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仁道發微(感通現象學引論)

  • 作者:蔡祥元|責編:韓國茹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50330
  • 出版日期:2025/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0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感通為主線,以西方哲學尤其是現象學為背景和思想方法,對當代儒學的情感論和實體論兩種典型進路進行批判性反思,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境界論三個層面重新闡發儒家仁道,提出感通本體、感通成象與感通生境等原創性思想視角。相關哲理的重構不僅接取了現當代儒家學者的思想嘗試,還借助西方哲學的問題意識推進其思考,與此同時,通過對話西方哲學來深化並突顯儒家哲理的獨特性及其當代價值,以此拓展了現象學的研究視野。

作者介紹
蔡祥元|責編:韓國茹
    蔡祥元,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比較哲學、現象學、解釋學、解構主義等,出版專著《錯位與生成》(商務印書館),在《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什麼是現象學
    第二節  現象學之於中國哲學
    第三節  中國哲學之於現象學
    第四節  感通現象學的視角與基本構架
感通本體
  第一章  實體與情感之間的感通
    第一節  何為仁道
    第二節  陳來對李澤厚情本體的辯駁
    第三節  仁學本體的立論根據及問題
    第四節  李澤厚的原始情感論及問題
    第五節  蒙培元的情理說及其問題
    第六節  感通本體的思想視角
  第二章  從創生實體論到感通
    第一節  熊十力體用論的思想要義
    第二節  體用論的思辨困境
    第三節  內在超越與理性的界限
    第四節  智的直覺如何可能
    第五節  智的直覺面臨的雙重困難及其出路
  第三章  作為情感生髮之根基的感通
    第一節  舍勒有關同情與愛的區分
    第二節  惻隱的現象學實情
    第三節  宇宙一體感與仁體
    第四節  感通之為再生一體感
    第五節  感通與人格之愛
感通成象
  第四章  感通成象與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論根基
    第一節  象思維與概念思維的基本區分
    第二節  易象與易道
    第三節  觀物取象與感通
    第四節  「象」在西方傳統哲學中的命運
  第五章  感通與現象學直觀
    第一節  感通與本質直觀
    第二節  感通與存在領會
    第三節  感通與情感性感受
    第四節  感通與價值直觀
    第五節  感通與法國現象學
  第六章  感通與意象的生成
    第一節  意象說的哲學背景
    第二節  意象的基本內涵:情景交融
    第三節  作為詩意源頭的「興」
    第四節  興情與心情的區分
    第五節  通感、移情與感通
感通生境
  第七章  當代境界論建構的兩種典型形態
    第一節  馮友蘭境界論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馮友蘭境界論的可能問題
    第三節  唐君毅「心通九境」的思想體系
    第四節  感通的黑格爾主義

    第五節  「感通開境」的現象學洞見及其玄學困境
  第八章  本體論層面的境界如何可能
    第一節  聖人境界的思想實情
    第二節  海德格爾對世界之為世界的揭示
    第三節  「世界」與境界
    第四節  境遇化的人格之愛
    第五節  舍勒對「感通」的關注
  第九章  感通與入境
    第一節  境在象先
    第二節  作為再造自然的意境
    第三節  「綻出」的悟道體驗
    第四節  感通與仁境的開啟
附錄一  為仁由己乎——孔子人性論的現象學闡釋
附錄二  感通現象學要義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