過渡
2.秘魯和哥倫比亞的內戰
3.最激進的法西斯主義及歷史可能發生轉向的1938年
4.哥倫比亞的文化戰爭:天主教文明與大眾民族主義的對峙
5.查科戰爭——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民族主義狂熱
6.土著主義和壁畫運動變為國家工程
三、 現代化計劃和新一輪的先鋒主義運動
1.超現實主義的世界主義現代化衝動
2.新的文學美洲主義:由大地到幻想
3.阿根廷文化對民族主義的回應
4.構成主義的國際主義現代化衝動
5.抽象先鋒派:新的現代性
6.現代主義的烏托邦成為現實:巴西利亞
四、 民粹主義的計劃與民主化的美學和政治訴求
1.先鋒主義在民主面前的褪色及維多夫羅的懺悔
2.從獨裁統治到民粹主義:法西斯民族主義的大眾化
3.陰謀的時代:民主與獨裁在加勒比地區的對峙
4.詩的創新,與身份作別
5.古巴革命之路
第三部分 1960—2022傲慢的囈語:革命、獨裁和西方的拉丁美洲化
1.哈瓦那,1959:知識分子時代的終結,意識形態時代的開端
2.哈瓦那,1960:切·格瓦拉讓一個舊信仰得到更新
3.加拉加斯,1959:革命還是民主?
4.哈瓦那,1959:文化也需要革命
5.加拉加斯,1962:詩人也想成為革命者——鯨魚的屋脊
6.布宜諾斯艾利斯,1962:阿圖羅·弗朗迪西的隕落,庇隆主義和卡斯特羅主義的合流
7.布宜諾斯艾利斯,1963:法西斯主義者也想成為切·格瓦拉
8.聖韋森特·德·丘庫里,1966:卡米洛·托雷斯之死,神甫化身切·格瓦拉
9.1968,麥德林:教士們尋求被壓迫者的解放
10.1967,拉伊格拉: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死去,在汗衫上復活
11.布宜諾斯艾利斯,1970:蒙多內羅斯的人殺死了阿蘭布魯
12.1968,布宜諾斯艾利斯,羅薩里奧:藝術家決定發起革命——「圖庫曼在燃燒」
13.1969,蒙得維的亞:游擊隊效仿藝術先鋒派
14.1964,巴西利亞:新一輪軍事獨裁開始了
15.1967,聖保羅:巴西的新先鋒派——熱帶主義運動
16.1969,里約熱內盧:游擊隊挾持美國大使,通過廣播發聲
17.馬德雷德蒂奧斯,1963:詩人游擊隊員哈維爾·埃勞德之死
18.哈瓦那,1967:西方文化的新麥加最終吞食自己的兒女
19.拉丁美洲,1962—1971:文學爆炸與古巴革命
20.墨西哥城,1968:文化革命向制度化的革命發起挑戰
21.利馬,1969:秘魯軍人的左翼革命
22.1969,利馬:軍人的革命借用波普藝術
23.1980,丘斯奇:「光輝道路」開啟反對秘魯政府的戰爭
24.巴拿馬城,1968:奧馬爾·托里霍斯,又一位奉行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軍人奪取政權
25.1970,智利聖地亞哥:薩爾瓦多·阿連德的通往社會主義之路
26.1973,智利聖地亞哥:「革命左派運動」極左派和「祖國與自由」極右派共築通往政變之路
27.1970—1984,智利聖地亞哥、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聖保羅:以藝術反抗獨裁
28.1961—1979,馬那瓜、格拉納達、萊昂、索倫蒂納梅:尼加拉瓜的詩歌與革命
29.1979,馬那瓜:現實擊碎烏托邦
30.1980,聖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城: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點燃中美洲
31.拉丁美洲,1975—1981:作家如何看待民主
32.1990,聖保羅:拉丁美洲革命階段走向終結,左派重塑自身
33.聖克里斯托瓦爾·德拉斯卡薩斯,1994:新薩帕塔主義與身份的全球化
34.墨西哥城,智利聖地亞哥,1996:作家如何面對異國情調的全球化
35.1990,墨西哥城:藝術家不再是拉美藝術家,而是當代藝術家
36.哈瓦那,1990:藝術家與卡斯特羅主義之間關係惡化
37.布宜諾斯艾利斯,1997:獨裁的受害者發明了「上門嗆聲」,走上街頭進行人民審判
38.布拉內斯,1998:羅貝托·波拉尼奧重拾一種別樣的拉美傳統
39.拉丁美洲,2004—2022:波拉尼奧的影響與拉美的陰暗面
40.拉丁美洲,2005—2022:眾多文學路徑與文學領域的新規則
41.利馬、基多、布宜諾斯艾利斯、波哥大,1990—2022:拉美民主的厄運——第二波右翼民粹主義浪潮
42.加拉加斯,布宜諾斯艾利斯,馬那瓜,拉巴斯,基多,墨西哥城,1999—2022:左翼民粹主義與其他方式的戰爭
43.拉丁美洲,2000—2022,土著主義的回歸:政治正確的藝術與西方的拉美化
結束之前: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離去與拉丁美洲漫長的20世紀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