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基於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結合我國國情,針對科技人才管理展開了系統全面的研究。首先,從「高質量發展中如何管理科技人才」這一世紀之問和時代之問出發,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本書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意義,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徵以及本研究的創新點與預期貢獻。其次,從八個方面對科技人才管理進行了分類研究,主要包括「虛與實:科技人才的地位與作用」舊與新:科技人才的內涵與演變」「收與放:科技人才的體制與機制」「破與立:科技人才的激勵與評價」「形與神:科技人才的工作與精神」「異與同:科技人才的類別與特點」「揚與棄:科技人才的政策與變遷」「質與效:科技人才的質量與效益」。最後,從傳承與發展的角度,對科技人才管理的薪火承續與創新發展進行了探索與展望。
本書可作為公共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和科學與科技管理領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科技人才管理與創新領域的學者、政府部門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的閱讀資料。
作者介紹
索柏民//范聞紓//刁暢//任珊珊//楊宇詩|責編:施猛//王歡
目錄
第1章 問與答:高質量發展中如何管理科技人才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徵
1.2.1 高質量發展的定義
1.2.2 高質量發展的特徵
1.2.3 高質量發展與科技創新及科技人才的關係
1.3 本研究的創新點與預期貢獻
1.3.1 研究創新點
1.3.2 對現實問題的指導意義與預期貢獻
第2章 虛與實:科技人才的地位與作用
2.1 科技人才的「虛」與「實」
2.1.1 科技人才「虛」的層面——地位
2.1.2 科技人才「實」的層面——作用
2.2 科技人才地位的確立與提升
2.2.1 科技人才地位的確立
2.2.2 科技人才地位的提升
2.3 科技人才的作用
2.3.1 推動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
2.3.2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2.3.3 解決社會重大問題
2.3.4 推動社會治理和智能化發展
2.3.5 加強科技教育與人才培養
2.3.6 促進國際合作與全球科技競爭
2.3.7 提升企業創新力與競爭力
2.3.8 改善社會生活質量
第3章 舊與新:科技人才的內涵與演變
3.1 科技人才的內涵
3.1.1 科技人才的定義與標準
3.1.2 科技人才的社會角色與社會價值
3.1.3 國內外科技人才的探究與比較
3.2 科技人才發展的歷史沿革
3.2.1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科技人才的初步發展(1949-1977年)
3.2.2 改革開放科教融合導向下科技人才的發展契機(1978-1999年)
3.2.3 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時期科技人才的創新發展(2000年至今)
3.3 蓄積新勢能:科技人才實現跨越式發展
3.3.1 科技人才發展激發的新勢能
3.3.2 新時代科技人才跨越式發展的新模式
第4章 收與放:科技人才的體制與機制
4.1 緊箍咒:傳統科技人才體制與機制
4.1.1 體制構建:框架與制度的塑造
4.1.2 機制運作:微觀層面的調控與管理
4.1.3 「緊箍咒」的利弊分析
4.2 解綁之舞:現代科技人才體制與機制
4.2.1 體制調整:解綁與創新的探索
4.2.2 機制創新:釋放活力與潛力的嘗試
4.2.3 「解綁之舞」的得失考量
4.3 新時代科技人才管理的平衡點尋覓
4.3.1 宏觀與微觀的和諧共舞
4.3.2 收放自如的平衡新生態
第5章 破與立:科技人才的激勵與評價
5.1 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的挑戰與突破
5.1.1 科技人才現有的激勵模式與反思
5.1.2 科技人才激勵面臨的困境分析
5.1.3 適應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激勵新模式
5.2 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5.2.1 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與其存在的問題
5.2.2 適應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標準
5.2.3 實踐案例分析:高效運作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第6章 形與神:科技人才的工作與精神
6.1 科技人才承擔的工作職能
6.1.1 參與科研事業,產出創新成果
6.1.2 投入教培工作,培育代際人才
6.1.3 立足顧問角色,謀划組織戰略
6.1.4 釋放經濟活力,推動民生髮展
6.2 科技人才體現的職業素養
6.2.1 深厚的專業技能
6.2.2 持續的學習能力
6.2.3 活躍的創新思維
6.2.4 高效的溝通能力
6.2.5 清晰的責任意識
6.3 科技人才創造的豐富價值
6.3.1 科學價值
6.3.2 技術價值
6.3.3 經濟價值
6.3.4 社會價值
6.3.5 文化價值
6.4 科技人才彰顯的寶貴精神
6.4.1 科學家精神
6.4.2 工匠精神
6.4.3 雷鋒精神
第7章 異與同:科技人才的類別與特點
7.1 古代中國:科學技術成就輝煌
7.1.1 古代中國科技人才的基本類別
7.1.2 古代中國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徵
7.2 當代中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
7.2.1 當代中國科技人才的基本類別
7.2.2 當代中國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徵
7.3 我國各階段科技人才的共同點
7.3.1 善於學習思考和總結經驗
7.3.2 敢於對既有知識體系進行批判與質疑
7.3.3 學科交叉背景下跨領域合作常態化
7.3.4 承擔推動社會進步的公共責任
7.4 我國各階段科技人才的差異
7.4.1 知識獲取途徑從封閉到開放
7.4.2 科技人才數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7.4.3 科技人才培養方式日益完善
第8章 揚與棄:科技人才的政策與變遷
8.1 我國現行科技人才政策概述
8.1.1 科技人才政策的概念
8.1.2 科技人才政策的特點
8.2 科技人才政策的分類
8.2.1 按政策目標分類
8.2.2 按政策手段分類
8.2.3 按政策領域分類
8.3 我國有關科技人才政策的歷史回顧
8.3.1 政策調整階段(1978-1984年)
8.3.2 政策改革階段(1985-1994年)
8.3.3 政策推進階段(1995-2002年)
8.3.4 戰略發展階段(2003-2011年)
8.3.5 政策升華階段(2012-2024年)
8.4 傳統科技人才政策存在的問題
8.4.1 傳統科技人才受體制機制束縛
8.4.2 傳統科技人才政策體系不完善
8.5 科技人才政策的守正創新
8.5.1 守正:傳承傳統科技人才政策優勢
8.5.2 創新:滿足科技人才發展需要
第9章 質與效:科技人才的質量與效益
9.1 科技人才質量的內涵與衡量標準
9.1.1 科技人才質量的內涵
9.1.2 科技人才質量的衡量標準
9.2 科技人才效益的內涵與衡量標準
9.2.1 科技人才效益的內涵
9.2.2 科技人才效益的衡量標準
9.3 提升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現實需要
9.3.1 高質量發展對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總體要求
9.3.2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新需求
9.3.3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對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新需求
9.3.4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對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新需求
9.3.5 實現社會善治對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新需求
9.3.6 參與國際競爭對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新需求
9.4 提升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耦合機制分析
9.4.1 科技人才質量與效益的耦合機制
9.4.2 質量提升對效益增長的促進機制
9.4.3 效益增長對質量優化的反饋機制
9.5 高質量發展下科技人才提質增效的策略
9.5.1 健全科技人才培養體系:築基固本,激發潛能
9.5.2 優化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激發活力,釋放潛能
9.5.3 促進產學研科技人才緊密融合:協同創新,共謀發展
9.5.4 營造包容科技人才創新文化:激發潛能,鼓勵試錯
9.5.5 注重科技人才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寬視野,共享資源
9.5.6 健全科技人才流動機制:優化配置,激發活力
第10章 承與發:科技人才管理的承續與發展
10.1 科技人才管理的薪火承續
10.1.1 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
10.1.2 營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創新環境
10.1.3 完善科技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機制
10.1.4 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與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