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唯識研究(第12輯)

  • 作者:編者:釋光泉|責編:王媛
  • 出版社:中西書局
  • ISBN:9787547523599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43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唯識研究》是研究唯識學思想的系列論文集,自2012年出版以來,受到學界的廣泛重視。佛教唯識學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認知、心理、邏輯等理論,是印度大乘佛學的集大成者。唐時玄奘西行求法、系統譯介唯識學,奠定了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基礎,自此唯識學在中國紮下了根。中國唯識學是佛教唯識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至為深遠。但唐代之後中國唯識學走向衰落,一直到消未民初才重新得到重視和發展。近年來唯識學的影響在國際上逐步擴大,受到學界的廣泛重視,研究成果不斷出現。本輯共收錄28篇論文,主要關注玄奘研究,另涉及印度唯識學、漢傳唯識學、唯識學與諸學派三個專題。從概念演繹、經註釋、思想考察等方面展現了中國唯識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冊是第十二輯。

作者介紹
編者:釋光泉|責編:王媛

目錄
印度唯識學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關於「離言自性」概念的釋經學論證  程恭讓
  瑜伽行派「五種瑜伽地」思想考察  張曉亮
  從「唯意言無義」到「唯識無境」——瑜伽行派構造問題的深入  許偉
  《瑜伽師地論》的「想」與「想顛倒」  張與弛
  「金土藏」喻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以《攝大乘論》為中心  廖樂庚
  唯識緣起論中的「空」「有」之辨——以《瑜伽師地論》及其註疏為中心  王翔群
漢傳唯識學
  《解深密經》的無我思想及我執的發生機理  黃國清
  呂碧城《觀經釋論》的唯識解讀——以種子學說與識變理論為例  續祥
  遼朝鮮演對唯識學和華嚴學的融攝與統一  袁志偉
  臨終征驗偈出典溯源——以漢傳佛教文獻為中心  演真
  智周《大乘人道次第》思想探析  道弘
  石芝宗曉《樂邦文類》中的唯識思想  趙東明
玄奘的唯識思想
  玄奘的種姓說與《佛地經論》漢藏譯本  李子捷
奘傳唯識學識變說再審視
  梵漢對勘下的唯識古今學比較  張利文
玄奘的譯經
  與「相違」相對應的兩種梵語表現——viruddha和vipar?ta  慧觀
  玄奘反舊譯的策略方法及宗教意圖  存德
  略析玄奘因明二論中eva的譯法  羅勁松
  玄奘譯《成唯識論》《辯中邊論》《瑜伽師地論》的轉依說之詮釋  賴賢宗
  玄奘大師翻譯之特徵——基於《唯識三十論頌》梵漢對勘  陳陶
玄奘的生平與歷史
  玄奘所傳公元7世紀印度的佛陀遺物信仰  李利安、王栩
  玄奘故里「滑城河說」質疑  王宏濤
  法相唯識宗祖統法脈建構鉤沉及啟示  曹振明、王翠
  玄奘法師學習因明過程中對辯道護教功能的善巧運用  陳雁姿
  從中古「偽經」看彌勒信仰的中國化歷程  王雪梅
唯識學與諸學派
  數論派的解脫思想及護法論師對此的批判  釋則生
  假必依實——從部派到瑜伽與中觀的對揚  行蕾(董鑫寶)
  性空與心識——《華嚴經·菩薩明難品》的思想及法藏的本土化解讀  王萌
  當代意識科學中的佛教心學  徐怡、李恆威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