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一個基本的歷史視角--中華民族歷史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精)

  • 作者:陳育寧|責編:殷亞平
  • 出版社:上海三聯
  • ISBN:9787542689122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63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首次聚焦于中華民族,使中國民族史研究建立在更科學、更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在此理論研究的大背景之下,作者主要圍繞中華民族歷史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主題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其中上篇《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作者所著的《民族史學概論》基礎上,根據新的理論認識重新改寫的慕課講義;下篇《歷史觀與共同體》彙集了作者這些年在各大研究機構或高校研討會上的發言稿。這些內容一部分是對基本理論觀點和新的理論概括的闡釋,另一部分是結合曆史實際和地方實際的解讀。

作者介紹
陳育寧|責編:殷亞平
    陳育寧,1945年1月出生。1967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大學畢業后曾在內蒙古、寧夏黨政部門、社科研究單位工作,退休前任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現為寧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民族史、民族史學理論研究和教學,主持完成6項國家社科基金和1項教育部重大委託項目。出版學術著作(包括主編)20余種,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其成果獲國家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曾獲「北京大學優秀校友」榮譽稱號(2002年首屆評選)、「中國十大教育英才」稱號(200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證書(2008年)、寧夏離退休專業技術人才突出貢獻獎(2016年)。

目錄
自序
上篇 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第一章 幾個基本概念
    第一節 民族
    第二節 中華民族
    第三節 中華民族凝聚力
    第四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
    第五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二章 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過程
    第一節 多民族是中國歷史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四個階段
  第三章 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原因
    第一節 客觀環境
    第二節 社會因素
    第三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作用
  第四章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第一節 新觀點的提出
    第二節 「多元一體」觀點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多元一體」觀點的主要特點
  第五章 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及發展趨勢
    第一節 民族關係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民族關係的主要類型
    第三節 民族關係的表現形態
    第四節 民族關係的發展趨勢
  第六章 歷史上的民族政策
    第一節 歷史上民族政策的實質
    第二節 歷史上民族政策的基本類型
    第三節 歷史上民族政策的特點及其文化根源
    第四節 歷史上的民族政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第七章 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
    第一節 開拓、捍衛祖國的疆域
    第二節 推動了古代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節 創造民族文化 豐富中華文化
    第四節 封建史籍中的民族偏見及其原因
  第八章 民族內聚的重要形式——民族遷徙
    第一節 民族遷徙的四個階段
    第二節 民族遷徙的主要原因
    第三節 民族遷徙的歷史作用
  第九章 少數民族社會形態與少數民族政權
    第一節 少數民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第二節 少數民族政權的類型
    第三節 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第十章 民族英雄及民族歷史人物評價
    第一節 民族英雄及其類型
    第二節 關於民族英雄問題討論的幾種意見
    第三節 正確評價少數民族歷史人物
    第四節 歷史上的愛國主義
  第十一章 兩種文化的形成、交流及融合
    第一節 自然地理條件與文化差異
    第二節 兩種文化的交流及其特點

    第三節 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地位及中華文化的一體化
  第十二章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的傳統與創新
    第一節 民族史學需要自己的理論體系
    第二節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的傳統
    第三節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的創新發展
  第十三章 中華民族歷史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第一節 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內涵
    第二節 堅持正確學術導向 劃清與西方唯心史觀界限
    第三節 堅持中華民族歷史觀是新時代鑄牢共同體意識的基礎
下篇 歷史觀與共同體
  中華民族歷史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國民族史研究的理論突破
  重振歷史學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的傳統與發展創新
  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軌跡
  民族研究要堅持的幾個基本觀點
  民族史學理論的進步推動民族史學新發展——紀念中國民族史學會成立40周年
  圍繞「多元一體」,推進民族史學理論研究——兼論我國民族史學與民族史學理論的歷史發展
  提升民族史研究水平的一些思考
  潛心研究 長期積累 守正創新——史金波《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序
  研究、創新及其他
  民族史學理論的新突破 推動西夏學的新發展
  結合地方歷史實際 切實增強共同體意識
  從寧夏歷史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寧夏黃河文化的生成及內涵特徵
  寧夏絲路上的歷史文化遺產
  發揮地域文化優勢 深入理解共同體理論
  理論的新突破與歷史資源的再認識
  在山河之間——寧夏黃河文化的生成及內涵特徵——郭文斌對話陳育寧:從寧夏讀懂黃河文化的「根」與「魂」
  傳承黃河文化,促進寧夏高質量發展
  歷史視角看寧夏——寧夏歷史文化的變遷及地區形象
  古城銀川的變遷——答《中國民族》雜誌記者問
  西夏陵蘊藏的中華文化密碼
  西夏陵申遺的必要性
  那山,名叫賀蘭
  賀蘭山岩畫的文化生態
  鄂爾多斯學的認知觀——紀念鄂爾多斯學創建20周年
  鄂爾多斯歷史:共同體形成的一個縮影
  梳理歷史脈絡 推進共同體建設——《鄂爾多斯歷史文化》序
  調查研究長城的一部重要著作——《鄂爾多斯長城》序
  口述史與非遺調查
  關於「乃日文化」的兩次發言
  草原城市及其文化
  對河套文化研究的一點認識
  從「流人人島」看海南歷史上的文化認同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