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共2冊第4版)

  • 作者:劉憲權|責編:宋子瑩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96056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86
人民幣:RMB 2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刑法學名師講演錄》(第四版)是一部根據作者講課錄音整理而成的學術著作,其突出特色是高深的刑法理論與具體的實務應用相結合。全書以「講」的編寫體例,採用口語化的表述形式,以生動、平易之語言深入淺出地說明了深奧的刑法學原理,完整地再現了課堂的教學實況,能使讀者對中國刑法學基本理論有系統的理解;同時將囿於課堂時間限制而省略的重要刑法理論和個人研究成果予以補充,使其體系與論述更趨完備。
    本書既能滿足法學專業本科生、刑法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習需求,也適合相關學科以及大眾讀者閱讀。誠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本書既是作者對自己四十余年來的教學經驗和研究生涯的一個總結,也期望更多對刑法學研究有興趣者借由本書之助,能有所得。

作者介紹
劉憲權|責編:宋子瑩
    劉憲權,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研究院院長、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華東政法大學職務犯罪預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一流學科刑法學的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刑法學研究,重點研究經濟犯罪、涉信息網路犯罪、職務犯罪等領域。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項(首席專家)、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三項和省部級以上項目多項。獨著和參著學術著作50余部,科研成果曾分別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全國法學科研成果二、三等獎,以及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等多項獎項。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法商研究》、《法學家》、《法學評論》、《政法論壇》、《法學》、《法律科學》、《現代法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法制日報》等核心期刊和權威報刊發表論文800余篇。     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即國家『萬人計劃』)」、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上海市勞模年度人物」、「寶鋼教育基金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多項榮譽稱號。連續八年榮獲「中國法學高產作者」,並連續十九年被華東政法大學全校學生投票評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師」。

目錄
總論
  前言
  第一講 刑法學概述
    一、刑法學的歷史和最新發展
      (一)清末刑法學的轉軌
      (二)民國時期刑法學的發展
      (三)新中國前三十年刑法學的主要成就
      (四)改革開放后刑法學的發展
    二、刑法學的基本內容
    三、學習刑法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學習刑法學的理論意義
      (二)學習刑法學的實踐意義
  第二講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性質和任務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性質和任務
    二、我國刑法的產生和發展
      (一)革命根據地時期的刑法
      (二)新中國成立后刑事法律的初步發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制定和頒布的過程
      (四)對我國《刑法》修訂的問題
    三、刑法的體系和解釋
      (一)刑法的體系
      (二)刑法的解釋
  第三講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一)
    一、刑法的基本原則概述
      (一)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內容
      (二)確立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二、罪刑法定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沿革
      (二)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
      (四)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精神
  第四講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二)
      (五)如何貫徹罪刑法定原則
    三、平等適用原則
    四、罪刑相當原則
      (一)罪刑相當原則的基本含義和理論基礎
      (二)罪刑相當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確立和體現
  第五講 刑法的效力範圍
    一、刑法效力範圍概述
    二、刑法的空間效力
      (一)刑法空間效力的概念
      (二)我國刑法的空間效力
    三、刑法的時間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和終止
      (二)刑法溯及力的問題
      (三)刑法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問題
  第六講 犯罪概述
    一、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立法類型
      (二)犯罪本質的理論分析
      (三)我國刑法的犯罪概念和特徵
    二、犯罪的分類
      (一)犯罪的理論分類
      (二)犯罪的立法分類
  第七講 犯罪構成
    一、犯罪構成概述
      (一)犯罪構成理論沿革
      (二)犯罪構成的概念與特徵
      (三)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
    二、犯罪構成要件
      (一)犯罪構成的要件
      (二)犯罪構成的層次結構
      (三)犯罪構成的類型劃分
    三、犯罪構成與定罪
  第八講 犯罪客體要件
    一、犯罪客體要件概述
      (一)犯罪客體的概念
      (二)研究犯罪客體的意義
    二、犯罪客體的分類
      (一)犯罪客體在理論上的分類
      (二)犯罪客體在立法上的分類
      (三)犯罪客體的立法形式
    三、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一)犯罪對象的概念
      (二)犯罪對象與犯罪客體的聯繫和區別
      (三)研究犯罪對象的意義
  第九講 犯罪客觀要件
    一、犯罪客觀要件概述
      (一)犯罪客觀要件的概念
      (二)犯罪客觀要件的特徵
      (三)研究犯罪客觀要件的意義
    二、危害行為
      (一)危害行為的概念
      (二)危害行為的特徵
      (三)危害行為的形式
      (四)危害行為與時間、地點和方法
    三、危害結果
      (一)危害結果的概念與特徵
      (二)危害結果的種類
      (三)危害結果的地位與作用
    四、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一)刑法上因果關係的概念
      (二)刑法上因果關係的特性
  第十講 犯罪主體要件
    一、犯罪主體要件概述
      (一)犯罪主體的概念
      (二)犯罪主體的基本特徵
      (三)犯罪主體要件的意義

    二、自然人犯罪主體
      (一)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和內容
      (二)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
      (三)決定和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素
      (四)自然人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
      (五)研究犯罪主體特殊身份的意義
    三、單位犯罪主體
      (一)單位犯罪的由來
      (二)單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徵
      (三)單位犯罪的處罰及其法定刑的完善
      (四)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起刑點的差異性
  第十一講 犯罪主觀要件
    一、犯罪主觀要件概述
    二、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二)犯罪故意的種類
    三、犯罪過失
      (一)犯罪過失的概念和特徵
      (二)犯罪過失的種類
      (三)犯罪過失的認定
    四、犯罪動機與目的
      (一)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概念
      (二)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關係
      (三)研究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意義
    五、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一)法律上的認識錯誤
      (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第十二講 排除犯罪性行為
    一、排除犯罪性行為概述
      (一)排除犯罪性行為的概念
      (二)排除犯罪性行為的種類形式
    二、正當防衛
      (一)正當防衛的概念和意義
      (二)正當防衛的成立條件
      (三)正當防衛中的特殊防衛
      (四)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三、緊急避險
      (一)緊急避險的概念和意義
      (二)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
      (三)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四)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
  第十三講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一)
    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概述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概念和範圍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本質特徵
    二、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
      (二)犯罪既遂的類型
    三、犯罪預備
      (一)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徵

      (二)犯罪預備的構成
      (三)犯罪預備的認定
      (四)犯罪預備的刑事責任
    四、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徵
      (二)犯罪未遂的分類
      (三)犯罪未遂的存在範圍
      (四)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
    五、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徵
      (二)中止犯的刑事責任
  第十四講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二)
    六、故意犯罪停止形態認定中疑難問題分析
      (一)自動放棄重複侵害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
      (二)危險狀態下停止犯罪的形態
      (三)以「低位犯罪」代替「高位犯罪」的犯罪形態
  第十五講 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概述
    二、共同犯罪的認定
      (一)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情形
      (二)共同犯罪中的複雜問題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形式的分類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二)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三)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四)脅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五)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
  第十六講 一罪與數罪
    一、一罪與數罪概述
      (一)一罪與數罪的區分
      (二)一罪與數罪的類型
    二、實質的一罪
      (一)繼續犯
      (二)想象競合犯
      (三)結果加重犯
    三、法定的一罪
      (一)結合犯
      (二)集合犯
    四、處斷的一罪
      (一)連續犯
      (二)牽連犯
      (三)吸收犯
  第十七講 刑罰概述
    一、刑罰的概念和特徵
    二、刑罰的功能
      (一)刑罰對犯罪人的功能
      (二)刑罰對被害人的功能

      (三)刑罰對社會的功能
    三、刑罰的目的
      (一)刑罰目的的概念
      (二)特殊預防
      (三)一般預防
      (四)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的關係
  第十八講 刑罰的體系和種類
    一、刑罰的體系
    二、主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三、附加刑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四)驅逐出境
  第十九講 刑罰裁量
    一、刑罰裁量概述
      (一)刑罰裁量的概念
      (二)刑罰裁量的特徵
      (三)刑罰裁量的意義
    二、刑罰裁量原則
      (一)以犯罪事實為根據的裁量原則
      (二)以刑事法律為準繩的裁量原則
    三、刑罰裁量情節
      (一)刑罰裁量情節的概念和特徵
      (二)刑罰裁量情節的分類
      (三)法定情節的適用
      (四)酌定情節的適用
    四、累犯
      (一)累犯的概念
      (二)累犯的種類
      (三)累犯的刑事責任
    五、自首
      (一)自首的概念
      (二)自首的種類
      (三)自首的認定
      (四)自首的刑事責任
    六、立功
      (一)立功的概念
      (二)立功的種類
      (三)立功的認定
      (四)立功的刑事責任
    七、數罪併罰
      (一)數罪併罰的概念
      (二)數罪併罰的原則
      (三)數罪併罰的適用

    八、緩刑
      (一)緩刑的概念
      (二)緩刑的適用條件
      (三)緩刑的考驗期限
      (四)緩刑的考察
      (五)緩刑的法律後果
  第二十講 刑罰執行
    一、刑罰執行概述
      (一)刑罰執行的概念
      (二)刑罰執行的特徵
      (三)刑罰執行的原則
    二、減刑
      (一)減刑的概念
      (二)減刑的條件
      (三)減刑的限度與幅度
      (四)減刑的程序
    三、假釋
      (一)假釋的概念
      (二)假釋的條件
      (三)假釋的考驗期限
      (四)假釋的考察
      (五)假釋的法律後果
  第二十一講 刑罰消滅
    ……
分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