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1.1.1 微生物的特點
1.1.2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1.1.3 微生物學及其研究內容
1.2 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1.2.1 感性認識時期(約8000年前至1676年)
1.2.2 形態描述時期(1676-1861年)
1.2.3 生理學時期(1861-1897年)
1.2.4 生物化學時期(1897-1953年)
1.2.5 分子生物學時期(1953年至今)
1.3 微生物學的未來
1.3.1 傳染病防控方面
1.3.2 工農業方面
1.3.3 微生物資源、微生物生態學方面
1.3.4 微生物基因組學
1.3.5 微生物材料方面
第2章 原核微生物
2.1 細菌
2.1.1 細菌的形態與大小
2.1.2 細菌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2.1.3 細菌的繁殖
2.1.4 細菌的群體特徵
2.1.5 細菌的分類及代表屬
2.2 放線菌
2.2.1 放線菌的形態構造
2.2.2 放線菌的繁殖
2.2.3 放線菌的群體特徵
2.2.4 放線菌的主要類群
2.3 古菌
2.3.1 概述
2.3.2 古菌的細胞形態與細胞結構
2.3.3 古菌的類群
2.4 其他原核微生物
2.4.1 藍細菌
2.4.2 支原體
2.4.3 立克次氏體
2.4.4 衣原體
第3章 真核微生物
3.1 真核微生物的細胞結構
3.1.1 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
3.1.2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結構的比較
3.1.3 微生物細胞的功能
3.2 單細胞真核微生物
3.2.1 酵母菌
3.2.2 其他單細胞真核微生物
3.3 黴菌
3.3.1 黴菌的形態
3.3.2 黴菌的特化結構
3.3.3 黴菌的繁殖
3.3.4 常見黴菌的類群
3.4 蕈菌
3.4.1 蕈菌的形態
3.4.2 蕈菌的結構和功能
3.4.3 蕈菌的繁殖
3.4.4 蕈菌的類群
3.5 黏菌
3.5.1 黏菌的形態結構
3.5.2 黏菌的生活史
3.5.3 黏菌的培養
第4章 病毒
4.1 病毒的概念
4.1.1 早期經驗階段
4.1.2 病毒的發現階段
4.1.3 病毒的研究階段
4.1.4 深入探索階段
4.2 病毒的特點和形態
4.2.1 病毒的特點
4.2.2 病毒的形態特徵
4.2.3 病毒的群體形態
4.3 病毒的類群
4.3.1 病毒的分類及命名的進程
4.3.2 病毒分類的原則
4.3.3 病毒的命名現狀
4.4 病毒的結構和功能
4.4.1 病毒核酸
4.4.2 病毒殼體
4.4.3 病毒的包膜
4.4.4 病毒的刺突
4.4.5 病毒結構的對稱性
4.5 病毒的繁殖
4.5.1 病毒繁殖的一般過程
4.5.2 一步生長曲線
4.6 亞病毒
4.6.1 類病毒
4.6.2 朊病毒
4.6.3 衛星病毒和衛星核酸
4.7 病毒學研究方法
4.7.1 標本的採集和處理
4.7.2 病毒的分離培養
4.7.3 病毒的鑒定
第5章 微生物的營養
5.1 微生物的營養需求
5.1.1 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
5.1.2 微生物的營養物質及生理功能
5.2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5.2.1 光能無機自養型
5.2.2 光能有機異養型
5.2.3 化能無機自養型
5.2.4 化能有機異養型
5.2.5 其他營養型
5.3 微生物營養物質的吸收方式
5.3.1 簡單擴散
5.3.2 促進擴散
5.3.3 主動運輸
5.3.4 基團轉位
5.3.5 吞噬作用
5.4 培養基
5.4.1 培養基類型
5.4.2 培養基設計和製作的原則
5.4.3 培養基設計的方法
第6章 微生物的代謝
6.1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
6.1.1 生物氧化的一般特性
6.1.2 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6.1.3 微生物能量的利用
6.2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6.2.1 多糖的分解代謝
6.2.2 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6.2.3 氨基酸的分解代謝
6.2.4 脂肪的分解代謝
6.2.5 其他有機化合物的分解
6.3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6.3.1 中間代謝產物的回補與無機養料的同化
6.3.2 微生物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代謝
6.4 微生物代謝的調節
6.4.1 ?活性調節機制
6.4.2 代謝途徑中的調節方式
6.5 微生物次級代謝與次級代謝產物
6.5.1 次級代謝與次級代謝產物
6.5.2 次級代謝的調節
第7章 微生物的生長
7.1 微生物生長的研究方法
7.1.1 測生長量
7.1.2 計繁殖數
7.2 微生物生長的規律
7.2.1 單細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長曲線
7.2.2 絲狀真菌的群體生長
7.3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環境因素
7.3.1 溫度
7.3.2 氧氣
7.3.3 pH
7.4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
7.4.1 好氧菌的培養
7.4.2 厭氧菌的培養
7.4.3 培養過程式控制制
7.5 有害微生物生長的控制
7.5.1 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幾個措施
7.5.2 物理控制
7.5.3 化學控制
第8章 微生物遺傳與育種
8.1 微生物遺傳
8.1.1 微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
8.1.2 原核生物的質粒
8.1.3 微生物的基因突變
8.1.4 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8.2 微生物的育種
8.2.1 基因突變育種
8.2.2 基因重組育種
8.3 微生物菌種的衰退、複壯與保藏
8.3.1 微生物菌種的衰退與複壯
8.3.2 微生物菌種保藏
第9章 微生物的生態
9.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佈
9.1.1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佈
9.1.2 微生物在水體中的分佈
9.1.3 微生物在空氣中的分佈
9.1.4 微生物在極端環境中的分佈
9.2 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9.2.1 共棲關係
9.2.2 共生關係
9.2.3 競爭關係
9.2.4 拮抗現象
9.2.5 寄生關係
9.2.6 捕食關係
9.3 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9.3.1 根際微生物
9.3.2 附生微生物
9.3.3 內生微生物
9.3.4 與植物共生的微生物
9.4 微生物與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
9.4.1 與人和動物互生的微生物
9.4.2 與人和動物共生的微生物
9.4.3 寄生於人體和動物的微生物
9.5 微生物與自然界物質循環
9.5.1 碳循環
9.5.2 氮循環
9.5.3 磷循環
9.5.4 硫循環
9.5.5 微生物與其他元素循環
9.6 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9.6.1 生態環境中微生物丰度及多樣性的研究方法
9.6.2 生態環境中微生物活性的檢測
第10章 傳染與免疫
10.1 傳染
10.1.1 傳染及微生物侵入寄主的過程
10.1.2 傳染的影響因素
10.1.3 微生物的致病性
10.1.4 感染的結果
10.2 免疫
10.2.1 非特異性免疫
10.2.2 特異性免疫
10.3 變態反應
10.3.1 Ⅰ型超敏反應
10.3.2 Ⅱ型超敏反應
10.3.3 Ⅲ型超敏反應
10.3.4 Ⅳ型超敏反應
10.4 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
10.4.1 免疫學檢測的基本原理
10.4.2 免疫學檢測的基本方法
10.4.3 免疫細胞分離及檢測技術
10.4.4 免疫學的應用
第11章 微生物的進化和分類鑒定
11.1 微生物的進化
11.1.1 進化指征的選擇
11.1.2 系統發育樹
11.1.3 生物界級分類學說
11.1.4 三域學說
11.2 微生物分類單元和命名
11.2.1 微生物分類單元
11.2.2 微生物的命名
11.3 微生物分類系統綱要
11.3.1 《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分類系統綱要
11.3.2 Ainsworth等真菌分類系統綱要
11.4 微生物的分類鑒定方法
11.4.1 微生物鑒定的經典方法
11.4.2 微生物鑒定的現代方法
第12章 農業微生物生物技術的應用
12.1 生物肥料
12.1.1 生物肥料的種類
12.1.2 生物肥料的菌種
12.1.3 生物肥料的生產
12.1.4 生物肥料的應用
12.1.5 生物肥料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12.2 微生物農藥
12.2.1 微生物農藥的種類及作用
12.2.2 農用抗生素
12.2.3 微生物殺蟲劑
12.2.4 除草微生物
12.2.5 抗病微生物
12.3 微生物飼料
12.3.1 青貯飼料
12.3.2 單細胞蛋白飼料
12.3.3 動物微生態製劑
第13章 微生物與能源
13.1 沼氣
13.1.1 沼氣發酵過程
13.1.2 沼氣發酵微生物
13.2 生物制氫
13.2.1 微生物制氫機理
13.2.2 微生物制氫影響因素
13.2.3 產氫微生物種類
13.2.4 微生物制氫技術的發展
13.3 燃料乙醇
13.3.1 木質纖維素原料預處理工藝
13.3.2 纖維素?及其生產工藝
13.3.3 纖維素乙醇生產工藝
13.3.4 我國纖維素乙醇發展現狀
13.4 生物柴油
13.4.1 製備生物柴油的原料
13.4.2 生物柴油製備工藝
13.4.3 我國生物柴油產業現狀
第14章 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14.1 微生物與環境污染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