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博物民族志/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叢書

  • 作者:彭兆榮//張穎|責編:劉亞楠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53577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35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中國首部以人類學方法研究博物學的原創性著作,致力於打通學科藩籬,整合人類學與博物學的知識譜系。作者從中西博物傳統出發,回望中國古代的「中式博物體」,與西方自然史知識體系進行深度對照,嘗試重構本土博物學話語體系。在「以生命為中心」的視角下,本書提出「博物民族志」作為新的知識形態,關注生命共通與物種共生,不再拘泥於「以人為本」的認知框架,是對「整體生命」加以深刻觀照,亦可稱為「生命民族志」。在生態危機、生物多樣性危機、文化多樣性危機愈演愈烈的時代背景下,本書不僅是理論探討,更關涉當代人類命運與地球未來。人類學與博物學的攜手,不只是學理創新,更是一場關於生命共同體的緊急回應與哲學召喚。

作者介紹
彭兆榮//張穎|責編:劉亞楠

目錄
緒論
  博物學:一種獨具特色的知識體制
  詞與物:博物學的知識範式
  西方博物思想的歷史背景
  進化與馴化
  博物學的分類體系
  向它們學習!
  Nature的奧秘與辨析
  中西博物之悖
  博物學的近代教育
第一章  博物民族志
  博物民族志架構
  松茸的故事
  多物種民族志
  民族志範式演化
  野性(原始)民族志—科學民族志—實驗民族志
  人類學視野中的「博物性」
  博物民族志的三個面向
第二章  中式博物  世界榜樣
  「全觀性」之博物原理
  萬物有情:生命移情
  萬物有情:「物我同情」
  萬物有樣:宅之所托
  中式博物:「禾」中之「和」
第三章  博物·博古·博證:中西博物學簡譜
  中西博物學之悖
  中式博物之「參」
  生態與形態
第四章  博物志中「人文—文人」求索方式
  博物學與浪漫主義思潮和旅行
  格物致知:中式求索
  中式表述中的「人文求索」
  中式表述中的「文人求索」
第五章  博物中「我—它」同圈
  生物多樣性認知譜系
  生態可「圈」
  博物學與想象
  華夏中心  中式道理
  生態多樣  文化多樣
第六章  博物學中的生命表徵
  「老暴」原型
  「犧牲」母題
  屬(鼠)性之悖
  關雎  性起
第七章  博物學與博物館學:似是而非
  詞與物:西方博物學的知識體制
  脈與象:人類學與博物(館)學
  名與實:博物館的展示構造
  博物與博物館
  博物館與遺產

  人類學的「文物」敘事
  博物館中的人類學
第八章  作為物的民族志標識
  傳統民族志中物的交換
第九章  此博物抑或彼博物:一個理論性概念
  「博物」之所指
  中國的「博物」考
  關於博物志
  我與他:中國獨特的博物學
  物
  非物
  物非
  格物
  物的話語、原真性與他者化
  物的製造與物的消費
  遺產與遺物
第十章  食物體系與文化體系
  生物與食物
  博物中的食物鏈
  食物與需求
  人類學的食物話題
  食物的相關話題
  群體思維的演繹
  隱性的社會結構
  飲食中的身體表達
  生物性與食物鏈關係
第十一章  本草:中式博物學的典範
  本草名實
  本草博物
  本草分類
第十二章  濕地:一個博物民族志反思的命題
  汭:一個中式農耕文明的解讀
  「栽培—馴化」的新界說
  濕地與生命共同體的關係鏈
  農業革命
  建構神話
  沃野中華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