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5)

  • 作者:編者:祁志祥|責編:楊騏
  • 出版社:復旦大學
  • ISBN:9787309182101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74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中國當代美學研究最新成果文選的集結。編者按照分開為文、合成為書的編纂絲路和理論與實踐結合、老中青作者兼顧的選文原則,本書包含了美學方法論、美學體系建構、審美髮生與自然審美、藝術美學與新文科視野、世界文學與西方美學、中國古代美學等章節。

作者介紹
編者:祁志祥|責編:楊騏
    祁志祥,文學博士,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全國部分省市美學聯席會議主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兼職教授,海南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主持並獨立完成3個文藝美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個中國哲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個人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作品曾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優秀學術成果獎、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高校優秀教材獎。「樂感美學」創始人,「重寫中國思想史」發起人。代表作:「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樂感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樂感美學原理體系》(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中國美學通史》三卷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國現當代美學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2018年)、《中國美學全史》五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中國傳統美學精神》英譯本(麥克米倫出版社2024年)、《先秦思想史:從神本到人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人的覺醒:周代思想的啟蒙景觀》(復旦大學出版社2025年)。

目錄
前言  祁志祥
第一章  美學方法論
  第一節  堅持美學美育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 祁志祥
    一、「美育」是關於「美」的教育
    二、當下中國美學界的幾種西方現代學說
    三、堅守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認識論的主導地位
    四、由「美」的本質的新解重新界定「美育」的涵義
  第二節  方法、對象與路徑:西方美學從古典到現代的轉折 代迅
    一、美寓於數:宇宙結構論的延伸
    二、思辨方法:來自理性的指引
    三、經驗事實:撬動美學變革的杠桿
    四、審美感覺:走向非理性的生物學路徑
第二章  美學體系建構
  第一節  本體論美學的復興與當代美學的走向 段吉方
    一、本體論與美學基本問題的理論生成
    二、本體論美學的復興及其理論契機
    三、實踐本體與馬克思美學思想資源的再生
    四、本體的闡釋與當代批評功能的復歸
  第二節  構建新時代美學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 徐碧輝
    一、美學基礎理論研究狀況
    二、構建新時代美學與藝術哲學話語體系
    三、美學本體論層面的主要話語
  第三節  中國當代美學學說的繁榮景觀 張偉
    一、世界美學平等對話
    二、美學領域學說紛呈
    三、美學問題深入展開
    四、命題概念豐富多彩
    五、古代美學現代闡釋
    六、美育教育成為國策
  第四節  神經美學與審美意象理論的創構 胡俊
    一、「言象意」的審美特質及加工腦譜圖
    二、審美過程中審美意象創構的腦神經機制
    三、啟示和意義
第三章  審美髮生與自然審美
  第一節  「物」進入審美存在的可能路徑 盧春紅
    一、物何以需要審美存在?
    二、物進入審美存在的「無形式」路徑
    三、物進入審美存在的「大地」路徑
    四、物進入審美存在的「氣氛」路徑
  第二節  論自然審美判斷 薛富興
    一、自然審美基礎判斷
    二、自然審美層次判斷
    三、自然審美風格判斷
    四、自然審美理想判斷
第四章  藝術美學與新文科視野
  第一節  論美學研究從「文藝美學」到「藝術美學」的發展之路 高建平
    一、美學與藝術的關係
    二、藝術是美學研究的核心
    三、中國美學的特殊路徑
    四、「文藝美學」的提出及其意義

    五、處在十字路口的「藝術學」與「美學」
  第二節  藝術敘事學的建構 龍迪勇
    一、敘事學的歷史與現狀
    二、門類藝術敘事學
    三、總體藝術敘事學
  第三節  新文科的使命與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定位 周計武
    一、新文科的創新與使命
    二、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居間性
    三、藝術學理論的跨學科整合研究
第五章  世界文學與西方美學
  第一節  全球本土化的現代性與世界文學的中國視角 王寧
    一、從全球化的現代性到全球本土化的現代性
    二、世界文學及其中國版本的構建
    三、世界詩學視域下中國文學批評話語的建構
  第二節  西方現代美學話語轉換的四個方面 牛宏寶
    一、現代美學話語邏輯取代傳統美學話語邏輯
    二、美學和藝術中主體地位的轉變
    三、美學和藝術領域的「語言學轉向」
    四、「存在性境遇的顯現活動」之形態轉變
  第三節  米勒的「焦慮」「影響」與文學理論的公共性 肖明華
    一、米勒的「焦慮」:「文學終結論」
    二、米勒的「影響」:文學理論的「分化」與「轉型」
    三、重申文學理論的公共性
第六章  中國古代美學
  第一節  中國美學史研究:回顧與反思 李修建
    一、中國美學史研究概述
    二、中國美學史的既有寫作範式
    三、中國美學範疇研究
    四、中國美學史的資料整理
    五、作為新範式的生活美學
    六、問題檢討與新視角的提出
  第二節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時間、歷史和記憶 劉成紀
    一、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時間
    二、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歷史
    三、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記憶
    四、總結與拓展
  第三節  中國文論概念的古今之變及其融會策略 李健
    一、古今文論概念差異形成的歷史經緯
    二、古代文論概念的價值誤判及現代轉型障礙
    三、古今文論概念融會的可能及其策略
第七章  中國現代美學
  第一節  論早期新詩美學合法性的建立 伍明春
    一、尋求新詩美學合法性的兩個面向
    二、作為「文化旅行」的外國詩歌譯介
    三、早期新詩美學批評話語的建構
  第二節  中國新詩的歷史演進與經典化理解 張福貴
    一、怎樣表現歷史:詩的時代與時代的詩
    二、如何發現經典:新詩經典的內涵與建構過程
  第三節  七十年中國電影研究的發展、問題及未來走向 丁亞平
    一、回應外部世界的「事實」和電影的復興話語

    二、政治和學術:如何在話語中框范或建構
    三、在一個複雜的因果鏈中相互關聯
    四、創造自覺的學術與回歸專業的正面視角
    五、建構主義的反與正:中國電影學術之鏡
第八章  神話與美學
  第一節  神話:神性與詩性合一的最高典範 夏錦乾
    一、神性、詩性含義辨析
    二、神話生成於巫術儀式
    三、神話的本源理論
    四、神話:神性與詩性的合一
  第二節  西方神話的性別意識形態分析 羅璠
    一、神話結構的性別意識形態
    二、女性神話原型的性別意識形態
第九章  經典探新
  第一節  朱光潛中西美學論域下的桐城派 宛小平
    一、朱光潛對桐城派的總體評價
    二、以現代美學學科形態論衡桐城派
    三、兩點啟示
  第二節  朱光潛世界美學視野下的「意象」翻譯 曹謙
    一、意象與表象(Representation)
    二、意象與形象(image)
    三、意象與理念(idea)和理想(ideal)
  第三節  宗白華意境美學的四個突破 徐迎新
    一、意境:一個具有全球理論視野的中國範疇
    二、「靈境」:「對待」模式的突破
    三、「抒情」:敘事論模式的突破
    四、「創生」:表現論模式的突破
    五、「體悟」:解釋模式的突破
第十章  文藝批評
  第一節  全媒時代的文藝批評 汪涌豪
    一、媒體批評的視野缺損與主體缺位
    二、藝術生產—傳播機制的多重影響
    三、全媒體時代媒體批評的應對策略
    四、前瞻與矚望
  第二節  作為一種文化詩學的文學倫理學批評 王立新
    一、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文化詩學屬性
    二、文學倫理學批評視閾下《路得記》中人物關係的文化意義
  第三節  西方現代語言學文學批評方法論在當代中國 江飛
    一、西方現代語言學文學批評與中國語境
    二、西方現代語言學文學批評在當代中國的傳播
    三、西方科學主義方法論對當代中國文論研究的影響與反思
第十一章  生活美學與品牌美學
  第一節  日常生活審美化與童慶炳、陶東風之爭 趙勇
    一、從文學終結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童陶之爭的動因
    二、文化詩學與文化研究:從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
  第二節  品牌美學的歷程、現狀與趨向 湯筠冰
    一、品牌美學的歷程
    二、品牌美學的當下發展
    三、品牌出海作為品牌美學的發展趨向
  第三節  品牌美學與海派文化 陳忠偉

    一、從傳統到現代:品牌的演變之路
    二、品牌與美好生活的關係
    三、品牌美學概念的提出與認識
    四、品牌美學如何重塑生活樣式
附錄一  全國部分省市美學學會第二屆聯席會議書面致辭
附錄二  全國部分省市美學學會首屆聯席會議紀要
附錄三  全國部分省市美學學會第二屆聯席會議紀要
附錄四  上海市美學學會2024年工作報告
附錄五  上海市美學學會2024年年會紀要
附錄六  海派文化下的恆源祥品牌美學實踐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