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語言的嬗變(晚清以降中國文學語言研究)/新文學語言流變文叢

  • 作者:編者:傅元峰|責編:胡泊
  • 出版社:江蘇文藝
  • ISBN:9787559484765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39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傅元峰統籌、主編的最新文學理論、文學史研究成果。
    書稿用六個專章來論述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語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強調新文學與社會思潮之間的內在互動的線索。在方法上,注重理論與實證結合,注重史料的價值,將語言學的田野調查與文學文本的細讀工作相結合,從中審視文學語言的動態發展過程。
    全書結合具體的文學作品,將文學放在社會發展的視野下進行剖析,深入研究了自晚清至今社會變化和語言變化之間的關係,講述了社會、時代變遷和文學作品的語言之間影響與被影響、選擇與被選擇的關係。

作者介紹
編者:傅元峰|責編:胡泊
    傅元峰,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當代小說、詩歌研究。曾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當代詩歌民刊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詩抒情主體研究」等。主要作品有《景象的困厄》《思想的狐狸》等。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社會轉型與「五四」新文學的語言資源
  第一節  晚清文學革命與白話因素的興起
    一、《老殘遊記》:白話語彙、清新境界、古代美感
    二、黃遵憲:晚清詩歌的「古意」流失與民歌影響
    三、白話報刊與晚清新聞語言
  第二節  西學東漸與翻譯文體的流行
    一、日本在翻譯活動中的重要影響
    二、從「豪傑譯」看梁啟超的翻譯思想
    三、林紓與西文的文言翻譯
    四、魯迅與他堅守的「硬譯」
  第三節  「五四文學」與白話
    一、白話詩的探索
    二、郭沫若與白話自由體詩歌
    三、白話「美文」與其創作實踐
    四、「五四」兒童文學:趙元任與《愛麗思漫遊奇境記》
    五、學衡派:「新潮流」中的抵抗者
  第四節  國民革命時期的話語類型
    一、從上海《民國日報》的改組看「革命文學」
    二、革命「蜜月期」的詩頌
    三、國民革命時期的女性話語
    四、1927年前後的魯迅:「罵」與「洋八股」
第二章  南京政府時期新文學的語言策略
  第一節  「左翼文學」與「左翼」語言的意識形態化傾向
    一、左翼文學發展及其語言觀念的塑造
    二、蔣光慈、茅盾、丁玲、蕭紅
  第二節  「海派」的都市色彩和語言的現代主義風格
    一、「京派」與「海派」之爭
    二、「海派」與《現代》
  第三節  「京派」的文化保守主義立場與文學語言的新式文人風情
    一、「京派」:嚴肅純正的文學態度
    二、「京派」文學的語言之美
第三章  抗戰與國共內戰時期文學語言的分流
  第一節  戰爭制約下文學的多種發展路徑
    一、「抗日救亡」的時代主潮與文學語言的「戰鬥性」
    二、「主觀戰鬥精神」與「七月派」
    三、戰爭深化與巴金的中年腔調
    四、流亡生活與蕭紅、師陀的懷舊書寫
    五、現實困頓與諷喻文學的興起
  第二節  延安文學語言模態的確立及其深遠影響
    一、《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及其深遠影響
    二、解放區的通俗文藝創作:傳奇敘事、民歌體長詩和秧歌劇
    三、趙樹理:作為「方向」的作家
    四、丁玲、周立波:「改造典型」
    五、孫犁:個人趣味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第三節  「與抗戰無關」:時代洪流中的個體話語
    一、「與抗戰無關論」與《雅舍小品》
    二、「林間小屋」與馮至的《十四行集》
    三、象徵主義詩人:艾青和「九葉詩人」
    四、張愛玲的獨特性
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與共和國文學的語言統一

  第一節  蘇俄翻譯文學與文學語言的浪漫氣息
    一、20世紀50-70年代政治抒情詩語言的浪漫主義傾向
    二、《青春之歌》:蘇俄文學影響下的「革命加戀愛」小說
  第二節  真實的力量: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傾向
    一、「百花文學」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二、歷史題材短篇小說對現實的「曲筆」書寫
    三、「頌歌」中的「異響」:《一個和八個》《望星空》
    四、都市小說中的世俗書寫
  第三節  文學語言的通俗化傾向及其發展
    一、農村題材小說語言的「土氣」
    二、新民歌運動與新辭賦體詩歌
    三、「紅色經典」小說的通俗敘事
  第四節  文學語言的「戰鬥性」
    一、從《艷陽天》到《金光大道》:戰鬥性語言的深化
    二、八個革命現代京劇:通俗化的戰鬥語言
第五章  新時期思想解放與文學語言的「撥亂反正」
  第一節  社會轉型期與時代話語的轉向
    一、「新時期文學」的恢復和重建
    二、批評話語的轉向與「朦朧詩論爭」
  第二節  文學語言的地方化、世俗化特徵
    一、尋根文學:韓少功的《爸爸爸》與阿城的《棋王》
    二、莫言:《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
    三、市井小說與汪曾祺的小說語言
  第三節  「先鋒文學」的語言試驗
    一、從「朦朧」到「后朦朧」:當代先鋒詩歌的語言探索
    二、先鋒小說家的語言實踐
第六章  1990年代以來文學語言的分化
  第一節  1990年代以來的詩歌語言和探索
    一、「知識分子寫作」群體的語言資源
    二、「民間寫作」的詩歌語言向度——以于堅為中心
    三、詩歌語言的實驗性質
  第二節  1990年代以來文學的邊緣化與小說語言的多樣化
    一、消費文化的蓬勃與自由寫作的復甦
    二、慾望化的個人話語寫作
    三、民間語言與現代文學語言的交匯共生
  第三節  網路文學的發展及其語言問題
    一、網路詩歌概述
    二、網路詩歌事件
    三、網路小說語言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