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絲路經濟與多元文化交流研究論稿

  • 作者:李志鵬|責編:凱旋
  • 出版社:甘肅文化
  • ISBN:9787549024452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3
人民幣:RMB 4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絲路經濟與多元文化交流研究論稿》以絲路經濟和多元文化交流為視角,研究絲綢之路貨幣經濟以及絲綢之路甘肅段多元文化。
    上篇聚焦貨幣與絲綢之路經濟,探討北宋錢荒與西夏關係、宋遼貨幣經濟交流,從絲路錢幣視闕研究河西歷史文化,介紹甘肅民族貨幣,研究絲路貿易中實物貨幣流通史,分析寺院供養與貨幣使用,借鑒巴托爾德論述研究中亞經濟史,還分析甘肅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情況。
    下篇關注絲綢之路與甘肅多元文化,再探「唐蕃古道」甘肅段線路,研究明朝河西東部軍事布防、甘肅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傳承等,涉及宋夏之際甘肅與絲路、臨夏段黃河文化、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隴西李氏文化等內容,探討敦煌文化與李氏文化契合,以及武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和甘肅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作者介紹
李志鵬|責編:凱旋
    李志鵬,甘肅景泰人,1983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歷史學博士,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2022年8月份被評為「甘肅省優秀青年文化人才」。2023年6月份被評為「甘肅省院原青年英才」。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項、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2項,地廳級項目3項,出版專著1部,編著2部。先後在《中國經濟史研究》《甘肅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民族報》《西夏研究》《藏學學刊》等各級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撰寫《中國-哈薩克友好關係發展史》《中國-塔吉克友好關係發展史》《中國-烏茲別克友好關係發展史》等「絲綢之路雙邊史」叢書。2023年9月份,獲得甘肅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史、民族史、中亞史、產業規劃與區域發展。

目錄
上篇  貨幣與絲綢之路經濟
  第一章  北宋錢荒與西夏之關係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北宋錢荒及相關問題
    第三節  北宋銅錢之流入西夏
    第四節  宋錢在夏境之「有進無出」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出土錢幣窖藏所見宋遼貨幣經濟交流
    第一節  選題緣起
    第二節  出土窖藏所見遼國對於宋錢的不竭需求
    第三節  遼國對於北宋錢幣的重視及管理措施
    第四節  北宋錢幣外流遼國的途徑與影響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遺存與見證——絲路錢幣視闕下的河西歷史文化
    第一節  選題緣起
    第二節  史前貨幣的出土標誌古代河西走廊開發的肇始
    第三節  中原王朝錢幣的出土暗示歷代統治者對於河西的經略
    第四節  少數民族貨幣的出土及對絲綢之路的貢獻
    第五節  西域外來錢幣的出土及東西方文明交流
    第六節  結語
  第四章  五彩斑斕的甘肅民族貨幣
    第一節  甘肅境內古代鑄幣的重要地位
    第二節  甘肅境內民族割據政權所鑄貨幣
    第三節  建立中原王朝的民族政權鑄造和流通的貨幣
    第四節  甘肅境內的絲綢之路貨幣
  第五章  絲路貿易中的實物貨幣流通史研究
    第一節  實物貨幣使用的歷史溯源
    第二節  敦煌吐魯番、佉盧文文書所見實物貨幣的流通情況
    第三節  從「金幣位」到「絲本位」——「等價物」的變遷和影響
    第四節  絲綢之路實物貨幣流通史的借鑒和啟發
  第六章  從出土錢幣及資料看寺院的供養與貨幣使用
    第一節  各地寺院場所出土古錢幣概況
    第二節  佛教傳播與寺院的「供養」經濟
    第三節  從敦煌文書看寺院的「自養」經濟
    第四節  從寺院所鑄錢幣看宗教文化的交融與變遷
    第五節  結語
  第七章  借鑒與啟發:B.B.巴托爾德《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關於中亞經濟史的論述及研究價值
    第一節  B.B.巴托爾德關於中亞經濟史的相關論述
    第二節  從B.B.巴托爾德的論述看絲綢之路中亞區段的地位和影響
    第三節  從B.B.巴托爾德的論述看《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的價值
    第四節  結語
  第八章  2019—2020年甘肅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情況分析與實踐研究
    第一節  2019—2020年甘肅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情況
    第二節  甘肅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優勢和劣勢
    第三節  甘肅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發展目標
    第四節  甘肅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對策建議
下篇  絲綢之路與甘肅多元文化
  第九章  多維視域下的「唐蕃古道」甘肅段線路再探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資料所見「唐蕃古道」甘肅段線路

    第三節  唐蕃和親交往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第四節  唐宋時期漢藏民族交往的地域貢獻
  第十章  明朝「松山大·戰」后河西東部的軍事布防
    第一節  選題緣起
    第二節  明中葉西北時局及「龜城」布防體系構築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景泰「龜城」的修築及其軍事布防體系的構築
    第四節  景泰「龜城」在明王朝西北布防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一章  甘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
    第一節  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第二節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情況
    第三節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措施
  第十二章  宋夏之際甘肅與絲綢之路研究
    第一節  學術界對宋夏之際甘肅與絲綢之路的關注
    第二節  從文獻資料看西夏對絲路貿易的重視
    第三節  從出土錢幣窖藏看宋夏時期的民族經濟交往
    第四節  從敦煌壁畫看宋夏時期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三章  甘肅臨夏段黃河文化的內涵及時代價值研究
    第一節  甘肅臨夏段黃河文化的內涵及特徵
    第二節  甘肅臨夏段黃河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實踐
    第三節  促進甘肅臨夏段黃河文化內涵和現代價值發揮的建議
    第四節  結語
  第十四章  構建甘肅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研究
    第一節  構築甘肅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節  構築甘肅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
    第三節  甘肅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
    第四節  構築甘肅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理念與政策
  第十五章  隴西李氏文化的影響和價值研究
    第一節  隴西李氏文化的價值及意義
    第二節  隴西李氏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內涵
    第三節  隴西李氏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影響
    第四節  隴西李氏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十六章  敦煌文化與李氏文化的契合——兼論隴西李氏敦煌房的社會影響和貢獻
    第一節  敦煌文化與李氏文化之關係
    第二節  李氏一脈在敦煌的影響
    第三節  李氏族人對於莫高窟營造和敦煌文化的貢獻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七章  「一帶一路」視域下武威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第一節  武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基礎
    第二節  武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第三節  武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武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對策建議
  第十八章  「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文化旅遊融合創新發展研究
    第一節  「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文旅融合創新情況
    第二節  「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文旅融合創新的優勢、劣勢分析
    第三節  「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文化旅遊創新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第四節  「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甘肅文化旅遊融合創新的措施
附錄  絲綢之路貨幣經濟史研究論著索引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