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

  • 作者:編者:孫洪偉//王港//楊曉永//孫茜|責編:曹家鴻//冉海瀅//劉軍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72939
  • 出版日期:202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1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基於全球環境問題,全面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含義、實踐及碳達峰碳中和等內容。全書共包括4篇、9章。第1篇:當代環境問題(第1章環境基本概述;第2章全球環境問題);第2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第3章可持續發展理論;第4章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第3篇: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實踐(第5章循環經濟基本理論;第6章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第7章污染物總量控制與節能減排基本理論);第4篇:低碳經濟與「雙碳」理論(第8章低碳經濟基本理論;第9章碳達峰與碳中和「雙碳」理論)。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材,還可供從事環境保護的管理人員和關注環境保護事業的人員閱讀。

作者介紹
編者:孫洪偉//王港//楊曉永//孫茜|責編:曹家鴻//冉海瀅//劉軍

目錄
第1篇  當代環境問題
  第1章  環境基本概述
    1.1  環境的概念
    1.2  環境的分類
    1.3  環境的特徵
    1.4  環境問題的定義
    1.5  環境問題的分類
    參考文獻
  第2章  全球環境問題
    2.1  全球氣候變暖
      2.1.1  全球氣候變暖的含義
      2.1.2  溫室效應的含義
      2.1.3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2.1.4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2.1.5  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
    2.2  酸雨
      2.2.1  酸雨和酸雨率的定義
      2.2.2  酸雨的形成
      2.2.3  酸雨形成物質來源
      2.2.4  酸雨的危害和防治
    2.3  大氣污染
      2.3.1  大氣污染物的定義和分類
      2.3.2  大氣污染的形成及危害
      2.3.3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2.4  森林銳減
      2.4.1  森林的功能
      2.4.2  森林銳減的原因
      2.4.3  森林銳減的危害
      2.4.4  保護森林的國際行動
    2.5  土地荒漠化
      2.5.1  土地荒漠化的含義
      2.5.2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2.5.3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2.5.4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2.6  水體污染
      2.6.1  水體污染的含義
      2.6.2  水體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類
      2.6.3  工業廢水的含義、分類和特點
      2.6.4  生活污水的含義及特點
    2.7  海洋污染
      2.7.1  海洋污染的含義及特點
      2.7.2  我國海洋污染的現狀及防治對策
    參考文獻
第2篇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第3章  可持續發展理論
    3.1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3.2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歷程
    3.3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3.4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3.5  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3.5.1  可持續發展的危機
      3.5.2  自然資源與環境的角色
      3.5.3  可持續發展的衝突
    參考文獻
  第4章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
    4.1  可持續發展模式與評價
      4.1.1  可持續發展模式與評價理論體系
      4.1.2  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4.2  環境價值論
      4.2.1  環境總經濟價值
      4.2.2  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
      4.2.3  環境外部性
      4.2.4  環境影響評價
    4.3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4.4  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
    4.5  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實踐
  第5章  循環經濟基本理論
    5.1  循環經濟發展歷程
    5.2  循環經濟的含義、原則和特徵
      5.2.1  循環經濟的含義
      5.2.2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5.2.3  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徵
      5.2.4  實現循環經濟的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第6章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6.1  生態學理論
      6.1.1  生態學的含義
      6.1.2  生態系統的含義、組成、結構和類型
      6.1.3  生態系統的功能
      6.1.4  生態平衡
    6.2  環境科學理論
      6.2.1  環境科學產生和發展
      6.2.2  環境科學的定義、研究內容和任務
    6.3  清潔生產理論
      6.3.1  清潔生產的產生背景
      6.3.2  清潔生產的含義
    6.4  環境倫理學理論
      6.4.1  產生背景
      6.4.2  基本含義
    6.5  經濟學理論
      6.5.1  環境經濟學
      6.5.2  資源經濟學
      6.5.3  生態經濟學
    6.6  產業生態學理論
      6.6.1  產生背景
      6.6.2  定義和發展
      6.6.3  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第7章  污染物總量控制與節能減排基本理論
    7.1  污染物總量控制理論
      7.1.1  總量控制的概念
      7.1.2  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類型和優點
    7.2  我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7.2.1  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
      7.2.2  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
      7.2.3  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分配原則及步驟
    7.3  節能減排基本理論
      7.3.1  我國能源發展總體情況
      7.3.2  節能減排概念
      7.3.3  節能減排的目標和措施
    7.4  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算
      7.4.1  減排核算概述
      7.4.2  COD總量減排核算
      7.4.3  SO2總量減排核算
    7.5  主要污染物新增削減量核查
      7.5.1  減排核查概述
      7.5.2  COD削減量核查
      7.5.3  SO2削減量核查
    參考文獻
第4篇  低碳經濟與「雙碳」理論
  第8章  低碳經濟基本理論
    8.1  低碳經濟產生的背景
    8.2  低碳經濟基本概念
    8.3  低碳經濟發展歷程
      8.3.1  世界低碳經濟的發展歷程
      8.3.2  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歷程
    8.4  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
    8.5  低碳經濟的相關概念
      8.5.1  碳足跡
      8.5.2  低碳社會
      8.5.3  低碳生活
      8.5.4  低碳城市
    參考文獻
  第9章  碳達峰與碳中和「雙碳」理論
    9.1  「雙碳」戰略目標提出的背景
    9.2  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9.2.1  碳達峰、碳中和的含義
      9.2.2  我國「雙碳」戰略的發展歷程
    9.3  我國實現「雙碳」戰略的機遇與挑戰
      9.3.1  「雙碳」戰略的機遇
      9.3.2  「雙碳」戰略的挑戰
    9.4  「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
    9.5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