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謀定天下(說三國話權謀220-280)

  • 作者:李炳彥//孫兢|責編:張子藝
  • 出版社:新時代
  • ISBN:9787504226655
  • 出版日期:2025/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44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該書以《三國演義》小說為藍本,深入剖析三國時期的戰爭與政治鬥爭,展現古代軍事鬥爭中的權謀智慧。作者通過豐富的戰例和人物形象,如曹操的獻刀、周瑜的赤壁之戰、諸葛亮的錦囊妙計等,詳細闡述了軍事鬥爭中的策略、政略、外交手段等。書中通過揭示古代軍事家的智慧與謀略,結合真實歷史和現代戰略啟發讀者心智,側重「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通俗解讀。

作者介紹
李炳彥//孫兢|責編:張子藝

目錄
第一編 群雄逐鹿
  圍師必闕
  由曹操獻刀想到的
  十八路諸侯為何沒滅掉董卓
  假途伐虢的形象註解
  從美人計說到連環計
  纏戰——以劣勝優之一法
  小議二虎競食之計
  淺說驅虎吞狼之計
  孫策的戰略眼光
  聲東擊西與將計就計
  追擊中的哲學
  從陳登的欺詐術談到指揮員的辨別力
  陳宮的三策
  張飛的反伏擊作戰
  卑而驕之
  只緣身在此山中
  烏巢劫糧的啟示
  虛張聲勢意在分敵
  要有點政治家的氣量
  程昱的十面埋伏計
  簡析袁紹的敗北
  曹操的兩次隔岸觀火
  孔明高?隆中,全知天下大事
  簡析《隆中對》的戰略價值
第二編 赤壁鏖戰
  諸葛亮初出茅廬的兩把火
  虛不露怯
  蔣干盜書與反間計
  草船借箭考議
  周瑜打黃蓋
  從借東風說到戰場氣象考察
  從孔明智算華容想到的
  赤壁之戰中的伐交
  曹仁南郡敗周瑜的啟示
  以虛對虛,以詐還詐
  孔明的乘虛術
  孔明的一箭雙鵰
  孔明為何以借為名占荊州
  謀略家的預見力——從諸葛亮的「三個錦囊」談起
  孫權上表劉備為荊州牧的用意——再談軍事鬥爭中的「伐交」
  從周瑜之死說開去
第三編 三國鼎立
  有感於魯肅薦龐統
  諸葛亮一著活全盤
  馬超增兵,曹操為何喜形於色
  馬超失敗的原因
  值得尋味的劉備待張松
  從鴻門宴談到「涪關宴」
  龐統的三策與劉備的選擇

  落鳳坡前的遺憾
  張飛奪巴郡引出的思索
  諸葛亮審勢治蜀的教益
  瑣談曹操巧奪陽平關
  析曹操的知難而退
  諸葛亮為何要割讓三郡
  用人也是一種藝術
  指揮員要善於激勵士氣
  善用自己的弱點欺騙敵人
  激將法的妙用
  從蜀軍攻打定軍山談反客為主之計
第四編 荊襄之失
  從黃忠智斬夏侯淵談擊其惰歸之法
  從趙雲的「空營計」談指揮員的膽略
  機械照搬者的悲劇——徐晃「背水列陣」的失敗原因
  謀貴用疑
  被動來自兩面作戰
  為將者要善用天時地利——關羽水淹七軍雜議
  呂蒙稱病和陸遜的謙恭
  一次真正的突然襲擊——呂蒙白衣襲荊州的成功經驗
  四面楚歌的翻新
  常勝將軍的悲劇
  移禍之計的互用
  兵事不可為私而用——劉備在關羽死後的錯誤軍事決策
  為擺脫被動要勇於忍辱負重——荊襄之戰後孫權選擇策略的高明之處
  兵不可失機——曹丕在吳、蜀猇亭之戰前後決策上的失誤
  后發制人用其「陰」——陸遜在猇亭之戰中的謀略思想
  見好即收也是明智之舉
  八陣圖的奧秘
  以計代戰一當萬
第五編 南征北戰
  孔明開發西南與吳、蜀再次聯盟
  假手於人,坐享其利——孔明的另一種「借術」
  攻心為上,心戰為上——馬謖對開發西南的正確建議
  從七擒孟獲說力勝與智勝
  從諸葛亮火燒藤甲軍談伏擊作戰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魏延對北伐中原的重要建議
  兵不厭詐
  以己度敵,破彼之破——析蜀、魏渭河之西相互反偷襲戰鬥
  司馬懿的決斷與妙算
  失街亭中的王平和馬謖
  空城計略考
  要善於利用「後台」演戲
  算在敵先,引敵就範
  孔明對退避三舍的新用
  將在外,君不疑者勝
  孔明效虞詡之法
  虛設疑兵,因糧于敵
  用兵命將,以信為本
  從木牛流馬說到科學技術出戰鬥力

  力的較量與意志的比賽
  關於撤退的藝術
  略談祁山之戰中的吳、蜀聯盟
第六編 三分歸一
  攻其必救與圍點打援
  急與緩的辯證法
  示形·用詐·料敵
  將軍要熟知戰場情況
  滅虢取虞與聲東擊西
  注意彌補防禦空間差
  奇兵沖其腹心——鄧艾陰平渡險的啟示
  兵有先聲而後實者——鄧艾的「李左車之計」
  羊祜的懷柔之計
  晉滅吳之戰中的木馬計
第七編 成敗綜論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西蜀興亡的重要原因兼論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設想
  無進取則難以自保——東吳戰略指導上致命弱點
  先弱后強,各個擊破——魏晉戰略指導上的成功之處
  亂世務邊——孫策建立東吳政權的戰略指導以及吳國滅亡的教訓
  爭據上游之勢——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之方略及蜀漢滅亡原因簡析
  占中腹以制四宇——曹操建立魏政權及司馬氏統一中國之方略
  重勢養力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