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血液循環系統醫學與工程(工業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李德玉|責編:董瑞
  •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ISBN:9787512445208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2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教材聚焦體現血液循環系統的生理、病理及診療技術與工程學交叉融合併具有代表性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強調定量分析和工程設計與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應用的貫通。內容包括血液循環系統生理的定量描述及工程分析,代表性疾病的機理和診斷治療技術原理,典型醫療器械的設計、評測及應用等。本教材每章均配有習題,有利於讀者掌握重點與難點,同時列出了主要參考文獻,可供讀者擴展和深入學習參考。
    本教材可供生物醫學工程類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療器械與裝備等相關專業和領域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李德玉|責編:董瑞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基於工程學方法的人體生理功能定量分析
  1.2  基於工程學原理的疾病診療技術
  1.3  本教材的內容設置
第2章  循環系統結構功能與常見疾病
  2.1  循環系統結構和功能
    2.1.1  循環系統基本結構
    2.1.2  血液循環
    2.1.3  心臟和血管的基本生理特性
    2.1.4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2.1.5  器官循環
  2.2  循環系統常見疾病
    2.2.1  心力衰竭
    2.2.2  心律失常
    2.2.3  高血壓
    2.2.4  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2.2.5  心臟瓣膜病
    2.2.6  心肌病
    2.2.7  心肌炎
    2.2.8  主動脈疾病和周圍血管病
  2.3  循環系統疾病診斷方法和技術
    2.3.1  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
    2.3.2  輔助檢查
  2.4  循環系統疾病的介入治療技術
  2.5  本章總結與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血管功能與血液流動的工程分析
  3.1  血管功能的工程分析
    3.1.1  血管壁的結構
    3.1.2  血管壁的力學性質
    3.1.3  血管壁的應力與應變
    3.1.4  血管壁的張力
    3.1.5  血管壁的半徑-壓力、容積-壓力關係
    3.1.6  血管應力與血管重塑
  3.2  血管血流的定常流模型及工程分析
    3.2.1  血液流變特性
    3.2.2  血壓和血流在循環系統的特性
    3.2.3  動脈血管中的定常流模型
  3.3  血管血流的脈動流模型及工程分析
    3.3.1  控制方程的建立
    3.3.2  彈性管脈動流控制方程的求解
    3.3.3  基於彈性管脈動流分析的主要結果
  3.4  本章總結與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狹窄診療技術
  4.1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
    4.1.1  血管生物學基礎
    4.1.2  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病變

    4.1.3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4.1.4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
    4.1.5  血管內皮細胞的力響應及力傳導
  4.2  血流與血管參數的檢測與診斷技術
    4.2.1  壓力、流量、容量參數檢測
    4.2.2  基於彈性腔模型的診斷技術
    4.2.3  血流影像技術
  4.3  冠脈血流儲備分數
    4.3.1  冠脈狹窄影像學檢查的局限性
    4.3.2  冠脈血流儲備分數(FFR)
    4.3.3  基於FFR發展的冠脈功能評價指標
  4.4  血管支架的設計與評測
    4.4.1  血管支架的發展歷程及常用分類
    4.4.2  血管支架的基本結構
    4.4.3  血管支架受力分析
    4.4.4  支架設計的基本原則
    4.4.5  血管支架測試方法及標準舉例
  4.5  本章總結與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心臟泵功能的工程分析及心輸出量檢測技術
  5.1  心肌的結構與力學性質
    5.1.1  心肌的宏觀和微觀結構
    5.1.2  心肌的力學模型
    5.1.3  Frank Starling定律
  5.2  左心室泵功能的工程分析
    5.2.1  左心室壓力-容積關係
    5.2.2  左心室模型
    5.2.3  心髒的壓力和應力分析模型
    5.2.4  左心室做功的工程分析
  5.3  心輸出量檢測技術
    5.3.1  Fick法
    5.3.2  指示劑稀釋法
    5.3.3  熱稀釋法
    5.3.4  基於脈搏波波形分析的方法
  5.4  本章總結與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心臟電生理模型及心律失常定量分析
  6.1  心臟電生理基礎
    6.1.1  心肌細胞電位
    6.1.2  心髒的電-機械耦合
    6.1.3  心臟組織的電傳導機制
    6.1.4  電偶極子和心電矢量
  6.2  心律失常的病理機制
    6.2.1  自律性異常的心律失常
    6.2.2  傳導性異常的心律失常
    6.2.3  折返
    6.2.4  觸發活動引起的心律失常
  6.3  心律失常的模型研究及定量分析

    6.3.1  細胞性心律失常模型
    6.3.2  Wenckebach節律模型
    6.3.3  折返性心律失常模型
    6.3.4  心律失常的多尺度模型
  6.4  本章總結與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心律失常的診斷和治療技術
  7.1  心律失常的心電圖診斷
    7.1.1  竇性心律及竇性心律失常
    7.1.2  房性心律失常
    7.1.3  房室傳導阻滯
    7.1.4  室性心律失常
  7.2  動態心電圖
  7.3  心電圖的自動識別技術
  7.4  其他心律失常診斷方法
    7.4.1  電生理檢查
    7.4.2  心音檢查
  7.5  人工心臟起搏器
    7.5.1  人工心臟起搏器的發展歷史
    7.5.2  心臟起搏器的電路設計
    7.5.3  心臟起搏器的設計要點
  7.6  其他電治療方法
    7.6.1  電除顫
    7.6.2  植入式電轉復除顫儀
    7.6.3  電消融
  7.7  本章總結和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微循環與物質輸運
  8.1  微循環的結構和傳質功能
    8.1.1  微循環途徑及其作用
    8.1.2  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物質交換的主要方式
    8.1.3  物質傳輸
  8.2  微循環的壓力和流動
    8.2.1  管腔內的壓力和流動
    8.2.2  管腔內壓力和流動的調控
    8.2.3  跨內皮的流動
    8.2.4  組織間隙中的壓力和流動
  8.3  微循環的物質傳輸
    8.3.1  氧傳輸與代謝的定量分析
    8.3.2  一氧化氮的傳輸
    8.3.3  跨內皮的大分子傳輸
    8.3.4  組織間隙中的物質傳輸
  8.4  腦血流和氧代謝檢測技術
    8.4.1  腦血流的檢測技術
    8.4.2  腦氧代謝模型及功能磁共振檢測(fMRI)
    8.4.3  腦氧代謝近紅外光譜檢測
    8.4.4  Balloo模型
  8.5  本章總結與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血液循環系統建模與定量分析
  9.1  集中參數模型與模擬
    9.1.1  單元模型
    9.1.2  集中參數模型的力-電比擬
    9.1.3  多單元模型與多節段模型
  9.2  分佈參數模型
    9.2.1  分佈參數建模基礎
    9.2.2  脈搏波傳播分析
    9.2.3  心血管系統中的3D模型
  9.3  多尺度耦合與多生理系統耦合建模
    9.3.1  1D和0D模型的耦合
    9.3.2  3D和0D模型的耦合
    9.3.3  3D和1D模型的耦合
  9.4  心室-動脈耦合分析
  9.5  本章總結和學習要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  血液循環系統醫學與工程專題
  10.1  心力衰竭與左室輔助裝置
    10.1.1  左室輔助裝置的原理與組成
    10.1.2  左室輔助裝置的研究前沿
  10.2  心肺功能衰竭與體外膜肺氧合系統
    10.2.1  體外膜肺氧合的原理與組成
    10.2.2  體外膜肺氧合研究前沿
  10.3  心臟瓣膜疾病及人工心臟瓣膜
    10.3.1  人工心臟瓣膜分類
    10.3.2  人工心臟瓣膜設計、評測與研究前沿
  10.4  航空航天中的血液循環系統
    10.4.1  微重力環境下血液循環系統的改變
    10.4.2  微重力環境下心血管功能失調的對抗措施
  10.5  本章總結和學習要點
  習題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