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混音思維從入門到實戰

  • 作者:劉韌//張步若|責編:王瑞婷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668622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2
人民幣:RMB 9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系統地講解了現代音樂混音製作的思維方式、相關知識和訓練方法。
    全書共12章,系統地論述了音樂混音的基本概念、混音監聽理念與監聽環境的搭建、音頻工作站的概念、音頻效果器的介紹與應用、混音聽覺的培養與訓練方法、混音的準備工作、混音的製作思路與方法,並且包含了多部優秀混音作品的分析、實際混音案例的拆解。為了讓讀者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混音,作為拓展內容本書還講解了與音樂混音高度相關的母帶處理基本概念與方法,以及空間音頻音樂混音的基本概念與方法。最後,本書還收錄了筆者作為一線混音師多年總結出的實際工作經驗與實用建議,闡述了混音師的成長經歷與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並探討了混音師與人工智慧的關係,為讀者的混音學習與職業發展提供方向。
    本書既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錄音藝術、音樂製作、音響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音樂混音師與製作人等相關從業人員學習使用,還可作為音頻工程師自學和培訓的參考資料。此外,本書對於從事音頻技術、音響創作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劉韌//張步若|責編:王瑞婷

目錄
第一部分  概念與監聽
  第1章  混音概述
    1.1  混音師的角色闡述與價值
      1.1.1  現代音樂製作流程簡述
      1.1.2  混音師的形象比喻
      1.1.3  混音師的藝術使命
      1.1.4  音樂情感的再創作與升華
      1.1.5  為什麼早期很少出現「混音師」
      1.1.6  混音師不是工具人
    1.2  完成優秀混音的意義
      1.2.1  技術層面的精確處理
      1.2.2  藝術層面的情感表達
      1.2.3  市場層面的商業價值
      1.2.4  區分:優秀的混音與好聽的歌
    1.3  混音師的職業素養
      1.3.1  混音師需要具備的素質
      1.3.2  混音師的自我挑戰
    1.4  製作人與混音師的關係
      1.4.1  角色分工
      1.4.2  製作人和混音師之間的溝通和協作
    1.5  混音中的藝術與風格
      1.5.1  藝術性表達與風格化表達
      1.5.2  混音師的風格
    1.6  本章小結
  第2章  監聽
    2.1  監聽方式的選擇:音箱與耳機
      2.1.1  聲場的呈現
      2.1.2  低頻的反饋
      2.1.3  環境的影響
      2.1.4  監聽方式的選擇建議
    2.2  監聽音箱的類型
      2.2.1  無源音箱和有源音箱
      2.2.2  兩分頻音箱和三分頻音箱
      2.2.3  遠場音箱和近場音箱
      2.2.4  同軸音箱
      2.2.5  參考監聽音箱
    2.3  小房間中的音箱監聽優化方案
      2.3.1  選擇尺寸合適的監聽音箱
      2.3.2  調整音箱的擺放位置
      2.3.3  牆面聲學處理與音箱校準
    2.4  監聽耳機的選擇與校準
      2.4.1  開放式和封閉式耳機
      2.4.2  耳機阻抗
      2.4.3  耳機的校準
    2.5  監聽習慣
      2.5.1  監聽音量的選擇
      2.5.2  檢查混音的方式
      2.5.3  使用參考音軌(ReferenceTrack)
      2.5.4  休息一下
    2.6  本章小結

第二部分  工具與訓練
  第3章  數字音頻工作站與效果器
    3.1  模擬錄音系統與DAW
      3.1.1  模擬時代的錄音系統
      3.1.2  模擬錄音系統的特性與影響
      3.1.3  DAW
      3.1.4  推子(Fader)
      3.1.5  聲像電位器
      3.1.6  音頻電平表
    3.2  頻域類型效果器
      3.2.1  均衡器的基礎原理
      3.2.2  均衡器的核心參數
      3.2.3  均衡器的基本類型
      3.2.4  均衡器的應用場景
      3.2.5  均衡器的使用建議
      3.2.6  均衡器的創意應用
      3.2.7  常見的均衡器插件
      3.2.8  線性均衡器(LinearEqualizer)
      3.2.9  幾種處理模式
    3.3  動態類型效果器
      3.3.1  動態處理的基礎概念
      3.3.2  壓縮器(Compressor)
      3.3.3  限制器(Limiter)
      3.3.4  擴展器(Expander)
      3.3.5  門限(Gate)
      3.3.6  多段壓縮器(MultibandCompressor)
      3.3.7  模擬壓縮器的類型
      3.3.8  動態處理技巧:側鏈壓縮(Side-chainCompression)
      3.3.9  動態處理技巧:平行壓縮(ParallelCompression)
      3.3.10  瞬態塑形(TransientShaping)
      3.3.11  向下壓縮(DownwardCompression)和向上壓縮(UpwardCompression)
    3.4  時域空間類型效果器
      3.4.1  混響(Reverb)
      3.4.2  延時(Delay)
      3.4.3  小結
    3.5  調製飽和失真類型效果器
      3.5.1  調製效果器(Modulation)
      3.5.2  飽和效果器(Saturation)
      3.5.3  失真效果器(Distortion)
    3.6  其他
      3.6.1  Multi-Mono和Stereo類型的插件
      3.6.2  MSEQ
    3.7  本章小結
  第4章  混音訓練
    4.1  審美培養
      4.1.1  審美積累
      4.1.2  混音師的審美培養
    4.2  混音習慣培養
    4.3  聽音訓練
      4.3.1  頻率敏感度訓練

      4.3.2  音量敏感度訓練
      4.3.3  聲像敏感度訓練
      4.3.4  動態聆聽練習
      4.3.5  聲場聆聽練習
      4.3.6  混音特性聆聽練習
    4.4  混音訓練1:雙工程練習法
    4.5  混音訓練2:模仿練習
    4.6  本章小結
第三部分  混音思維與製作工藝
  第5章  混音的準備工作
    5.1  素材整理與工程搭建
      5.1.1  新建工程
      5.1.2  素材的整理與分類
      5.1.3  信號路由
      5.1.4  混音工程中的標記
      5.1.5  增益結構(GainStructure)
    5.2  修正素材的問題
      5.2.1  音準(Pitch)
      5.2.2  節奏(Timing),相位(Phase)與瑕疵
      5.2.3  降噪
    5.3  意識上的準備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混音思維
    6.1  明確目標:參考音軌
      6.1.1  混音中參考音軌的作用
      6.1.2  使用方法
      6.1.3  建立自己的混音參考曲目庫
    6.2  混音流程與思維方式
      6.2.1  目標和任務
      6.2.2  構建平衡
      6.2.3  混音模板
    6.3  基礎構建與混音規劃
      6.3.1  分析與評估
      6.3.2  處理計劃與優先順序
    6.4  頻率平衡的思維與實現
      6.4.1  頻率分佈的整體控制
      6.4.2  使用均衡器的策略
    6.5  動態控制的思路與方法
      6.5.1  動態控制與塑造
      6.5.2  動態處理器的運用
      6.5.3  自動化處理
    6.6  空間感與立體聲聲場
      6.6.1  立體聲聲場的構建
      6.6.2  混響與延時的應用
    6.7  音量、頻率、動態、空間的關聯性
      6.7.1  音量與頻率
      6.7.2  頻率與動態
      6.7.3  音量與動態
      6.7.4  音量、頻率、動態與空間
    6.8  檢查與導出

      6.8.1  混音的最終檢查與調整
      6.8.2  導出與格式選擇
    6.9  常見的基礎問題與解決建議
      6.9.1  過度處理的風險
      6.9.2  少即是多
      6.9.3  檢驗和修正
    6.10  本章小結
  第7章  混音分析
    7.1  不同音樂風格的音響特點與基礎混音策略
      7.1.1  流行音樂(Pop)
      7.1.2  搖滾音樂(Rock)
      7.1.3  嘻哈與說唱(Hip-HopRap)
      7.1.4  電子音樂(Electronic)
      7.1.5  爵士樂(Jazz)
      7.1.6  古典音樂(Classical)
    7.2  阿雲嘎音樂劇概念專輯混音分析
      7.2.1  《櫻桃樹下》的混音設計
      7.2.2  《不朽的》的混音設計
      7.2.3  《華麗世界的幻覺》的混音設計
    7.3  對BillieEilishHappierThanEver的混音分析
    7.4  對DaftPunkGiveLifeBacktoMusic的混音分析
      7.4.1  模擬與數字結合的錄音實驗
      7.4.2  細緻的錄音工作
      7.4.3  以微調為主的混音
      7.4.4  對響度的考量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混音案例
    8.1  混音案例介紹
    8.2  節奏樂器組
      8.2.1  底鼓
      8.2.2  電貝斯
      8.2.3  軍鼓
      8.2.4  踩?與可循環鼓片段
    8.3  旋律性樂器組
      8.3.1  鋼琴
      8.3.2  旋律打擊樂
      8.3.3  合成器
      8.3.4  吉他
      8.3.5  弦樂組
      8.3.6  獨奏
    8.4  音效組
    8.5  人聲處理
    8.6  混音匯流排
    8.7  本章小結
  第9章  母帶處理
    9.1  母帶處理的起源和發展
      9.1.1  模擬時代的母帶
      9.1.2  數字時代的母帶
      9.1.3  網路時代的母帶
    9.2  母帶處理的意義

      9.2.1  混音與傳播媒介之間的橋樑
      9.2.2  母帶中的聲音優化處理
      9.2.3  混音匯流排處理與母帶處理的差別
      9.2.4  自己做母帶還是尋找一位母帶師
    9.3  為母帶處理準備文件
      9.3.1  採樣率和比特深度
      9.3.2  混音匯流排處理
      9.3.3  峰值余量
    9.4  母帶處理的方法和技巧
      9.4.1  母帶處理方法
      9.4.2  母帶處理技巧
      9.4.3  其他母帶處理步驟
    9.5  分層母帶
    9.6  專輯母帶
    9.7  響度戰爭
      9.7.1  響度戰爭的起源
      9.7.2  響度戰爭對音樂的破壞
    9.8  終結響度戰爭
      9.8.1  響度單位
      9.8.2  響度平衡
      9.8.3  響度戰爭真的結束了嗎?
    9.9  母帶響度
    9.10  本章小結
  第10章  空間音頻音樂混音基礎
    10.1  空間音頻進軍音樂行業
    10.2  聲道的變遷
      10.2.1  從單聲道到立體聲
      10.2.2  從立體聲到環繞聲
      10.2.3  從環繞聲到三維聲
    10.3  基於聲道與基於對象的音頻格式
      10.3.1  基於聲道
      10.3.2  基於對象的重放適配性
      10.3.3  基於對象的精準定位
      10.3.4  基於對象的傳播
    10.4  空間音頻的聆聽方式
      10.4.1  在音箱環境中聆聽空間音頻
      10.4.2  用耳機聆聽空間音頻
      10.4.3  空間音頻的民用聆聽設備
    10.5  空間音頻音樂製作方式
      10.5.1  錄音主導的演奏類音樂
      10.5.2  後期主導的製作類音樂
      10.5.3  在音樂創作時考慮到空間音頻
      10.5.4  杜比全景聲的製作方式
      10.5.5  杜比全景聲的聲床與聲音對象
    10.6  空間音頻音樂混音探索
      10.6.1  「更大的立體聲」
      10.6.2  空間設計創造音樂的沉浸式體驗
      10.6.3  空間設計幫助音樂敘事
      10.6.4  對於素材的提示
    10.7  空間音頻音樂的未來

    10.8  本章小結
第四部分  經驗與漫談
  第11章  實戰中的心得與建議
    11.1  ITB與OTB
      11.1.1  對於OTB的思考
      11.1.2  ITB中的「聽覺掩蔽」
      11.1.3  視覺對聽覺判斷的影響
      11.1.4  模擬與數字
      11.1.5  藝術與音響風格
      11.1.6  不同的音效卡對於ITB混音工程的影響
    11.2  製作理念及思考
      11.2.1  錄音對於混音的影響
      11.2.2  混音設備的重要性與誤區
      11.2.3  實踐與感受
      11.2.4  思考與啟發
    11.3  高效混音的工作流程與技巧
      11.3.1  制定合理的時間計劃
      11.3.2  快捷鍵與自動化的應用
      11.3.3  善用參考音軌
      11.3.4  混音作品的多環境測試與調整
      11.3.5  文件管理的重要性
    11.4  與客戶的溝通與反饋處理
      11.4.1  理解客戶需求與期望
      11.4.2  處理反饋與修改意見
    11.5  混音中的創意與決策
      11.5.1  打破常規的混音手法
      11.5.2  在創意與技術之間找到平衡
      11.5.3  面對多種選擇時的決策方法
      11.5.4  混音的高階階段
      11.5.5  適可而止
    11.6  本章小結
  第12章  混音師的養成
    12.1  混音師的成長
      12.1.1  入門
      12.1.2  自學與體系化培養
      12.1.3  從理論到實戰
      12.1.4  核心素養
    12.2  避坑
      12.2.1  技術陷阱
      12.2.2  工具陷阱
      12.2.3  心態陷阱
      12.2.4  聽講座
    12.3  經驗積累與個人風格
      12.3.1  發展個人風格
      12.3.2  在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12.4  持續學習與自我突破
      12.4.1  行業趨勢與技術更新
      12.4.2  持續學習
    12.5  鼓勵與堅持
      12.5.1  面對失敗與挫折

      12.5.2  心態管理
    12.6  從技術到藝術
      12.6.1  技術不是終點
      12.6.2  從「招式」到「無招」的轉變
      12.6.3  音樂感知與情感表達的核心地位
      12.6.4  回歸音樂的本質
    12.7  混音師與人工智慧
      12.7.1  AI對混音學習的影響
      12.7.2  混音領域中AI與人類創意之間的關係
      12.7.3  對於AI的思考
    12.8  本章小結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