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德知之間(孔門經學的合外內之道)(精)/當代經學研究文叢

  • 作者:鄧秉元|責編:張鈺翰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96216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74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德知之間:孔門經學的合外內之道》由鄧秉元所著,除導言外分三編。導言探討中西思維差異、德性與知性的歷史變奏等內容。上編「德性論」考察德性思維圓融形態,分析孔門工夫論,探討五行觀念自覺,研究《周易》文本經典化及孔門德性論內在展開。中編「人性論」闡述知性思維在儒家內部發展,包括早期經學名辯思想,還探討人性與教化問題,分析不同人性學說。下編「合外內之道」論述「內聖」,涉及孔曾禮學與思孟心學;探討「外王」,如「絜矩」以「正君」;研究早期經學、禮教與政治關係。本書從德性與知性交攝互遍角度,分析先秦經學早期形態及演變,澄清近代對經學的誤讀,凸顯經學圓融系統,對以經學思維認知宇宙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

作者介紹
鄧秉元|責編:張鈺翰

目錄
導言
  一、對中西思維差異的幾種典型理解
  二、作?人類理解方式的德性
  三、德性與知性的歷史變奏
  四、一體性與公共性:現代語境下的內聖外王
  五、本書的基本結構
上編 德性論
第一章 德性與工夫
  ——孔門工夫論發微
  弁言
  一、孔子之求仁
  二、釋三達德
  三、五常與易道
第二章 五行觀念之自覺
  ——思孟五行?新論
  引言
  一、陰陽五行新解
  二、天道與人道:德性論的兩個層次
  三、兩類四種五行觀
  四、荀子的思孟五行?
  五、誠意與「聖之思」:思孟五行的內在張力
第三章 由巫史到孔子
  ——陰陽五行與《周易》文本的經典化
  引言
  一、不同流派的《周易》觀
  二、經傳一體性與孔子易的再發現
  三、文王易的憂患精神
  四、伏羲易與易學系譜的自我建構
  結語
第四章 備物、象德、盡性與陰陽
  ——孔門德性論的內在展開
  一、禮的「備物」觀念
  二、《樂記》的「象德」思想
  三、備物、卦德與《周易》之確立
  四、窮理盡性:孔門的新聖人觀
  五、德性論的若干基本範疇
  餘論 戰國、秦漢的各種備物之學
  中編 人性論
第五章 知性思維在儒家內部的發展
  ——早期經學的名辯思想
  一、名學的兩個淵源
  二、孔門言語之學
  三、孟子的齊本、知言與比類
  四、非相:荀子的辯?觀
  五、解蔽:荀子的知識論
  六、荀子的「正名」之學
第六章 人性與教化
  ——德性、知性、材性與可能性
  一、人性何以成?問題?
  二、性有善有不善

  三、戰國初年的幾種新?
  四、性善?之成立
  五、材樸與性惡:荀子人性論的疑難
  結語
下編 合外內之道
第七章 何以內聖
  ——孔曾禮學與思孟心學
  一、三達德:孔門弟子的德性分野
  二、周禮:「鬱鬱乎文哉」
  三、返本、復性與隨時:孔門新禮
  四、曾子的孝道與禮學
  五、竹帛《五行》與子思的「靜思」之學
  六、心性合一:孟子的盡心、養氣與知言
第八章 如何外王
  ——「絜矩」以「正君」
  一、絜矩與「直道」
  二、禮的「施報」觀念
  三、孟子論道揆、法守
  四、法數一名實一勢:古典政治學的基本架構
  五、「術」:晚周諸子的政治分野
  結語
第九章 「以經術緣飾吏事」
  ——早期的經學、禮教與政治
  引言
  一、「以經(儒)術緣飾吏事」
  二、荀子之「飾以成文」
  三、孔門的「文」、「飾」觀念
  結語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