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經方理法體系求真(精)

  • 作者:編者:徐鳳凱|責編:施蓉
  • 出版社:上海科技
  • ISBN:9787547872383
  • 出版日期:2025/09/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43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將經方理法與經方病證相結合,闡述大品經法,匯粹小品方論,集要經方本草,舉例病證辨治,試圖構建出理法方葯完備的經方理法體系基礎。本書包括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經方理法體系概述,介紹經方的概念、範疇、理法體系等;第二部分為大品經法理論基礎,介紹臟腑經絡的循行主病、營衛氣血的生成變化、陰陽表裡的出入流行、寒熱虛實的病理狀態、飲食五味的苦欲補瀉、色脈病形的表現特點等;第三部分為經方病證辨治舉隅,介紹大品經法《內經》中的9種病證,即奔豚、膈中、寢汗、暗痱、沖疝、骨痹、脛腫、消癉、痿厥的辨治規律;第四部分為經方理法方論匯粹,介紹秦漢、晉唐、宋元、明清的經典方論;第五部分為本草集要,介紹上、中、下三品209種常用本草的主治內涵及常用藥組。本書有助於讀者在臨床工作中更加真實地、清晰地了解經方的病脈證治、理法方葯體系,以冀求真有為、傳承有道。
    本書可供中醫院校師生、中醫臨床工作者以及中醫愛好者參考閱讀。

作者介紹
編者:徐鳳凱|責編:施蓉

目錄
第一章  經方理法體系概述
  第一節  概念溯源
  第二節  範疇司屬
    一、張仲景方
    二、葛洪方
    三、孫思邈方
    四、王燾方
    五、出土醫方
    六、其他醫方
  第三節  理法基礎
    一、先習小品再研大品是方法
    二、臟腑經絡寒熱虛實是基礎
    三、營衛氣血陰陽表裡是核心
    四、病脈證治理法方葯是目的
  第四節  結語
第二章  大品經法理論基礎
  第一節  經脈循行之道
    一、十二正經
    二、奇經八脈
  第二節  陰陽應象之論
    一、陰陽基本概念屬性特徵
    二、陰陽清濁升降出入運動
    三、藥物飲食氣味陰陽之分
    四、病形癥狀死期陰陽之辨
    五、四時五藏陰陽體系內涵
    六、房中七損八益陰陽之理
    七、察色按脈診治陰陽之用
  第三節  藏氣法時之理
    一、十二藏之功能聯繫作用
    二、藏象學說基本核心內容
    三、脈髓筋血氣之相關生理
    四、五臟六腑奇恆之腑別論
    五、食飲水谷精氣輸布運行
    六、藏氣法時苦欲補瀉之論
    七、臟腑陰陽發病各異之理
    八、脾不主時四肢不用之機
    九、五氣所入所病所惡所禁
    十、五臟不和則病七竅不通
    十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第四節  血氣精神津液
    一、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二、情誌異常五臟功能失調
    三、五臟各有所藏所舍所病
    四、氣得上下則精神乃居矣
    五、營衛之氣運行順逆之常
    六、營衛之行失常則不夜瞑
    七、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八、精氣血津液脈六名一氣
    九、六氣耗脫病形諸侯各異
    十、血氣精神奉生而周于身

    十一、宗氣營氣衛氣分為三隧
    十二、衛氣營血源於水谷精微
    十三、汗溺唾淚髓乃津液之別
  第五節  百病始生傳變
    一、百病之始生於三部之氣
    二、中陰溜于腑中陽溜于經
    三、外感邪氣由表入里傳變
    四、寒凝氣逆血蘊厥積乃成
    五、病生於陰者則內傷五臟
    六、生氣通天者本于陰陽也
    七、陽氣者若天與日當光明
    八、陰精與陽氣互用而互制
    九、五味偏嗜五臟受損發病
    十、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十一、五臟亦有不得以其次者
    十二、診五臟之病知五決為紀
    十三、百病生於氣九氣各不同
    十四、陰陽內外寒熱虛實之機
    十五、百病之始生先客于皮毛
    十六、審查病機無失氣宜之理
    十七、奇邪走空竅所在皆不足
第三章  經方病癥辯證治舉隅
第四章  經方理法方論匯粹
第五章  經方理法本草集要
主要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