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6-2035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 作者:編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責編:劉寶莉//喬麗維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829368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35
人民幣:RMB 2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的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之一。這一系列研究報告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為不斷促進本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而精心組織出版的系列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旨在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面向未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著力解決我國工程與材料領域中的重要科學和技術基礎問題,增強國家原始創新能力。
    本書站在國家利益和學科總體高度,綜合考慮本領域國際科學與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實際需求,論述建築與土木工程學科的內涵、戰略地位以及各分支領域的界定,深入系統地分析各分支領域,包括建築學、城鄉規劃學與風景園林學、建築物理、結構工程、工程材料、工程建造、工程防災等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及科學問題,提出我國建築與土木工程研究近、中期發展方向和目標,擬定了2026?2035年優先發展方向、資助領域和發展思路。
    本書作為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內容既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又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建築與土木工程學科遴選2026?2035年優先發展領域提供依據,同時也可供從事建築與土木工程學科研究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考,亦可作為高等院校教師和研究生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編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責編:劉寶莉//喬麗維

目錄
前言
第1章  總論
  1.1  概述
  1.2  戰略地位
    1.2.1  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1.2.2  實現「雙碳」目標、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體系的重要力量
    1.2.3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科技保障
    1.2.4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需求
    1.2.5  應對全球化挑戰與合作的戰略科技保障
  1.3  學科體系
    1.3.1  學科分支
    1.3.2  內涵與作用
  1.4  基金資助現狀
    1.4.1  面上、青年和地區項目
    1.4.2  重大項目
    1.4.3  重點類項目
    1.4.4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1.4.5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1.4.6  創新研究群體項目
    1.4.7  重大研究計劃項目
  1.5  基金支持原則
  1.6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科資助導向
  參考文獻
第2章  建築學
  2.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2.1.1  概述
    2.1.2  學科內涵
    2.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2.1.4  機遇與挑戰
  2.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2.2.1  設計理論與方法
    2.2.2  建築技術科學
    2.2.3  數字設計
    2.2.4  建築歷史與理論
    2.2.5  建築遺產
    2.2.6  學科交叉與拓展
    2.2.7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2.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2.3.1  設計理論與方法
    2.3.2  建築技術科學
    2.3.3  數字設計
    2.3.4  建築歷史與理論
    2.3.5  建築遺產
  2.4  優先發展領域
    2.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2.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2.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3章  城鄉規劃學與風景園林學
  3.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3.1.1  概述
    3.1.2  學科內涵
    3.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3.1.4  機遇與挑戰
  3.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3.2.1  城鄉規劃
    3.2.2  區域規劃
    3.2.3  城市設計與更新
    3.2.4  城市歷史與遺產
    3.2.5  城鄉景觀規劃設計與歷史理論
    3.2.6  藍綠基礎設施與生態修復
    3.2.7  學科交叉與拓展
    3.2.8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3.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3.3.1  城鄉規劃
    3.3.2  區域規劃
    3.3.3  城市設計與更新
    3.3.4  城市歷史與遺產
    3.3.5  城鄉景觀規劃設計與歷史理論
    3.3.6  藍綠基礎設施與生態修復
    3.3.7  學科交叉與拓展
  3.4  優先發展領域
    3.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3.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3.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4章  建築物理
  4.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4.1.1  概述
    4.1.2  學科內涵
    4.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4.1.4  機遇與挑戰
  4.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4.2.1  建築熱環境
    4.2.2  建築能耗與能源系統
    4.2.3  室內空氣品質
    4.2.4  建築光環境
    4.2.5  建築聲環境
    4.2.6  學科交叉與拓展
    4.2.7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4.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4.3.1  建築熱環境
    4.3.2  建築能耗與能源系統
    4.3.3  室內空氣品質
    4.3.4  建築光環境
    4.3.5  建築聲環境
    4.3.6  學科交叉與拓展
  4.4  優先發展領域
    4.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4.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4.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5章  結構工程
  5.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5.1.1  概述
    5.1.2  學科內涵
    5.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5.1.4  機遇與挑戰
  5.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5.2.1  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
    5.2.2  組合結構與混合結構
    5.2.3  預應力結構
    5.2.4  高層及超高層建築結構
    5.2.5  空間結構
    5.2.6  橋樑結構
    5.2.7  學科交叉與拓展
    5.2.8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5.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5.3.1  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
    5.3.2  組合結構與混合結構
    5.3.3  預應力結構
    5.3.4  高層及超高層建築結構
    5.3.5  空間結構
    5.3.6  橋樑結構
    5.3.7  學科交叉與拓展
  5.4  優先發展領域
    5.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5.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5.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6章  工程材料
  6.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6.1.1  概述
    6.1.2  學科內涵
    6.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6.1.4  機遇與挑戰
  6.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6.2.1  混凝土、低碳混凝土
    6.2.2  特種混凝土、智能混凝土
    6.2.3  建築金屬材料
    6.2.4  複合材料、其他工程材料
    6.2.5  學科交叉與拓展
    6.2.6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6.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6.3.1  混凝土、低碳混凝土
    6.3.2  特種混凝土、智能混凝土
    6.3.3  建築金屬材料
    6.3.4  複合材料、其他工程材料
    6.3.5  學科交叉與拓展
  6.4  優先發展領域

    6.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6.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6.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7章  工程建造與服役
  7.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7.1.1  概述
    7.1.2  學科內涵
    7.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7.1.4  機遇與挑戰
  7.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7.2.1  結構健康監測與檢測
    7.2.2  振動控制
    7.2.3  加固與性能提升
    7.2.4  工程建造與管理
    7.2.5  學科交叉與拓展
    7.2.6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7.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7.3.1  結構健康監測與檢測
    7.3.2  振動控制
    7.3.3  加固與性能提升
    7.3.4  工程建造與管理
    7.3.5  學科交叉與拓展
  7.4  優先發展領域
    7.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7.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7.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8章  岩土與基礎工程
  8.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8.1.1  概述
    8.1.2  學科內涵
    8.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8.1.4  機遇與挑戰
  8.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8.2.1  岩土工程性質
    8.2.2  地基處理
    8.2.3  基礎工程
    8.2.4  環境岩土工程
    8.2.5  岩土工程減災與智能化
    8.2.6  學科交叉與拓展
    8.2.7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8.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8.3.1  岩土工程性質
    8.3.2  地基處理
    8.3.3  基礎工程
    8.3.4  環境岩土工程
    8.3.5  岩土工程減災與智能化
    8.3.6  學科交叉與拓展
  8.4  優先發展領域

    8.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8.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8.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9章  地下與隧道工程
  9.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9.1.1  概述
    9.1.2  學科內涵
    9.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9.1.4  機遇與挑戰
  9.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9.2.1  地下與隧道工程結構
    9.2.2  地質預報與圍岩感知
    9.2.3  耐久性與韌性提升
    9.2.4  運營安全與防災減災
    9.2.5  智能建造與運維
    9.2.6  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
    9.2.7  學科交叉與拓展
    9.2.8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9.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9.3.1  地下與隧道工程結構
    9.3.2  地質預報與圍岩感知
    9.3.3  耐久性與韌性提升
    9.3.4  運營安全與防災減災
    9.3.5  智能建造與運維
    9.3.6  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
    9.3.7  學科交叉與拓展
  9.4  優先發展領域
    9.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9.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9.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10章  道路與軌道工程
  10.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10.1.1  概述
    10.1.2  學科內涵
    10.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10.1.4  機遇與挑戰
  10.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10.2.1  路基工程
    10.2.2  路面工程
    10.2.3  路面損傷與修復
    10.2.4  軌道工程
    10.2.5  道路與軌道材料
    10.2.6  線路設計與規劃
    10.2.7  學科交叉與拓展
    10.2.8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10.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10.3.1  路基工程
    10.3.2  路面工程

    10.3.3  路面損傷與修復
    10.3.4  軌道工程
    10.3.5  道路與軌道材料
    10.3.6  線路設計與規劃
    10.3.7  學科交叉與拓展
  10.4  優先發展領域
    10.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10.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10.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第11章  工程防災
  11.1  學科內涵與應用背景
    11.1.1  概述
    11.1.2  學科內涵
    11.1.3  前沿背景與動機演變
    11.1.4  機遇與挑戰
  1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11.2.1  地震動場及作用特性與工程結構抗震
    11.2.2  風場及作用特性與工程結構抗風
    11.2.3  火災溫度場及作用特性與工程結構抗火
    11.2.4  爆炸/衝擊荷載作用特性及工程結構防護
    11.2.5  多災害防禦與綜合防災
    11.2.6  學科交叉與拓展
    11.2.7  學科發展與比較分析
  11.3  學科發展布局與科學問題
    11.3.1  地震動場及作用特性與工程結構抗震
    11.3.2  風場及作用特性與工程結構抗風
    11.3.3  火災溫度場及作用特性與工程結構抗火
    11.3.4  爆炸/衝擊荷載作用特性及工程結構防護
    11.3.5  多災害防禦與綜合防災
    11.3.6  學科交叉與拓展
  11.4  優先發展領域
    11.4.1  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11.4.2  跨學科交叉優先發展領域
    11.4.3  國際合作優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