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非遺+AI(從數字化保護到智能化應用AIGC+文化傳播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楊紅|責編:梁媛|總主編:張洪生//王青亦
  •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 ISBN:9787507858563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67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全面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相關實踐脈絡及發展方向。通過梳理非遺數字化的三個發展階段,分析非遺在當下網路空間中的各類實踐形態,開啟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面向未來發展的嶄新維度。本書基於國內外非遺+AI萌芽期的典型應用案例,闡述AI在非遺的立檔保存、研究、傳播、活態傳承、發展振興中的具體應用,包括AI如何輔助非遺實現價值轉化、要素再造及擴展應用,並討論AI介入非遺保護傳承的潛力及風險,展望AI助推非遺兩創振興的可觀前景。本書在人工智慧背景下為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前沿的見解與案例。

作者介紹
編者:楊紅|責編:梁媛|總主編:張洪生//王青亦
    楊紅,中國傳媒大學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研究員,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研究,講授「文化資源學」「文化資源創新利用前沿」等相關課程,著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文化體驗設計與營銷》等。

目錄
第一章  非遺數字化簡史
  第一節  非遺數字化的發展進階
  第二節  非遺數字化的意義更新
  第三節  非遺數字化的趨勢分析
第二章  非遺的網路化虛擬化傳承
  第一節  非遺傳承:從地緣社區到網路虛擬社區
  第二節  非遺在網路虛擬社區傳承的學理基礎
  第三節  非遺虛擬化傳承實踐的四個維度
第三章  AI應用於非遺的立檔保存及數據利用
  第一節  非遺的數字化記錄
  第二節  非遺的數字化保存與系統化管理
  第三節  非遺數據資源的共享利用
  案例  「河南非遺一張圖」——AI參與非遺數字化管理與利用
第四章  AI促進非遺研究的深化與拓展
  第一節  術語體系建構應用基礎
  第二節  知識圖譜及數據可視化
  第三節  促進非遺跨學科應用研究
  案例  「人類與人工智慧共舞」——AI解構與創排傳統舞蹈
第五章  AI在非遺傳播與教育中的應用前景
  第一節  非遺傳播及教育內容生成
  第二節  演算法放大非遺線上可見度
  第三節  AI應用於非遺的展覽展示
  第四節  AI應用於非遺的教育活動
  案例一  絲縷間,新生現——「蘇州漳緞AI創作模型」共創
  案例二  AI+二次元賦能傳統戲劇——AI重繪黃梅戲
  案例三  AI擴散中式美學——奇域AI生成皮影戲繪畫風格
  案例四  儺文化+AI——儺戲煥新的利與弊
第六章  AI在非遺活態傳承中的應用潛力與風險
  第一節  AI可承擔大量輔助傳承的工種
  第二節  AI生成對非遺傳承秩序的影響
  第三節  AI在非遺虛擬化傳承中的應用
  案例一  讓千年蘇?活起來——借助AI繪畫創造蘇?圖樣
  案例二  AI織影,蜀?蜀錦煥新顏——蜀菁文化的AI新錦繡
  案例三  AIGC助力徽州磚雕的創新傳承
  案例四  紫砂壺+AI,「匠心智韻」的跨界合作
第七章  AI助推非遺的「兩創」振興
  第一節  AI輔助非遺實現價值拓展與轉化
  第二節  AI助推非遺要素再造及擴展應用
  第三節  AI助力非遺在虛擬社區的數字孿生
  案例一  「乘雲」出山:貴州丹寨蠟染AI數字人直播
  案例二  雲茗智匠——制茶技藝傳承人AI數字人電商直播
  案例三  《漫歌行——AI敘事音樂會》,AI與評彈的碰撞
第八章  總結與展望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