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口腔解剖生理學(供口腔醫學口腔醫學技術等專業使用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口腔醫學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新形態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潘福勤|責編:魏亞萌//刁凱鵬
  • 出版社: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 ISBN:9787567926332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7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教材是「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口腔醫學/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新形態規劃教材」之一,系根據本套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和原則要求,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和本課程要求的教學目標編寫而成,內容涵蓋了緒論,牙體解剖生理,牙列、□(特殊字體)與頜位,口腔頜面頸部系統解剖,口腔頜面頸部局部解剖和口腔功能,另附實訓教程。此外,本教材還有豐富的數字資源,包括課件、思維導圖、考試知識點總結等,豐富了教材內容,增強了線上和線下教學的聯動性,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本教材主要供口腔醫學、口腔醫學技術等專業使用,還可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潘福勤|責編:魏亞萌//刁凱鵬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定義及學習任務
  二、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發展簡史
  三、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基本觀點
  四、學習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牙體解剖生理
  第一節  牙的演化
  第二節  牙的組成、分類及功能
    一、牙的組成
    二、牙的分類
    三、牙的功能
  第三節  臨床牙位記錄
    一、國際牙科聯合會系統
    二、部位記錄法
    三、Palmer記錄系統
    四、通用編號系統
  第四節  牙的萌出及乳恆牙更替
    一、乳牙的萌出
    二、恆牙的萌出及乳恆牙更替
  第五節  牙體解剖常用名詞和表面解剖標誌
    一、牙冠各面的名稱
    二、應用術語
    三、牙冠的表面解剖標誌
  第六節  恆牙解剖形態
    一、切牙
    二、尖牙
    三、前磨牙
    四、磨牙
  第七節  乳牙解剖形態
    一、乳牙與恆牙的鑒別要點
    二、乳切牙
    三、乳尖牙
    四、乳磨牙
    五、乳牙應用解剖
  第八節  牙髓腔形態
    一、髓腔結構
    二、髓腔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三、恆牙髓腔形態及臨床應用解剖
    四、乳牙髓腔形態及臨床應用解剖
  第九節  牙體解剖形態的生理意義
    一、牙冠形態的生理意義
    二、牙根形態的生理意義
第三章  牙列、牙合與頜位
  第一節  牙列
    一、牙列的分類
    二、牙列大小的測量
    三、牙正常排列的傾斜規律
    四、牙列的生理意義
    五、牙列的牙合面形態特徵
    六、面部標誌與面部協調關係

  第二節  牙合
    一、牙合的發育及影響因素
    二、牙合的發育階段
    三、牙尖交錯牙合
    四、前伸牙合與側方牙合
    五、牙合的類型
  第三節  頜位
    一、牙尖交錯位
    二、後退接觸位
    三、下頜姿勢位
    四、前伸牙合頜位與側牙合頜位
    五、下頜三種基本頜位的關係
第四章  口腔頜面頸部系統解剖
  第一節  骨
    一、上頜骨
    二、下頜骨
    三、齶骨
    四、蝶骨
    五、顳骨
    六、顴骨
    七、鼻骨
    八、舌骨
  第二節  顳下頜關節
    一、顳下頜關節的構成
    二、顳下頜關節的運動
    三、顳下頜關節的血液供應與神經支配
  第三節  肌
    一、表情肌
    二、咀嚼肌
    三、齶部肌
    四、頸部肌
  第四節  脈管
    一、動脈
    二、靜脈
    三、淋巴
  第五節  神經
    一、三叉神經
    二、面神經
    三、舌咽神經
    四、舌下神經
    五、頸叢
    六、頸交感干
第五章  口腔頜面頸部局部解剖
  第一節  口腔局部解剖
    一、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標誌
    三、唇、頰、齶、舌、舌下區的局部解剖
  第二節  面部局部解剖
    一、面部表面解剖及淺層結構
    二、腮腺咬肌區解剖結構特點及臨床應用

    三、面側深區解剖結構特點及臨床應用
    四、面部蜂窩組織間隙的境界及連通
  第三節  頸部局部解剖
    一、頸部解剖與頸筋膜的層次結構
    二、下頜下三角
    三、氣管頸段
    四、頸動脈三角
第六章  口腔功能
  第一節  下頜運動
    一、下頜運動的形式、範圍及意義
    二、下頜運動的制約因素
  第二節  咀嚼
    一、咀嚼運動的過程及其生物力學杠桿作用
    二、咀嚼運動的類型
    三、咀嚼周期
    四、咀嚼效率
    五、咀嚼運動中的生物力
    六、咀嚼時牙的動度與磨耗
    七、口周組織在咀嚼中的作用
    八、咀嚼的作用與影響
  第三節  口腔其他功能
    一、吞咽功能
    二、言語功能
    三、唾液的分泌及功能
    四、感覺功能
實訓
  實訓A  牙體形態觀察與測量
  實訓B  三倍牙牙體形態描繪
  實訓C  標準放大三倍石膏牙牙體雕刻
  實訓D  標準一倍石膏牙牙冠雕刻
  實訓E  標準一倍蠟牙冠雕刻
  實訓F  部分牙列雕刻
  實訓G  標準一倍蠟牙冠堆蠟塑形
  實訓H  髓腔形態的觀察與繪製
  實訓I  頜面部骨骼及顳下頜關節標本模型觀察
  實訓J  口腔頜面頸部局部解剖標本模型觀察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