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1條規定,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的權利。這一條款是勾畫國家治理藍圖、調整政府與人民關係的重要規範。它不僅是對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傳統下普通民眾無批評權的否定,而且是對「文化大革命」中群眾大批判運動的否定。它所蘊含的理想批評模式超越了古代中國建立在民本主義基礎上的臣民批評模式,又與西方主流政治法律思想推崇的以媒體批評為核心的精英模式有根本的不同。本書研究公民批評涉及的法理和制度問題,旨在推進對憲法上批評權的更好理解,以及相關憲法精神和原則在具體制度實踐中的貫徹實施。「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在許多值得讚美的國家制度設計中,憲法上的批評權應該算一項。
作者介紹
侯健|責編:陳慧慧
侯健,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主要著作有:《輿論監督與名譽權問題研究》(2(302年)、《表達自由的法理》(2007年)、《人文主義法學思潮》(合著,2007年);譯作有:《法與憲法》(合譯,1997年)、《自由與權力》(合譯,2001年、2004年、2011年)、《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合譯,20()3年)、《表達自由的法律限度》(2003年)。
目錄
導論 改革開放以來的公民批評實踐
一、一個新的開端
二、三個發展階段
三、公民批評的時代背景
四、公民批評的法律之戰
上編 法理
第一章 憲法上的批評權利
第一節 民主的約定
第二節 特別的地位
第三節 複式的構成
第四節 複合的性質
第二章 公民批評與臣民批評
第一節 臣民批評
第二節 公民批評
第三節 辨析與比較
第四節 憲法的選擇
第三章 公民批評的思想源流及意旨
第一節 西方若干作者和法官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
第四節 兩種不同的思想意旨
第四章 批評權利的憲法價值
第一節 憲法廣場上的「華表」
第二節 公權監督的權利機制
第三節 公民之善的護養途徑
第四節 日常便捷的民主形式
第五章 批評權利的法治化
第一節 批評權利法治化意義
第二節 批評權利法治化概況
第三節 批評權利的法律限度
第四節 法治化的途徑及原則
下編 制度
第六章 批評權與國家工作人員名譽權:民事侵權
第一節 名譽侵權的規範模式
第二節 第1025條中的「公共利益」
第三節 公共利益與權利平衡
第四節 「為公共利益」的客觀要素
第五節 「為公共利益」的主觀要素
第六節 公共利益與公平
第七章 批評權與國家工作人員名譽權:誹謗犯罪
第一節 誹謗罪與憲法
第二節 刑事與民事
第三節 自訴與公訴
第四節 證明與推定
第五節 合憲性控制的意旨
第八章 批評權與國家工作人員的隱私權
第一節 因人設制?
第二節 統一的規範
第三節 權利的界限
第四節 合理使用問題
第九章 公民批評、尋釁滋事與公共秩序
第一節 尋釁滋事的公法處罰
第二節 公民批評與公共秩序
第三節 公民批評與虛假信息
第四節 虛假信息的治理思路
第十章 公民批評與國家秘密的法律保護
第一節 公民批評的信息基礎
第二節 國家秘密保護對批評權的制約
第三節 從批評權看國家秘密法制的完善
第十一章 公民批評與司法價值的法律保護
第一節 公民批評與司法價值的張力
第二節 公民批評與訴訟秩序
第三節 公民批評與法官獨立判斷
第四節 公民批評與司法權威
第十二章 網路空間中的批評權利
第一節 技術賦權:權力還是權利?
第二節 網路空間中公民批評的形態
第三節 網路平台的言論管理邏輯
第四節 網路平台言論管理規則之完善
第十三章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