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斷裂與延續(從奧斯曼帝國到現代土耳其)(精)/好望角

  • 作者:(法)哈米特·博扎斯蘭|責編:金將將|譯者:董涵宇//李建勇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ISBN:9787213119675
  • 出版日期:2025/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78
人民幣:RMB 13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奧斯曼帝國誕生於13世紀的安納托利亞,在塞爾柱帝國的餘燼中崛起,逐步發展成為橫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帝國。歷經數個世紀的軍事勝利與領土擴張,其版圖從維也納城門一直延伸到葉門,從阿爾及利亞直抵伊拉克。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標志著帝國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而在16世紀蘇萊曼大帝的統治下,帝國的權勢與影響力達到巔峰,被視為奧斯曼的「黃金時代」。這一帝國不僅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也在全球秩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這長達六個多世紀的輝煌背後同樣暗藏危機。民族與宗教的多樣性,既為帝國提供了廣闊的人力與資源,也成為不斷累積的隱憂:族群衝突、宗派對立、地方離心與中央集權衰落等,成為帝國揮之不去的陰影。為了避免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所言的「三代滅亡」的宿命,奧斯曼人努力救亡圖存,到了19世紀,深陷內憂外患的帝國啟動坦志馬特改革,試圖以開明專制與現代化舉措挽救頹勢,但終究未能逆轉衰落。臨近第一次世界大戰,它已被歐洲譏為「病夫」,最終在1923年徹底解體,讓位於凱末爾主義共和國。
    至此,土耳其歷史與奧斯曼歷史發生了斷裂,新生的共和國一方面否認帝國的政治傳統,轉向民族國家的現代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認同與記憶層面延續了某種「奧斯曼性」的遺產,而帝國時代的記憶、制度與認同,仍在不同程度上塑造著現代土耳其的政治與社會。

作者介紹
(法)哈米特·博扎斯蘭|責編:金將將|譯者:董涵宇//李建勇

目錄
新版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 一個「世界帝國」
  第一章 帝國的台前與幕後
  第二章 對帝國逆來順受,抑或揭竿而起
  第三章 帝國的憂鬱
第二部分 一種新秩序
  第四章 奧斯曼體系的衰竭
  第五章 改革國家:坦齊馬特
  第六章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重塑帝國
  第七章 從坦齊馬特的人文主義到社會達爾文主義
第三部分 聯合主義與凱末爾主義的土耳其
  第八章 青年土耳其黨
  第九章 十年戰亂(1908—1918)
  第十章 凱末爾主義土耳其的誕生
  第十一章 革命民族主義共和國
第四部分 今日的土耳其
  第十二章 多元政體
  第十三章 人口、經濟和社會結構
  第十四章 國家空間與政治現實
  第十五章 宗教現實與少數群體空間
結語 2010年代的各種不確定性
2015年版後記
註釋
大事年表
人物傳記選注
主要政黨、組織和政治思潮
術語表
重要參考文獻
土耳其語單詞轉寫說明
原書索引
譯者說明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