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材料表面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吳玉程|責編:陶艷玲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73943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9
人民幣:RMB 6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材料表面科學與工程》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材料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劃教材。本書闡述了材料表面科學與工程中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同時結合本領域最新成果,系統介紹了各類現代表面工程技術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藝、典型設備和應用實例等內容。全書共分為十三章,主要內容有:表面科學與工程概論,包括概念、發展歷程及發展意義等;表面科學基本理論,包括材料表界面的相關理化特徵、摩擦與磨損、腐蝕與防護;表面檢測與分析方法系統整合了表面質量評價技術;表面工程技術,包括塗(鍍)覆層技術、氣相沉積技術、高能束轟擊技術、表面熱處理技術、化學熱處理技術、表面形變強化技術、表面轉化膜、浸浴技術以及表面精整與加工技術。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材料、機械、化工等專業的專業課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表面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研究、設計、生產和應用等相關人員的參考用書。

作者介紹
編者:吳玉程|責編:陶艷玲

目錄
緒論
  0.1  表面科學與工程的概念
  0.2  表面科學與工程的發展
    0.2.1  表面技術發展由來
    0.2.2  表面技術迅速發展態勢
  0.3  表面工程技術分類
  0.4  表面工程技術的應用領域
  0.5  表面工程技術發展的意義
第1章  材料的表面結構與特徵
  1.1  固體材料表面的基本概念
  1.2  固體的表面基本理論
    1.2.1  固體表面的結構
    1.2.2  固體表面熱力學
    1.2.3  固體表面的潤濕
    1.2.4  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
  思考題
第2章  材料表面摩擦與磨損
  2.1  摩擦的基本理論
    2.1.1  古典摩擦理論
    2.1.2  黏著和犁溝摩擦理論
    2.1.3  分子-機械摩擦理論
  2.2  磨損的基本理論
    2.2.1  磨損的定義與類型
    2.2.2  磨料磨損
    2.2.3  黏著磨損
    2.2.4  疲勞磨損
    2.2.5  腐蝕磨損
    2.2.6  微動磨損
    2.2.7  氣蝕磨損
  2.3  提高材料耐磨性能的基本途徑
  思考題
第3章  材料表面腐蝕理論基礎
  3.1  材料腐蝕的基本概念
  3.2  材料常見腐蝕形態與腐蝕機理
    3.2.1  均勻腐蝕
    3.2.2  電偶腐蝕
    3.2.3  點腐蝕
    3.2.4  縫隙腐蝕
    3.2.5  晶間腐蝕
    3.2.6  應力腐蝕
    3.2.7  其他形式的腐蝕
  3.3  材料在不同環境中的腐蝕
    3.3.1  大氣腐蝕
    3.3.2  海水腐蝕
    3.3.3  土壤腐蝕
  3.4  提高材料抵抗腐蝕能力的基本途徑
    3.4.1  緩蝕技術
    3.4.2  陰極保護
    3.4.3  陽極保護
    3.4.4  塗層保護

  思考題
第4章  材料表面檢測與分析技術
  4.1  表面外觀質量檢測
    4.1.1  表面缺陷
    4.1.2  表面粗糙度
    4.1.3  表面光澤度
  4.2  覆蓋層附著力檢測
    4.2.1  覆蓋層附著力的定性檢測方法
    4.2.2  覆蓋層附著力的定量檢測方法
  4.3  覆蓋層厚度檢測
  4.4  覆蓋層硬度檢測
    4.4.1  宏觀硬度測試
    4.4.2  顯微硬度測試
  4.5  覆蓋層孔隙率檢測
  4.6  覆蓋層耐蝕性檢測與評定
    4.6.1  覆蓋層耐蝕性檢測
    4.6.2  覆蓋層耐蝕性評定
  4.7  表面成分與結構分析技術
    4.7.1  表面成分分析
    4.7.2  表面形貌分析
    4.7.3  表面結構分析
    4.7.4  表面電子態分析
    4.7.5  表面原子態分析
  思考題
第5章  塗(鍍)覆層技術
  5.1  熱噴塗技術
    5.1.1  熱噴塗的原理及工藝分類
    5.1.2  熱噴塗材料及設備
    5.1.3  噴焊技術與工藝
    5.1.4  等離子噴塗技術
    5.1.5  熱噴塗技術的應用
  5.2  電鍍技術
    5.2.1  電鍍的基本原理
    5.2.2  單一金屬電鍍
    5.2.3  合金電鍍
    5.2.4  納米晶鍍層
    5.2.5  複合電鍍
    5.2.6  電刷鍍
  5.3  化學鍍技術
    5.3.1  化學鍍基本理論
    5.3.2  化學鍍鎳/鎳磷合金
    5.3.3  化學鍍其他金屬和合金
    5.3.4  化學複合鍍
  5.4  塗料與塗裝技術
    5.4.1  塗料與塗裝概論
    5.4.2  塗料種類與用途
    5.4.3  塗料裝備與應用
  思考題
第6章  氣相沉積技術
  6.1  氣相沉積概述

  6.2  物理氣相沉積
    6.2.1  真空蒸發鍍膜
    6.2.2  濺射鍍膜
    6.2.3  離子鍍膜
  6.3  化學氣相沉積
    6.3.1  化學氣相沉積過程與反應方程式
    6.3.2  化學氣相沉積反應物質源
    6.3.3  化學氣相沉積層質量影響因素
    6.3.4  化學氣相沉積裝置
  思考題
第7章  高等束表面改性技術
  7.1  高能束與材料相互作用理論
    7.1.1  激光束與材料相互作用
    7.1.2  電子束與材料相互作用
    7.1.3  離子束與材料相互作用
    7.1.4  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
  7.2  激光束表面改性技術
    7.2.1  激光束表面改性技術概述
    7.2.2  激光束表面改性技術特點
    7.2.3  激光束表面改性技術分類
    7.2.4  激光束表面改性技術設備
    7.2.5  激光束表面改性技術應用
  7.3  電子束表面改性技術
    7.3.1  電子束表面改性技術概述
    7.3.2  電子束表面改性技術特點
    7.3.3  電子束表面改性技術分類
    7.3.4  電子束表面改性技術設備
    7.3.5  電子束表面改性技術應用
  7.4  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
    7.4.1  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概述
    7.4.2  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特點
    7.4.3  離子注入的基本原理
    7.4.4  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設備
    7.4.5  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應用
  7.5  等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
    7.5.1  等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概述
    7.5.2  等離子束表面改性基本原理
    7.5.3  等離子束表面改性設備
    7.5.4  等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應用
  思考題
第8章  表面熱處理技術
  8.1  表面熱處理概述
  8.2  感應加熱表面淬火
    8.2.1  高頻感應淬火
    8.2.2  滲碳后高頻感應淬火
    8.2.3  滲氮后高頻感應淬火
    8.2.4  超高頻脈衝淬火
    8.2.5  大功率高頻脈衝淬火
    8.2.6  超音頻感應淬火
    8.2.7  中頻感應淬火

    8.2.8  雙頻感應淬火
    8.2.9  工頻感應淬火
  8.3  火焰加熱表面淬火
    8.3.1  火焰加熱表面淬火的原理與特點
    8.3.2  火焰加熱表面淬火工藝
  8.4  電解液淬火
  8.5  接觸電阻加熱淬火
  8.6  浴爐加熱表面淬火
    8.6.1  鹽浴加熱表面淬火
    8.6.2  鉛浴加熱表面淬火
  8.7  激光表面淬火
    8.7.1  激光表面淬火工藝
    8.7.2  激光表面淬火層性能
  8.8  其他表面淬火方法
    8.8.1  電子束淬火
    8.8.2  IR淬火
    8.8.3  混合加熱表面淬火
  8.9  表面光亮熱處理
  思考題
第9章  化學熱處理技術
  9.1  化學熱處理的基本原理
  9.2  化學熱處理的基本類型
  9.3  鋼的滲碳與碳氮共滲
    9.3.1  鋼的滲碳
    9.3.2  鋼的碳氮共滲
  9.4  鋼的滲氮與氮碳共滲
    9.4.1  鋼的滲氮
    9.4.2  鋼的氮碳共滲
  9.5  滲金屬
    9.5.1  滲金屬的原理
    9.5.2  常見的滲金屬工藝
  9.6  真空化學熱處理
    9.6.1  真空化學熱處理原理
    9.6.2  真空化學熱處理的種類
  9.7  等離子體化學熱處理
  9.8  共滲與複合滲
  思考題
第10章  表面形變強化技術
  10.1  表面形變強化相關概念
  10.2  表面形變強化工藝及原理
    10.2.1  滾壓強化工藝
    10.2.2  噴丸強化工藝
  10.3  表面形變強化新技術—金屬材料的表面納米化
    10.3.1  表面納米化基本原理
    10.3.2  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后的性能
  思考題
第11章  表面轉化膜、浸浴技術
  11.1  表面反應原理
  11.2  氧化處理
    11.2.1  化學氧化膜的性質和用途

    11.2.2  化學氧化的工藝
    11.2.3  化學氧化的機理
    11.2.4  氧化膜的后處理
  11.3  磷化處理
    11.3.1  磷化反應
    11.3.2  磷化膜的性質和用途
    11.3.3  轉化型磷化
    11.3.4  假轉化型磷化
  11.4  鉻酸鹽鈍化處理
    11.4.1  鉻酸鹽膜的形成機理
    11.4.2  鋅的鉻酸鹽鈍化工藝
    11.4.3  鋁和鋁合金的鉻酸鹽鈍化工藝
  11.5  陽極氧化技術
    11.5.1  陽極氧化機理
    11.5.2  陽極氧化工藝
  11.6  微弧氧化技術
    11.6.1  微弧氧化膜的生長過程及影響因素
    11.6.2  微弧氧化膜主要工藝
    11.6.3  微弧氧化工藝的主要應用
  11.7  著色技術與封閉處理
    11.7.1  鋁及鋁合金的著色
    11.7.2  其他金屬的著色
    11.7.3  封孔技術
  11.8  熱浸鍍技術
    11.8.1  熱浸鍍技術概述
    11.8.2  熱浸鍍錫
    11.8.3  熱浸鍍鋅
    11.8.4  熱浸鍍鋁
  11.9  溶膠-凝膠(sol-gel)技術
    11.9.1  溶膠-凝膠工藝概述
    11.9.2  溶膠-凝膠法製備薄膜的基本方法
    11.9.3  溶膠-凝膠工藝的應用
  思考題
第12章  材料表面精整與加工技術
  12.1  表面清潔及預處理
    12.1.1  表面除油
    12.1.2  表面清潔除?及浸蝕
  12.2  表面結構及評定
    12.2.1  評定參數及定義
    12.2.2  表面粗糙度的參數
  12.3  表面性質及要求
  12.4  表面精整與加工技術
    12.4.1  研磨
    12.4.2  拋光
    12.4.3  珩磨
    12.3.4  超精密加工
  思考題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