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人工智慧時代的文化符號學

  • 作者:趙毅衡|責編:陳蓉
  • 出版社:四川大學
  • ISBN:9787569079159
  • 出版日期:2025/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56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關於AI的文化符號學研究著作。符號學是理解、設計和評估職能系統的有力工具和方法。從符號學機制看,AI是一種從未出現過的高效的意義活動,其進展速度快,正在迅速耗盡文化意義活動的基本動力,即認知負熵,人類文化活動正快速奔向「意義熱寂」。因此人文學科應當警告世人:AI很可能將給人類文化帶來重大危機,在擁抱AI時必須加以預防,才能讓人類避開災難。本書從AI諸悖論、AI符號學建構、AI的存在與時間、非人類思想方式、後人類的諸種形態等方面,來考察和分析AI的運作和輸出,思考AI對人類文化的影響和衝擊,嘗試性地提出關於AI與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觀點和答案。

作者介紹
趙毅衡|責編:陳蓉
    趙毅衡(1943-),專攻符號學、敘述學、形式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1988年起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2002年起任四川大學教授。著有《遠遊的詩神》《重訪新批評》《文學符號學》《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廣義敘述學》以及The Uneasy Narrator: 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Toward a Modern Zen Theatre等。

目錄
上篇  人工智慧的文化符號學
1 非人類思維:科幻小說中的異智能體
  1.1  異智能符號學的歷史與目的
  1.2  異智能體的身體
  1.3  異智能體的符號媒介
  1.4  異智能體理解意義的範疇
  1.5  異智能體是否會有物種間「共情」?
  1.6  前景不容樂觀
2 後人類符號學:人類之後的意義活動
  2.1  什麼是「後人類主義」?
  2.2  (身心俱全的)肉身人
  2.3  心全身補的賽博人
  2.4  機身機心的硅基人
  2.5  身心俱虛的虛擬人
  2.6  人類世殘跡(過去式人類)
3 人工智慧的五個悖論
  3.1  超高級智慧的簡單方法
  3.2  全民使用的專業技術
  3.3  技術激進推動文化內視
  3.4  社會生產富裕導致人的能動性降低
  3.5  信息過載引向意義熱寂
  3.6  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與人類的利益
4 為建立一個人工智慧文化符號學,問人工智慧十個問題
  4.1  人工智慧的基本功能是否為意義活動?產生的是否為符號文本?能不能用符號學來考察?
  4.2  人工智慧從資料庫汲取的元素,是信號還是符號?也即,這個過程是否包含符號的理解和解釋?
  4.3  人工智慧回應的過程是不是一個聚合選擇?什麼元素被選下?
  4.4  人工智慧會不會犯錯?如果數據錯了人工智慧能識別嗎?錯了如何糾正?
  4.5  人工智慧能否用迂迴的辦法對產出文本進行修辭,例如比喻、象徵、反諷、悖論?
  4.6  人工智慧能力是否會增強到跳過人類自行決策?人工智慧會自我限制其能力增長嗎?
  4.7  人工智慧系統是否會主動跟其他人工智慧系統用符號進行傳播交流,從而形成超越人類的人工智慧集群?
  4.8  人工智慧是否會代替教育機構直接教育人類下一代?是否會教育他們成為人工智慧化的「後人類」甚至「非人類」?
  4.9  人工智慧是否會把人類變成「被餵養人」,使人類倫理失能?
  4.10  要不要限制人工智慧的發展?
5 人工智慧的存在與時間:「此刻」之謎
  5.1  人工智慧系統的時間構造
  5.2  「此刻」如何構成時間之流?
  5.3  從人的「感覺此刻」到人工智慧的「工作此刻」
  5.4  「工作此刻」作為時間構成的軸心
6 符號雙軸(兼評辛頓與喬姆斯基的爭論)
  6.1  雙軸概念
  6.2  人工智慧意義文本生成過程中的符號雙軸互動
  6.3  從符號主義到連接主義
  6.4  辛頓與喬姆斯基的爭論
7 人工智慧有藝術能力嗎?
  7.1  捲入藝術創作的人工智慧
  7.2  一批新的藝術家
  7.3  人工智慧藝術的悖論
  7.4  美感來自慾望
  7.5  人工智慧藝術的主體
  7.6  人工智慧有藝術鑒賞能力嗎?

  7.7  人工智慧藝術的辯護
  7.8  又到藝術終結時?
  7.9  人工智慧藝術的未來
下篇  意義的形式理論
1 重新思考理據性之一:何謂理據性
  1.1  蘇格拉底的猶豫
  1.2  像似性
  1.3  指示性
  1.4  規約性作為一種理據性
  1.5  理據性的組合作用
2 重新思考理據性之二:普遍符用理據性
  2.1  「出生獲義」與「成長獲義」
  2.2  修辭性理據:轉用
  2.3  符號使用中理據性生長
  2.4  「符用賦義」
  2.5  「實用主義」還是「符用論」?
3 重新思考理據性之三:延續性作為「第四理據性」
  3.1  「心想符號」
  3.2  藝術或囈語暴露延續性
  3.3  剝露邏輯:人工智慧思想流的延續性河床
  3.4  「反向傳播」與「試推法」
4 形式、意義、形式的意義、意義的形式
  4.1  形式
  4.2  意義
  4.3  形式的意義
  4.4  意義的形式
5 思想實驗:以形式研究的辯護為例
  5.1  「實驗室方法」
  5.2  形式論思想實驗成功的例子:懸置「內容」
  5.3  錯誤的懸置導致思想實驗失敗:懸置「意圖」與「解釋」
  5.4  懸置的懸置
6 「半程風格」:對當代藝術走向的一個符號學解釋
  6.1  感覺質
  6.2  皮爾斯論感覺質
  6.3  什麼是呈符化
  6.4  皮爾斯的十分類,藝術的十進階
  6.5  馬克思主義預見的「新感性」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