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病原生物學(供臨床預防口腔護理檢驗影像專業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等使用第5版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 作者:編者:韓儉|責編:胡冰雪
  • 出版社:人民衛生
  • ISBN:9787117380249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07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開篇緒論介紹了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定義、與人類關係、學科發展簡史等。接著分別闡述原核、非細胞、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的形態、結構、生理、遺傳變異等知識。還講解了微生態平衡、病原生物致病性、機體抗感染免疫、消毒滅菌與生物安全等內容。之後按感染途徑介紹各類病原生物,如經呼吸道、消化道、創傷或輸血等傳播的病原生物。此外,詳細介紹了寄生蟲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診斷及防控原則等,涉及消化系統、血液等不同部位寄生的寄生蟲。最後探討了醫院感染及防控。書末附有推薦閱讀資料、索引、附錄及影像學資料與彩插,便於讀者學習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韓儉|責編:胡冰雪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定義、範疇和分類
  二、微生物和寄生蟲與人類的關係
  三、病原生物學
  四、病原生物學發展簡史
  五、病原生物學展望
第二章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概論
  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二、細菌的結構
    三、細菌形態的檢查方法
  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
    一、細菌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狀
    二、細菌的營養與生長繁殖
    三、細菌的新陳代謝
    四、細菌的免疫系統
    五、細菌的人工培養
    六、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第三節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一、細菌的變異現象
    二、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三、細菌變異的機制
    四、細菌遺傳變異的實際意義
  第四節  放線菌的生物學特性
  第五節  支原體的生物學特性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六節  衣原體的生物學特性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七節  立克次體的生物學特性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八節  螺旋體的生物學特性
第三章  非細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
  第一節  病毒的基本性狀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二、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與功能
  第二節  病毒的複製
    一、病毒的複製周期
    二、病毒的異常增殖
  第三節  病毒的抵抗力與變異
    一、病毒的抵抗力
    二、病毒的變異

    三、病毒變異的實際意義
  第四節  病毒的分類
第四章  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
  第一節  真菌的形態結構
    一、單細胞真菌
    二、多細胞真菌
  第二節  真菌的生理與變異
    一、真菌的培養特性
    二、真菌的繁殖方式
    三、真菌的新陳代謝
    四、真菌的變異
  第三節  真菌的分類
第五章  微生態平衡與機會致病菌
  第一節  人體微生態
    一、人體微生物群
    二、人體的正常菌群
  第二節  微生態失調與機會致病
    一、微生態平衡
    二、微生態失調與機會致病
  第三節  微生態平衡與醫學實踐
第六章  病原生物的致病性
  第一節  感染的發生
    一、感染的來源、途徑及類型
    二、感染性疾病流行的特徵及影響因素
  第二節  細菌的致病性
    一、細菌的毒力、侵入數量及侵入門戶
    二、細菌感染的類型
  第三節  病毒的致病性
    一、病毒感染的途徑與類型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
  第四節  真菌的致病性
    一、真菌感染
    二、真菌引起的超敏反應性疾病
    三、真菌毒素
第七章  機體的抗感染免疫
  第一節  抗感染免疫的組成及作用
    一、固有免疫
    二、適應性免疫
  第二節  抗細菌感染免疫
    一、抗胞外菌免疫
    二、抗胞內菌免疫
  第三節  抗病毒感染免疫
    一、固有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二、體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三、細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第四節  抗真菌感染免疫
    一、固有免疫的抗真菌作用
    二、適應性免疫的抗真菌作用
第八章  消毒滅菌與實驗室生物安全
  第一節  消毒與滅菌

    一、物理消毒滅菌法
    二、化學消毒滅菌法
    三、影響消毒滅菌的因素
  第二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一、相關術語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及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三、個人防護裝備
    四、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及風險評估
    五、安全工作行為
  第三節  災后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一、災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原因
    二、災後主要流行的病原體及感染性疾病
    三、災后病原體感染的防控
第九章  病原生物感染的檢查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  病原生物感染的檢查
    一、細菌感染的檢查
    二、病毒感染的檢查
    三、真菌感染的檢查
  第二節  病原生物感染的預防
    一、一般預防
    二、人工主動免疫
    三、人工被動免疫
    四、藥物預防
  第三節  病原生物感染的控制
    一、流行環節控制
    二、細菌感染的治療原則
    三、病毒感染的治療原則
    四、真菌感染的治療原則
第十章  微生物耐葯
  第一節  細菌的耐葯
    一、常用抗菌藥物
    二、細菌耐葯的機制
    三、細菌耐葯的防控
  第二節  病毒的耐葯
    一、病毒耐葯的機制
    二、病毒耐葯的防控
  第三節  真菌的耐葯
    一、抗真菌葯
    二、真菌耐葯的機制
    三、真菌耐葯的防控
第十一章  機會致病病原生物
  第一節  腸道桿菌
    一、腸道桿菌的共同生物學特性
    二、埃希菌屬
    三、克雷伯菌屬
    四、變形桿菌屬
    五、腸桿菌屬
  第二節  腸球菌屬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不動桿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四節  艱難擬梭菌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五節  無芽胞厭氧菌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六節  假單胞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七節  念珠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八節  隱球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九節  其他機會致病性真菌
    一、曲霉
    二、毛霉
    三、肺孢子菌
第十二章  經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生物
  第一節  分枝桿菌屬
    一、結核分枝桿菌
    二、麻風分枝桿菌
    三、非結核分枝桿菌
  第二節  鏈球菌屬
    一、A群鏈球菌
    二、肺炎鏈球菌
    三、其他鏈球菌
  第三節  腦膜炎奈瑟菌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四節  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性細菌
    一、軍團菌屬
    二、嗜血桿菌屬
    三、鮑特菌屬
    四、棒狀桿菌屬
  第五節  呼吸道感染的支原體和衣原體
    一、肺炎支原體
    二、肺炎衣原體
    三、鸚鵡熱衣原體
  第六節  正黏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七節  副黏病毒
    一、副流感病毒
    二、麻疹病毒
    三、腮腺炎病毒
  第八節  冠狀病毒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九節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腺病毒
    二、鼻病毒
第十三章  經消化道感染的病原生物
  第一節  志賀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  沙門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螺桿菌屬及彎曲菌屬
    一、螺桿菌屬
    二、彎曲菌屬
  第四節  弧菌屬
    一、霍亂弧菌
    二、副溶血性弧菌
  第五節  肉毒梭菌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六節  其他經消化道感染致病菌
    一、蠟樣芽胞桿菌

    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
  第七節  腸道病毒
    一、脊髓灰質炎病毒
    二、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
    三、腸道病毒A71型
  第八節  急性胃腸炎病毒
    一、輪狀病毒
    二、杯狀病毒
    三、腸道腺病毒
    四、星狀病毒
  第九節  經消化道傳播的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二、戊型肝炎病毒
第十四章  經創傷或輸血傳播的病原生物
  第一節  葡萄球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四、感染后檢查方法
    五、防治原則
  第二節  經創傷感染的梭菌
    一、破傷風梭菌
    二、產氣莢膜梭菌
  第三節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
    一、放線菌屬
    二、諾卡菌屬
  第四節  經血液傳播的肝炎病毒
    一、乙型肝炎病毒
    二、丙型肝炎病毒
    三、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節  EB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感染后檢查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十五章  蟲媒病原生物
第十六章  經性接觸傳播的病原生物
第十七章  垂直傳播的病原生物
第十八章  動物源性病原生物
第十九章  皮膚或經皮膚感染病原生物
第二十章  寄生蟲的生物學性狀
第二十一章  寄生蟲的致病性及機體的抗寄生蟲免疫
第二十二章  寄生蟲感染的診斷及防控原則
第二十三章  機會致病寄生蟲
第二十四章  消化系統寄生蟲
第二十五章  血液、骨髓、淋巴液中寄生寄生蟲
第二十六章  組織器官內寄生寄生蟲
第二十七章  泌尿生殖道寄生蟲
第二十八章  體外寄生蟲——昆蟲綱
第二十九章  體外寄生蟲——蛛形綱

第三十章  醫院感染及防控
推薦閱讀資料
索引
附錄
影像學資料及彩插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