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上海是中國美學研究的重鎮。上海市美學學會彙集著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美學與文藝理論研究人才。在過去的四年,上海市美學學會走過了第十屆的歷程,在理論研究方面留下了可貴的奮鬥足跡。本書即是當代上海美學學人奮鬥足跡的記錄。全書收錄40多位作者的論文,集中體現為十二個主題,分別是基本理論研究、美育問題研究、中國古代美學研究、中國現當代美學研究、外國美學研究、音樂美學研究、戲劇美學研究、繪畫美學研究、電影電視研究、設計美學研究、藝術傳播研究、品牌美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代表了上海美學研究界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上海當代美學研究的動態。
作者介紹
編者:祁志祥|責編:楊騏
祁志祥,文學博士,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全國部分省市美學聯席會議主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兼職教授,海南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主持並獨立完成3個文藝美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個中國哲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個人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作品曾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優秀學術成果獎、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高校優秀教材獎。「樂感美學」創始人,「重寫中國思想史」發起人。代表作:「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樂感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樂感美學原理體系》(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中國美學通史》三卷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國現當代美學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2018年)、《中國美學全史》五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中國傳統美學精神》英譯本(麥克米倫出版社2024年)、《先秦思想史:從神本到人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人的覺醒:周代思想的啟蒙景觀》(復旦大學出版社2025年)。
目錄
第一章 基本理論研究
第一節 論美的範疇的樂感特徵(祁志祥)
「優美」是單純、溫柔、寧靜、和諧的快感的對象
「壯美」是亢奮、昂揚、激動、和諧的快感的對象
「崇高」是現實中包含著痛苦、恐懼、敬畏、驚嘆的快感的對象
「悲劇」是藝術中包含著痛苦、恐懼、敬畏、驚嘆的快感的對象
滑稽是生活中荒謬悖理、令人發笑的快感對象
喜劇是藝術中令人發笑、自感優越的快感對象
第二節 「中國文論」的構建之路(陳伯海)
王國維與《人間詞話》
朱光潛及其《詩論》
宗白華的「中國美學」構想
走向構建「中國文論」之路
第三節 「藝術學歷史化」:藝術史哲學的思考(謝納)
藝術學歷史化:藝術史能否取代藝術學?
藝術史的哲學:人文藝術史如何可能?
第四節 藝術一旦成為商品:《資本論》美學思想探繹(張寶貴)
藝術產品的本位屬性與附加屬性
藝術審美價值的量度
藝術商品的悖論與命運
第五節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對無意識理論的改寫(劉陽)
規訓式改寫及疑點
無意識研究的當代進展
生產式改寫的突破口與意義
第二章 美育問題研究
第一節 器物「陳設」美育功能的中西方思想述論(李鈞)
規定與座架:精神的實存與進步方式
「古雅」說探尋藝術的本源
「閑」與「長物」的生活形式對於器物的轉換
「藉物」說建立的陳設的形而上學
第二節 20世紀早期中國美育觀念的發生與建構(尹一帆)
20世紀早期中國美育觀念的發生及其功能論傾向
20世紀早期中國美育觀念的「三位一體」結構模式
20世紀早期中國美育觀念研究的問題與思考
第三節 課程審美化實施的理論與實踐(陸旭東)
課程審美化的美學視野與時代背景
課程審美化的心理動力機制及實施原則
審美五力與思維五力的相互促進
課程審美化的實踐探索
第四節 音樂劇實踐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路徑(李花)
德育教育在精神成人中的重要性
音樂劇實踐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可行性
音樂劇實踐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
第五節 高校美育課程教學效果數據挖掘方法新探(魏啟旦)
數據挖掘支持下的現代美育教學模式
教學質量評價與資源優化
教學資源優化配置建議
第三章 中國古代美學研究
第一節 天道與人情:先秦儒家禮樂美學形而上之維(潘黎勇)
「禮必本于天」:禮樂的形而上之原
「天地有大美」:生生之道與禮樂之美
「達天道而順人情」:禮樂美學形而上精神的情感內核
第二節 《周易》對陽明心學美學思想的影響(謝金良)
陽明心學是以《周易》學說為指導的儒學思想體系
陽明心學旨在傳承超凡成聖的儒學美學智慧
「良知即易」是陽明心學美學的思想精髓
第三節 清初詩人呂師濂的「詩史」書寫(周慶貴)
呂師濂的「詩史」書寫
呂師濂的文學史意義
第四節 清末民初報載話本體小說的承傳與變異(孫超)
保留說話人聲口的話本體小說
演述社會現象、滑稽故事與家庭生活
現代新變、虛擬情境與說話人隱形
第四章 中國現代美學研究
第一節 茅盾論如何學習文學的「民族形式」(朱軍)
為「民族形式」辯護
對「五四」新文學追求的堅守與反思
新的現實主義文學觀
第二節 茅盾晚期批評文體的內在矛盾(肖進)
《夜讀偶記》的「前文本」
《夜讀》與「偶記」
作為批評文體的札記
第三節 張愛玲20世紀40年代小說中的心理寫實主義(徐可君)
西方文論中的心理寫實主義
《金鎖記》中的自由間接引語、意識流與蒙太奇
《傾城之戀》的心理寫實特徵:參差對照法
《茉莉香片》的心理寫實特徵:強烈對照法
張愛玲的現代主義與對照的內面書寫
第四節 學人學術生涯視域下的中國新時期文藝美學四十年(潘瑞偉)
教學為業學術為志
民族立場發掘特色
方法自覺文化開源
本體本位理論創新
借花獻佛返本開新
宏觀布局微觀落子
第五章 外國美學研究
第一節 蘇聯繫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與中國新時期美學的轉型(曹謙)
蘇聯「三論」譯介研究進軍人文學科
「三論」研究終獲意識形態合法性
新時期我國美學和文論的轉型對蘇聯「三論」的借鑒
新時期我國以系統論思想對蘇聯反映論文論的反思
第二節 阿甘本的「神聖人」與神聖美學(韓振江)
神聖人與兩種節日慶典儀式
神聖與褻瀆:狂歡節的雙重性
滑稽模仿:瀆神的藝術
第三節 美學和文學的政治:雅克·朗西埃的啟示(張弓)
政治與元政治
美學的政治和文學的政治
美學、文學的政治觀反思
第四節 從「知覺」到「感覺」:以塞尚和培根為例(吳娛玉)
「身體」與「知覺」:梅洛 - 龐蒂對塞尚的解讀
從塞尚到培根:德勒茲論「感覺的邏輯」
感覺強度的譜系:創建一種新的感覺邏輯
第六章 音樂美學研究
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器樂藝術的傳承與傳播(馮磊)
少數民族器樂藝術傳承與傳播之「整體論」
少數民族器樂藝術之傳承研究
少數民族器樂藝術之傳播研究
少數民族器樂藝術之當代實踐
第二節 作為對象的「音樂」與作為方法的「音樂學」(伍維曦)
「音樂作品」與音樂學學科範式
主體言說:音樂作品的「三度創作」
第三節 漢武帝歌詩與漢樂府制樂(楊賽)
漢武帝熱衷歌詩創作
漢武帝命李延年重興漢樂府
漢武帝命漢樂府制宗廟樂、郊祀樂和鼓吹樂
漢武帝漢樂府的音樂風格與審美取向
第四節 「直白含蓄」並及中國音樂美學問題討論(趙文怡)
第一種直白含蓄:琴之為器、制度尚象
第二種直白含蓄:琴之為樂、意從音轉
第三種直白含蓄:琴之為技、指尖詩話
直白的關照、含蓄的觀照:如何言說古琴
第五節 江南絲竹文曲曲目探源(阮弘)
由琵琶曲改編的絲竹文曲
由民間樂曲改編的絲竹曲
同戲曲曲藝相關的曲目
第六節 西方古典音樂的肌理與靈魂(王贇)
倫敦交響樂團與中國鋼琴家的精彩合作
英國鋼琴家席夫對巴赫作品的傑出演繹
第七章 戲劇美學研究
第一節 論劇場中歷史敘事的多重時間性(王曦)
交疊的歷史層次:製造「悲劇性的轉折點」
現代倫理意識的生成:「習慣性格」與「神力/魔性」的衝突
第二節 田漢南國社時期戲劇創作、演出與接受的關聯互動(陳軍)
田漢戲劇創作與南國社演出的互動
南國社戲劇演出對接受的作用
觀眾接受對南國社「左轉」的影響
第三節 越劇改良文戲研究三題(曾嶸)
改良文戲衰落了嗎?
改良文戲繁盛下的內在危機
改良文戲的危機對新越劇的直接影響
第四節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周錫山)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產生
四組傑出藝術家組合的藝術特點
袁雪芬主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過程
思想內容和成就
藝術成就與影響
第五節 歌劇戲劇結構審美因素探索(陳莉)
歌劇戲劇的時間結構
歌劇戲劇的角色結構
歌劇戲劇的主題結構
歌劇戲劇的情節結構
第八章 繪畫美學研究
第一節 神經美學視角下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象創構(胡俊)
物象的再現:線條與水墨
山水意象的創構:「以大觀小」「三遠法」和「步步移」
審美意境的生成:虛實相生及留白
第二節 媒介化、視聽化、檔案化:數字時代美術經典的傳播(王靜)
媒介化:從「畫體」到「畫意」
視聽化:從物理交互到混雜交互
檔案化:從個體書寫到公眾記憶
第三節 中國外銷瓷美術在「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中的三副審美面孔(任華東)
作為「陶瓷之路」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外銷瓷美術
中國外銷瓷美術的三副審美面孔
作為「中學外漸」與中外美術融合之路的「海上絲綢之路」
第九章 影視美學研究
第一節 事件、生命政治與異托邦:福柯的電影批評(支運波)
獨異性的歷史分析
生命政治的批判範式
作為異托邦的差異政治
第二節 從電影《九色鹿》談藝術創作的主體反省(姜美)
「意味」的反省:內容的再現與再創
「組合」的反省:形式的再現與再創
「符號」的反省:情感的再現與再創
「靈魂」的反省:創作精神的再現與再創
第三節 鏡像遊戲:擬態實驗下的電視真人秀(包磊)
電視真人秀所創造的「擬態」環境天然適合社會學實驗
電視真人秀的「實驗」通過影音觀測體現科學性
電視真人秀實驗性樂於套用戲劇的展現形式
第十章 設計美學研究
第一節 中國郵票設計美學的演進邏輯(周韌)
郵票圖像語境的功能拓展和審美嬗變
郵票功能設計、視覺形式與精神審美的發展
「原創」與「二次創作」:郵票設計和藝術創新的辯證統一
第二節 亨利·墨菲和民國校園建築設計(肖可霄)
墨菲其人
墨菲與民國校園建築
墨菲和他同時代的外國建築師
墨菲和他的中國弟子
第三節 時尚藝術之設計美學理念探究(胡越)
基於時尚學理論的流行製造
基於藝術學本源的意義探求
基於設計學意旨的解決問題
第十一章 藝術傳播研究
第一節 生成式AI影響下的藝術媒介本體論轉向(湯筠冰)
美學與藝術學理論中的媒介
從媒介理論視角重思藝術媒介
生成式AI影響下的藝術媒介轉向
第二節 數智時代人工自然美與當代美育轉型(鄒其昌)
數智時代的人工自然美
人工自然美的基本原則與規律
數智時代美育轉型與人工自然美的教育價值
第三節 全媒體視域下的公益傳播(孫智華)
全媒體時代的公益傳播
全媒體對公益資源的整合
公益傳播模式的創新
元宇宙、大數據和公益傳播
第十二章 品牌美學與創意寫作
第一節 「美好生活」視閾與「品牌美學」考量(陳忠偉)
品牌與「美好生活」的關係
「品牌美學」的理論與實踐
「品牌美學」的未來展望
第二節 從中國元素到中國潮品:「國潮」創意觀念的變遷(皇甫曉濤)
國潮創意觀念的變遷
「雙循環」背景下「國潮」創意的對策
第三節 東方生活美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