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觀念儒學(精)/尼山文庫

  • 作者:曾振宇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25830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852
人民幣:RMB 2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從觀念史的角度入手,對儒學進行反思和研究,側重於對儒學體系中的「結晶體」——「單元觀念」進行分析與研究。從紛繁複雜的思想之網,找出深邃的思想之結,辨清儒學思想的本質,進而可以更加客觀地從整體上認識與評價儒學體系、流派的思想所達到的哲學高度。觀念儒學並不僅僅是一種治學方法與路徑,其實更加深刻的還在於:觀念儒學是一種理論學說。觀念儒學既需要史學長時段、大尺度的梳理與考辨,也需要跨越特殊語境純粹的哲學沉思與論說。觀念本身具有鮮活的生命史,在歷代不斷的闡釋中觀念也在持續地涅槃重生。

作者介紹
曾振宇

目錄
第一章  仁
  第一節  孔子:仁者安仁
  第二節  孟子:仁義禮智根於心
  第三節  程伊川:仁善何以可能
  第四節  朱子: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
第二章  義
  第一節  「義」觀念探源:宜祭與威儀
  第二節  孔子:君子義以為質
  第三節  孟子:心性與大丈夫人格
  第四節  董仲舒:以義正我
  第五節  程朱理學:義者,天理之所宜
  第六節  致良知與合義利
第三章  禮
  第一節  禮的總說
  第二節  孔子:為國以禮
  第三節  孟子:有禮者敬人
  第四節  荀子:禮者,人道之極也
  第五節  《管子》:倉廩實則知禮節
  第六節  二程、朱熹論禮
第四章  智
  第一節  「智」觀念的詞源學考察
  第二節  《論語》的「智」觀念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三節  「四端」「四德」與「良知」:《孟子》的智德思想
  第四節  《春秋》明其智:董仲舒的適權明智思想發微
  第五節  「智藏仁義禮」:朱熹的智藏觀
第五章  信
  第一節  「信」觀念的起源
  第二節  「信」觀念的發展與成熟
  第三節  程朱理學對「信」觀念的創造性發展
第六章  誠
  第一節  「誠」的內涵
  第二節  孔子忠信思想對儒家「誠」觀念建構的啟示
  第三節  誠通天人:思孟學派對「誠」觀念的哲學創構——以《中庸》《孟子》為中心的討論
  第四節  「誠者,聖人之本」:周敦頤「誠」觀念的典範意義
  第五節  「真實無妄」:程朱理學之「誠」觀念
第七章  忠
  第一節  「忠」觀念的源頭
  第二節  忠君之事到忠惟事君的演化
  第三節  「忠為忠君」的形成軌跡
  第四節  「忠」漸成主流政治思想的大漢
  第五節  「忠」思想迤邐演化的進路
第八章  孝
  第一節  先秦兩漢儒家經典中的「孝」思想
  第二節  以理論孝——朱熹孝論研究
  第三節  孝是良知的發用流行——王陽明孝論研究
第九章  友
  第一節  「友」觀念的起源
  第二節  「友」的內涵及其發展
  第三節  「以友輔仁」:《論語》的「友」觀念
  第四節  「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簡》與孟子友朋觀互證

  第五節  程顥、程頤的「友」觀念
第十章  和
  第一節  「和」觀念的源起
  第二節  先秦儒家的「和」思想
  第三節  宋明理學的天命心性中和觀
第十一章  樂
  第一節  樂的緣起與演變
  第二節  孔孟儒家的德性之樂
  第三節  宋明理學家的「自得」之樂
  第四節  近代新學家的心魂之樂
  第五節  老莊道家的自然之樂及玄學家尋求心靈「樂土」
第十二章  恥
  第一節  儒家「恥」觀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哲理構成
  第二節  知恥倫理:《論語》人文精神中的恥感意識
  第三節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羞恥觀的形上思辨性格
  第四節  「義辱」與「勢辱」:荀子恥辱觀的兩種面向
  第五節  朱熹「心統性情」義理間架下的羞惡之心
  第六節  陸九淵論「知所貴」與「知所恥」
第十三章  恕
  第一節  「三省其身,成人之美」:曾子的「忠恕」思想
  第二節  「推己及物,以養人也」:二程對「恕」思想的新開拓
  第三節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朱子對「恕」思想的體系化論述
  第四節  知識與倫理:二十世紀前半期「恕」思想新解
第十四章  心
  第一節  陸賈「調心以向道」
  第二節  賈誼「求道以心」
  第三節  董仲舒對「心」的深察
  第四節  揚雄「潛心於聖」
  第五節  王充論心
第十五章  性
  第一節  性的起源
  第二節  先秦儒家的人性論
  第三節  漢代儒家的人性論
  第四節  宋明理學家的人性論
第十六章  格物致知
  第一節  「格物致知」研究背景
  第二節  「格物致知」古義與新義的開啟
  第三節  宋代「格物致知」的哲學建構
  第四節  陽明心學格物致知以合內外的追求
  第五節  格物工夫的批判反思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