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西北旱區農業高效用水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研究(精)

  • 作者:鄧銘江//王全九//陶汪海|責編:蔣雷生//殷海軍
  •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
  • ISBN:9787522633787
  • 出版日期:2025/04/01
  • 裝幀:精裝
  • 頁數:762
人民幣:RMB 2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西北旱區國土面積廣闊、光熱資源豐富,農牧業綜合開發潛力巨大,具有糧食、棉花、特色林果及畜牧產品生產的獨特優勢。然而西北旱區獨特的氣候、地貌、土壤質量及社會經濟狀況導致了灌區生產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難以滿足未來農業發展需求。只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其視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等行業的大交叉,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的大融合,以及生產關係的大調整,才能實現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迫切需要構建適宜西北旱區的生態農業發展體系,綜合提升水土資源生產和生態效能,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本書共分4篇20章,在明確西北旱區糧食安全、水土安全、生態安全與鄉村振興戰略地位的基礎上,以「二元」(結構、功能)協同、「三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共生、「四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同驅、「五維」(斑塊、區段、廊道、基質、綠洲)協調為指導思想,創立三生協同(生產、生活、生態)、生態健康(水土平衡、水鹽平衡、生態平衡、空間平衡)、系統增效(優質農產品、特色農牧帶、優勢產業鏈)發展格局,創建多維度—多業態—多模式—規模化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範式,為鄉村振興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路徑與示範。
    本書的出版可為各級政府部門及相關行業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為各大院校師生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員提供參考依據。

作者介紹
鄧銘江//王全九//陶汪海|責編:蔣雷生//殷海軍
    鄧銘江(1960—),湖南省耒陽人,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兼),新疆水利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戰略科學家,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新疆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等6項主要獎勵成果。     近年來,鄧銘江院士帶領團隊圍繞乾旱區氣候變化與水文循環、生態水利與生態修復、水資源配置與民生工程、高效節水與水鹽調控、西北界河開發與保護五大方向開展研究工作,在乾旱區生態水利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以來開展的「西北灌區農業高效用水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策略」重點課題研究中創新性地提出了構建適宜西北旱區的生態農業發展體系,創建多維度—多業態—多模式—規模化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範式,綜合提升水土資源生產和生態效能,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保障水土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目錄

前言
總論:基於現代灌區的綠洲生態農業
第1篇  旱區農業發展歷程
  第1章  世界農業起源與發展歷程
    1.1  世界農業起源及發展階段
      1.1.1  農業起源
      1.1.2  農業發展階段
      1.1.3  農業發展成效
    1.2  世界及我國雨養農業發展
      1.2.1  世界雨養農業特徵與分佈
      1.2.2  我國西北旱區雨養農業與生態服務
      1.2.3  我國黃土高原雨養農業和生態建設
    1.3  世界旱區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1.3.1  美國西部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1.3.2  以色列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1.3.3  鹹海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1.3.4  國外旱區農業發展經驗
    參考文獻
  第2章  西北旱區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2.1  新疆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2.1.1  農業發展典型階段
      2.1.2  節水灌溉與用水效率
      2.1.3  水源利用與灌溉農業
    2.2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2.2.1  石羊河流域灌溉農業
      2.2.2  黑河流域灌溉農業
      2.2.3  疏勒河流域灌溉農業
    2.3  河套灌區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2.3.1  河套灌區建設歷程
      2.3.2  河套灌區工程建設
      2.3.3  灌溉農業發展成效
    2.4  陝西關中灌溉農業發展歷程
      2.4.1  陝西主要大型灌區分佈
      2.4.2  涇惠渠灌區灌溉農業發展
      2.4.3  寶雞峽灌區灌溉農業發展
      2.4.4  洛惠渠灌區灌溉農業發展
      2.4.5  東雷抽黃灌區灌溉農業發展
    2.5  灌區建設與農業發展面臨挑戰
      2.5.1  資源環境問題
      2.5.2  工程建設問題
      2.5.3  運行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西北旱區農業產業發展與面臨挑戰
    3.1  資源稟賦與社會經濟
      3.1.1  資源稟賦
      3.1.2  社會經濟
    3.2  農林牧業發展現狀
      3.2.1  產業發展特徵
      3.2.2  農業發展現狀

      3.2.3  畜牧業發展現狀
      3.2.4  林果業發展現狀
      3.2.5  大農業產業格局
    3.3  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3.3.1  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3.2  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第4章  西北旱區農業生產水足跡時空演變
    4.1  生產水足跡時空演變特徵
      4.1.1  時間演變過程
      4.1.2  時間演變特徵
      4.1.3  空間演變過程
      4.1.4  空間演變特徵
    4.2  作物單產水足跡時空演變過程及特徵
      4.2.1  時間演變過程及特徵
      4.2.2  空間演變過程及特徵
    4.3  區域虛擬水流動與伴生效應
      4.3.1  作物虛擬水時間演變過程
      4.3.2  作物虛擬水流動狀況
      4.3.3  虛擬水流動伴生效應
    參考文獻
  第5章  西北旱區農林牧業產業發展途徑
    5.1  農林牧業主要產區與規劃帶
      5.1.1  國家總體布局
      5.1.2  西北各省區布局
    5.2  農業發展趨勢與路徑
      5.2.1  國內外農業發展趨勢
      5.2.2  農業發展演變特徵與挑戰
      5.2.3  農業高質量發展途徑
    5.3  畜牧業發展趨勢與途徑
      5.3.1  國內外畜牧業發展趨勢
      5.3.2  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途徑
    5.4  林果業發展趨勢與途徑
      5.4.1  國內外林果業發展趨勢
      5.4.2  西北旱區林果業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第2篇  旱區現代灌區建設
  第6章  現代灌區建設理論與技術體系
    6.1  現代灌區的內涵與基本特徵
      6.1.1  建設必要性
      6.1.2  內涵與特徵
      6.1.3  理論框架
    6.2  現代灌區建設核心理論與關鍵技術
      6.2.1  核心理論
      6.2.2  關鍵技術
    6.3  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與關鍵技術
      6.3.1  建設內涵與目標
      6.3.2  建設內容
      6.3.3  建設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7章  現代灌區水循環與多水源利用
    7.1  現代灌區水循環
      7.1.1  山區流域水文關鍵過程
      7.1.2  西北旱區三元水循環
    7.2  現代灌區水資源利用
      7.2.1  灌溉水源可利用量評估
      7.2.2  開源增效與調水改土
      7.2.3  高效用水途徑
    7.3  多水源利用模式
      7.3.1  雨水資源化技術
      7.3.2  微鹹水利用原理與模式
      7.3.3  再生水利用潛力與效能
    參考文獻
  第8章  灌區農田鹽分調控與分級消納
    8.1  旱區土壤鹽鹼化的發生與演變
      8.1.1  世界鹽鹼地分佈與治理途徑
      8.1.2  西北旱區鹽鹼地的危害與成因
      8.1.3  鹽鹼地空間分佈特徵與演變
    8.2  鹽鹼障礙的診斷與生物修復
      8.2.1  鹽鹼障礙的診斷預測
      8.2.2  鹽鹼脅迫農田的肥力提升方法
      8.2.3  鹽鹼障礙的微生物修復
      8.2.4  鹽鹼障礙的生態修復
    8.3  灌區水鹽多層級調控
      8.3.1  剖面尺度調控
      8.3.2  農田尺度調控
      8.3.3  灌區尺度調控
    參考文獻
  第9章  西北旱區健康土壤培育
    9.1  土壤質量分佈特徵
      9.1.1  世界旱區土壤質量分佈特徵
      9.1.2  西北旱區土地質量分佈特徵
    9.2  土壤質量提升途徑
      9.2.1  土壤物理改良
      9.2.2  土壤化學改良
      9.2.3  土壤改良的耕作與生物技術
    9.3  典型土壤綠色培育技術
      9.3.1  貧瘠土培肥技術
      9.3.2  鹽鹼地培肥技術
      9.3.3  西北旱區沙化土綠色改良措施
    參考文獻
  第10章  西北旱區作物生境要素精準調控
    10.1  生境要素調控理論
      10.1.1  作物生境基本要素
      10.1.2  生境要素調控原理
      10.1.3  作物適宜生境特徵
    10.2  生境要素調控技術與模式
      10.2.1  生境要素調控技術
      10.2.2  典型作物—牧草—林果生境調控模式
    10.3  生境要素多元信息感知

      10.3.1  氣象環境感知
      10.3.2  土壤環境感知
      10.3.3  地下水環境感知
      10.3.4  作物生長感知
    參考文獻
第3篇  旱區生態農業發展
  第11章  西北旱區生態農業發展理論與技術
    11.1  生態農業發展階段與特徵
      11.1.1  生態農業發展階段
      11.1.2  國外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11.1.3  國內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特徵
    11.2  生態農業結構與功能
      11.2.1  旱區生態農業的結構
      11.2.2  旱區生態農業的功能
      11.2.3  健康診斷與效益評估
    11.3  生態農業核心思想與關鍵技術
      11.3.1  「三物」共生思想
      11.3.2  「四流」同驅理論
      11.3.3  生態協同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12章  西北旱區農業生態屏障建設與農業污染防控
    12.1  生態屏障與生態安全
      12.1.1  生態屏障與功能定位
      12.1.2  生態單元功能及互作關係
      12.1.3  生態單元系統治理
    12.2  黃土高原水蝕特徵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12.2.1  黃土高原水蝕特徵
      12.2.2  面源污染防控技術
    12.3  西北灌區碳中和技術與策略
      12.3.1  農業碳排放途徑
      12.3.2  農業碳中和技術路徑
      12.3.3  農業低碳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第13章  西北旱區節水適宜度與節水技術評價
    13.1  節水適宜度內涵與確定基本原則
      13.1.1  節水適宜度內涵
      13.1.2  節水適宜度評價指標
      13.1.3  需水量與優化配置
    13.2  節水適宜度評價
      13.2.1  灌區需水分析
      13.2.2  灌區節水與生態系統健康關係
      13.2.3  節水適宜度評價
    13.3  節水技術評價
      13.3.1  節水技術評價現狀
      13.3.2  節水技術綜合性能評價方法
      13.3.3  節水技術綜合性能評價
    參考文獻
  第14章  西北旱區生態服務價值及其補償機制研究
    14.1  生態服務價值
      14.1.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

      14.1.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概念
      14.1.3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指標確定
    14.2  生態服務價值的時空分佈特徵
      14.2.1  時間分佈特徵
      14.2.2  空間分佈特徵
    14.3  生態補償核算
      14.3.1  基於農作物流動的生態補償核算
      14.3.2  生態補償策略
    參考文獻
  第15章  農業機械化生產與組織管理
    15.1  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
      15.1.1  農業機械化貢獻的定量評價方法
      15.1.2  農業機械化貢獻率分析
    15.2  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趨勢
      15.2.1  農機機械應用與發展
      15.2.2  農業機械智能化關鍵技術
      15.2.3  農業機械化生產未來發展趨勢與路線
    15.3  現代灌區農機裝備的組織管理
      15.3.1  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組織主體
      15.3.2  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第4篇  發展模式與對策建議
  第16章  旱區水土資源空間平衡戰略
    16.1  水土資源空間分佈特徵
      16.1.1  水資源分佈特徵
      16.1.2  土地資源分佈特徵
      16.1.3  農業水土資源利用分區
    16.2  水土資源匹配與開發潛力
      16.2.1  水土資源開發現狀
      16.2.2  水土資源開發潛力
      16.2.3  水土資源匹配分析
    16.3  「水—糧—生」安全戰略
      16.3.1  水土資源匹配與糧食安全
      16.3.2  水土資源匹配與生態安全
      16.3.3  設定情景下糧食和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第17章  西北旱區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與產業結構調整
    17.1  農業高質量發展定量評價
      17.1.1  農業高質量發展特徵
      17.1.2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挑戰與路徑
      17.1.3  農業高質量發展定量評價
    17.2  產業結構評價與優勢農業產業
      17.2.1  西北旱區產業結構演變特徵
      17.2.2  產業結構調整原則與優勢產業選擇方法
      17.2.3  優勢農業產業布局
    17.3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策略
      17.3.1  農業種植結構優化原則與方法
      17.3.2  西北旱區農業種植結構演變特徵
      17.3.3  基於水資源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17.4  農牧林業高質量發展模式

      17.4.1  國外典型農業高質量發展模式
      17.4.2  西北旱區農牧林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措施
      17.4.3  西北旱區農牧林業高質量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第18章  新疆鹽生植物產業化模式
    18.1  鹽生植物分類與耐鹽鹼機制
      18.1.1  鹽生植物的分類及基本特徵
      18.1.2  鹽生植物種類及特點
      18.1.3  鹽生植物耐鹽機制
    18.2  典型鹽生植物改良鹽鹼地效能
      18.2.1  鹽地鹼蓬的改良效能
      18.2.2  其他鹽生植物改良效能
    18.3  鹽生植物的產業化模式
      18.3.1  牧草和現代畜牧業產業化模式
      18.3.2  新型有機蔬菜開發利用模式
      18.3.3  鹽生植物鹽開發利用模式
      18.3.4  生物質能源產業開發利用模式
      18.3.5  中草藥產業開發利用模式
    參考文獻
  第19章  西北旱區生態農業需突破關鍵技術與發展模式
    19.1  水土資源匹配與利用策略
    19.2  綠洲結構與生態安全
    19.3  農業產業布局與結構優化
    19.4  現代灌區建設與高水效農業發展
    19.5  鹽鹼地治理與低產田改造
    19.6  生境調控與智慧農業
    19.7  現代灌區建設與高水效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參考文獻
  第20章  西北旱區農業高效用水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策略
    20.1  構建西北旱區適水發展與生態安全保障體系
    20.2  構建基於適水發展的旱區農業高效用水評價體系
    20.3  構建多維度—多業態—多模式—規模化生態農業發展體系
    20.4  構建現代灌區與作物生境智能調控體系
    20.5  構建黃土高原雨養農業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體系
    20.6  構建黃河「幾字彎」「一軸—三帶—十片」水網體系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