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法律經濟學/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系/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
內容大鋼
在過去幾十年,法律的經濟分析受到越來越多實驗性和實證性研究的挑戰,這些研究證明人們普遍存在系統性地偏離經濟學的理性假設的行為模式。雖然關於有限理性以及啟髮式與偏差的研究最初被視為與標準的經濟分析和法律經濟分析相對立,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發現已被廣泛納入主流經濟分析之中,包括對法律的經濟分析。此外,行為學洞察的影響,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法律經濟分析:近年來,這場行為學運動已成為整個法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進展之一。
本書為這一領域提供了前沿性的全面概述。兩位作者系統梳理了行為法律分析所依賴的全部心理學研究成果,並對該研究領域的核心方法論問題進行了批判性評估。隨後,本書探討了對有限理性的心理學研究所提出的基本規範性問題,並深入分析了這些發現對於設定法律目標以及設計實現目標之手段的重要意義。書中還對行為學研究在各個主要法律領域中的貢獻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考察,涵蓋財產法、合同法、消費者保護法、侵權法、公司法、證券監管、反壟斷法、行政法、憲法、國際法、刑法,以及證據法,還分析了行為學研究對法律實踐中的關鍵參與者——訴訟當事人和司法決策者——行為的影響。
作者介紹
(以)埃亞勒·扎米爾//多倫·泰希曼|責編:王萌|總主編:陳昕|譯者:詹非菲//彭麗嫦
目錄
0 緒言
第一篇 經濟學與心理學背景
1 法律的經濟分析:概述
1.1 緒論
1.2 實證經濟學
1.3 規範經濟學
1.4 結語
2 行為研究
2.1 概述
2.2 概率評估與相關議題
2.3 前景理論與相關議題
2.4 自我中心主義與動機性推理
2.5 參照依賴與順序效應
2.6 拖延、短視與有限意志力
2.7 道德判斷與人類動機
2.8 跨現象的因素
2.9 結語
第二篇 行為法律經濟學:概要
3 行為法律經濟學概述
3.1 緒論
3.2 歷史
3.3 方法論
4 規範性含義
4.1 緒論
4.2 行為學發現與規範性理論
4.3 普遍道德判斷與法律
4.4 受行為學啟發的法律制定
4.5 結語
5 行為學洞見與法律的基本特徵
5.1 緒論
5.2 法律、參照依賴和損失厭惡
5.3 演化理論
5.4 認知心理學、常識性道德和法律
5.5 規範性視角
5.6 結語
第三篇 私法與商法
6 財產法
6.1 緒論
6.2 所有權和佔有
6.3 憲法中的財產法
6.4 知識產權
6.5 保護財產權利:財產規則 vs. 責任規則
6.6 結語
7 合同法
7.1 緒論
7.2 信任、承諾和合同
7.3 合同前協商
7.4 合同訂立
7.5 解釋和補充
7.6 履約
7.7 違反合同的法律補救措施
7.8 商定的補救措施:違約賠償金
7.9 結語
8 消費者合同
8.1 緒論
8.2 營銷技術
8.3 定價
8.4 不突顯的合同條款
8.5 合同後行為
8.6 市場解決方案
8.7 法律解決方案
8.8 結語
9 侵權法
9.1 緒論
9.2 侵權法的經濟分析:概述
9.3 行為學分析:責任制度
9.4 行為學分析:損害賠償
9.5 產品責任
9.6 結語
10 商法:公司法、證券監管,以及反壟斷
10.1 緒論
10.2 公司、市場與理性選擇
10.3 公司法
10.4 證券監管
10.5 反壟斷法
10.6 結語
第四篇 公法
11 行政法、憲法和國際法
11.1 緒論
11.2 機構
11.3 公民
11.4 人權
11.5 國際法
11.6 結語
12 刑法與執法
12.1 緒論
12.2 有效率的犯罪控制
12.3 人們是否想要有效率的犯罪控制政策?
12.4 威懾理論與行為學分析
12.5 行為倫理學:預測犯罪行為在什麼時候更可能發生
12.6 對累犯的懲罰
12.7 結語
13 稅法與再分配
13.1 緒論
13.2 稅收設計
13.3 納稅人行為
13.4 行為學洞見與再分配
13.5 稅收對行為的調節
13.6 結語
第五篇 法律程序
14 訴訟當事人的行為
14.1 緒論
14.2 訴訟與和解的標準經濟分析
14.3 和解的行為障礙
14.4 促進和解的行為因素:預期後悔與損失厭惡
14.5 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14.6 律師與客戶
14.7 關於辯訴交易的說明
14.8 結語
15 司法決策
15.1 緒論
15.2 故事模型與基於融貫性的推理
15.3 司法決策者的啟髮式和偏差
15.4 不予採信證據與無關信息
15.5 啟動效應與偏見
15.6 司法決策:道德判斷
16 證據法
16.1 緒論
16.2 證據的類型與認知偏差
16.3 舉證責任
16.4 有限理性的優勢
16.5 結語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