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系統闡述了音樂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界定了該學科的定義、屬性、研究對象與發展史,闡明其融合考古學、音樂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對出土樂器、音樂圖像、音樂文獻等各類遺物與遺跡進行全面介紹,並深入探討相關研究問題。全書還詳述了音樂考古田野工作的特點、職業操守與原則,以及採錄、整理第一手材料的具體方法,完整展現了該學科體系。此外,本書收錄了44段學者的採訪視頻,為本書作者及其團隊親自採錄,視頻均配有字幕,讀者可通過掃描書上二維碼觀看。本書既可以作為高校的音樂考古學教材,又可以作為音樂考古學愛好者的普及讀物。對於田野考古工作者發掘與研究音樂遺物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王清雷|責編:袁可華
王清雷(1975-),博士,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主任、河南大學講座教授、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東亞音樂考古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藝術基金項目評委、江西海昏侯墓音樂考古專家組組長等。1993年參加工作。2006年博士畢業,導師為王子初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劉緒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主攻音樂考古學、中國古代音樂史。發表文章近百篇,如《試論音樂考古田野工作——以兩例考古新發現的研究為例》等;出版著作9部,如《西周樂懸制度的音樂考古學研究》《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福建卷》等。主持國家級課題4項,參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4項,如《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樂器的音樂考古學研究》《劉家窪遺址出土樂器的音樂考古學研究》《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二期工程)等。曾主持江西海昏侯劉賀墓、陝西澄城劉家窪墓地、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等考古項目出土樂器的資料採錄、整理與研究工作。
目錄
第一章 音樂考古學導論
第一節 學科定義、屬性、研究對象與學科意義
一、學科定義與屬性
二、研究對象
三、學科意義
第二節 音樂考古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一、音樂考古學與音樂學分支學科的關係
二、音樂考古學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關係
第三節 中國音樂考古學發展史的分期
一、萌芽期(1932—1981年)
二、幼苗期(1982—1995年)
三、分櫱期(1996—2001年)
四、成長期(2002年至今)
第二章 音樂考古學方法論
第一節 考古學的方法
一、類型學的方法
二、地層學的方法
三、年代學的方法
第二節 音樂學的方法
一、樂律學的方法
二、音樂聲學的方法
三、編鐘的斷代方法
四、實驗音樂考古學的方法
第三節 其他專業、學科的研究方法
一、音樂表演專業的方法
二、古文字學的金文斷代方法
第三章 樂器類遺物
第一節 出土體鳴樂器
一、鼓
二、磬
三、鈴
四、鐃
五、編鐘
六、青銅軍樂器
七、其他體鳴樂器
第二節 出土膜鳴樂器
一、陶鼓
二、鼉鼓
三、細腰鼓
四、建鼓
五、有柄鼓
六、扇鼓
七、虎座鳥架鼓
八、懸鼓
第三節 出土氣鳴樂器
一、笛
二、塤
三、哨
四、角
五、排簫
六、篪
七、律管
八、笙
九、竽
第四節 出土弦鳴樂器
一、琴
二、瑟
三、箜篌
四、箏
五、築
六、琵琶
第五節 樂器類遺物發掘與研究需注意的問題
一、樂器類遺物發掘需注意的問題
二、樂器類遺物研究需注意的問題
第四章 音樂圖像等遺物與遺跡
第一節 音樂圖像
一、壁畫中的音樂圖像
二、石刻與石雕中的音樂圖像
三、磚雕與木雕中的音樂圖像
四、岩畫中的音樂圖像
五、繪畫中的音樂圖像
六、器皿飾繪中的音樂圖像
七、樂俑
第二節 音樂文獻等遺物與音樂遺跡
一、音樂文獻
二、樂譜
三、音樂表演及儀式用的服飾道具
四、音樂遺跡
第三節 音樂圖像等遺物與遺跡研究需注意的問題
一、音樂圖像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音樂文獻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樂譜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