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以家為本--家庭養老內外耦合與社會工作關係增能

  • 作者:王依娜|責編:鄭秀艷
  • 出版社:上海三聯
  • ISBN:9787542689474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4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田野調查的方法對河北省城鄉兩個社區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養老案例進行了全面深入考察,將研究重點放在家庭養老實踐與家庭倫理觀念的相互作用方面,基於「以家為本」的倫理觀念基礎,提出了「內外耦合」的概念,力圖對中國家庭養老的實踐特徵進行總體概括。在此基礎上,本書對社會工作在養老中的作用展開分析,提出的「關係增能」理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對社會工作者的實踐具有啟發性。

作者介紹
王依娜|責編:鄭秀艷
    王依娜,1994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央團校黨的群眾工作教研部(社會工作系)講師,主要從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家庭社會工作與老年社會工作研究。作者曾用兩年多的時間深入四十多個社區開展養老服務調查研究,所撰寫的調查報告獲第十八屆河北省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並在《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河北學刊》《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提出的「共振式增能」「互構實踐」等學術概念,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與社會工作實踐中的作用。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問題
  第二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家庭」與「家庭養老」
    二、「老年人」與「失能老人」
    三、「穩態」與「失穩」
  第三節 相關理論闡述
    一、系統生態理論
    二、社會支持理論
    三、增能理論
  第四節 主要內容與基本思路
    一、研究對象與內容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我國家庭養老的歷史淵源與時代背景
  第二節 我國家庭養老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第三節 我國家庭養老倫理的三大理論傳統
    一、孝道論及其基本特徵
    二、反饋模式及其對孝道論的補充
    三、責任倫理與家庭代際關係的變遷
  第四節 我國家庭結構變化與家庭養老觀念變遷
    一、改革開放后的家庭結構變化
    二、當代家庭養老觀念的變遷
  第五節 社會工作在家庭養老領域的理念與實踐
    一、西方家庭和老年社會工作的源起與發展
    二、我國家庭和老年社會工作的特徵與實踐困境
  第六節 文獻評議
    一、對既有研究的歸納與評議
    二、本書嘗試完善的幾方面理論解釋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田野過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質性研究
    二、社區研究與拓展個案法
  第二節 分析路徑與框架
    一、分析路徑
    二、研究框架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來源及篩選
    一、研究地域的選取
    二、訪談對象的選取
  第四節 受訪者基本情況與訪談過程
    一、受訪者基本情況
    二、資料收集過程
    三、資料分析方法

  第五節 田野過程
  第六節 章節安排
第四章 兩社區家庭養老基本狀況
  第一節 兩社區(村莊)基本情況
    一、友鄰社區
    二、河東村
  第二節 兩社區老齡化和老年人健康評估情況
    一、老齡化情況
    二、老年人健康評估情況
  第三節 兩社區失能老人養老需求情況
    一、自理能力與基礎運動能力
    二、精神狀態
    三、社會參與
  第四節 兩社區老年人家庭的經濟與社會保障
    一、經濟收入
      (一)個人收入
      (二)家庭收入
      (三)子女贍養費用
    二、生活支出
      (一)日常消費支出
      (二)醫療費用
      (三)人情費
    三、社會保險、福利與救濟
  第五節 兩社區老人家庭照顧情況
  第六節 兩社區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情況
  第七節 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 擴大的家庭照顧責任倫理
  第一節 家庭養老的關係結構
    一、代際關係形態
    二、家庭照顧關係
    三、兩社區家庭照顧關係分類情況
  第二節 配偶型照顧關係
    一、配偶照顧的無奈與堅定
    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雙重老化」
    三、對子女的依賴性日漸增強
    四、「情感」驅動的照顧責任
  第三節 子女型照顧關係
    一、「全職照顧」的女兒
    二、「分家」與「輪養」
    三、微妙的婆媳關係
    四、小家庭間的「公平負擔」
    五、「親情」驅動的照顧責任
  第四節 親屬型照顧關係
    一、姊妹情感延續的「載體」
    二、「恩」與「報」的時空轉換
    三、找到「家」的歸屬感
    四、「報恩」驅動的照顧責任
  第五節 半自我型照顧關係
    一、老人照顧「讓位」於家庭發展
    二、代際關係與婚姻關係的強弱之爭

    三、「隱忍」的生活智慧
    四、「求和」驅動的「共居分爨」
  第六節 小結與討論
第六章 家庭養老的「失穩」與照顧資源的「內外耦合」
  第一節 家庭養老的「失穩」
    一、家庭養老「失穩」的涵義
    二、城鄉家庭養老「失穩」的表現
    三、家庭養老「失穩」的結構分類
  第二節 照顧需求驟變型
    一、顧此失彼的「輪養」
    二、「有苦難言」的兄弟們
    三、心平氣和的家庭會議
    四、責任均衡的「單養」
  第三節 配偶失穩型
    一、無序的獨居生活
    二、來自「家外」的幫助
    三、老年人「同居」與「再婚」
    四、「情」與「親」的碰撞
  第四節 子女失穩型
    一、「照顧者」變「被照顧者」
    二、三姐的援手
    三、大家庭成員的「前仆後繼」
    四、「親」的互動與交融
  第五節 孤寡型
    一、鄰居來「打幡」
    二、遠親不如近鄰
    三、「擬家庭」照顧關係的形成
  第六節 小結與討論
第七章 家庭養老資源「內外耦合」與正式支持組織
  第一節 居委會和村委會
    一、友鄰社區居委會
      (一)「三不管」的事
      (二)居委會的苦衷
      (三)難以被替代的「公家」
    二、河東村委會
      (一)靠上級支持的養老服務
      (二)對「老光棍」們的「默許」
      (三)家庭養老中的「公家斷理」
  第二節 工會和老年協會
    一、友鄰社區工會服務站
      (一)單位的「褪去」
      (二)工會的「存留」
      (三)「自家人」的「伸」與「縮」
    二、河東村老年協會
      (一)熟人基礎及其運行規則
      (二)家庭照顧者的「解脫」
      (三)老年食堂的自我運轉
  第三節 幸福院和日間照料站
    一、河東村互助養老幸福院
      (一)「沾不上光」的幸福院

      (二)難以跨越的「家庭界限」
    二、友鄰社區日間照料站
      (一)不被信任的「外人」
      (二)差強人意的經營
      (三)「上了鎖」的照料站
  第四節 小結與討論
第八章 家庭養老與社會工作「關係增能」
  第一節 家庭需求顯化的關係協調
    一、敲不開的「門」
    二、尷尬的專家講座
    三、家庭需求的「間接反映」
  第二節 家庭內外聯結的關係協調
    一、讓老人滿意的「保姆」
    二、「借力」后的突破
    三、未預料的「場外互動」
  第三節 外部資源輸入的關係協調
    一、「互助」變「自助」的洗衣房
    二、「自家」關係的延展
    三、「命運多舛」的時間銀行
  第四節 小結與討論
第九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一、兩社區家庭養老的照顧能力不足與方式選擇
    二、照顧關係的「差序格局」
    三、以責任為基礎的「家庭照顧倫理集合」
    四、以信任為基礎的「內外有別」照顧資源聯結
    五、家庭尋求照顧資源過程中的「關係障礙」
  第二節 「以家為本」:家庭養老「內外耦合」與社會工作「關係增能」
    一、「以家為本」:中國家庭養老「穩態」的倫理支撐
      (一)「以家為本」的家庭養老倫理觀
      (二)「以家為本」形塑家庭養老行動
      (三)「以家為本」的內外關係「伸縮」
    二、「內外耦合」:維護家庭養老「穩態」的功能機制
      (一)家庭養老的「內耦合」功能
      (二)家庭養老的「外耦合」功能
      (三)「內外耦合」作為家庭養老的適應性機制
    三、「關係增能」:社會工作「以家為本」的服務支持
      (一)「個體為本」到「以家為本」的服務支持
      (二)「以家為本」的服務支持原則
      (三)以「關係增能」催化「內外耦合」
  第三節 邁向「以家為本」的養老福利政策
  第四節 本書的貢獻與不足
    一、本書的主要貢獻
    二、本書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