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皇甫平」已成為中國改革進程中獨具影響力的標誌性符號。
本書講述了從「皇甫平」到「任仲平」的來龍去脈,再現了周瑞金在《解放日報》《人民日報》辦報中傾注的心血、智慧與政治擔當,將讀者看不到的編輯部故事和盤托出,讓讀者走進周瑞金和黨報報人的內心世界。
從黨的地方機關報到中央機關報,周瑞金的個人命運始終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人生道路與時勢風雲緊密相連。本書通過周瑞金報海沉浮的生動故事,真實展示共和國培養的一代報人中「這一個」的本色:政治敏銳不圓滑,眼界開闊見識寬,好學深思有見解,審時度勢切時弊,為人正直不媚上,待人謙和無芥蒂,辦報敢創新,做事勇擔當。
作者介紹
沈惠民|責編:王慧|總主編:范永進//沈惠民
沈惠民,歷任《人民日報》編輯、記者,《中華智庫》雜誌總編輯,獲中國新聞獎;出版20多部著作;現任今日出版社社長、上海金融文化促進中心執行理事長。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學子傾心筆墨緣
騰蛟的童年回憶
紅漆布面筆記本
校園的創意生活
主題班會說夢成真
致詩人聞捷的一封信
迎新晚會最難忘
突發奇想換劇目
一模一樣的路線圖
恩師林書立
復旦1957級新聞人
院慶的珍貴禮物
多事之秋的大學生活
「讀得用功,玩得盡興」
主課堂轉移
畢業分配的機緣巧合
第二章 報海浮沉探新路
才露「尖尖角」
從讀者來信組到評論組
「大紅旗稿」是這樣寫成的
在「下丁家」的人生轉折
心靈和意志的淬煉
結果出乎意料
最早報道「溫州模式」
催生《康復》雜誌
在醫院病房裡發起籌備
婉拒撥款,堅持自籌資金
斗室內創出大事業
創下78.6萬份發行紀錄
更多「第一個」
「抓大事,也抓瓜子」
歷史性突破
頭版廣告有始無終
專稿特稿敢發第一聲
「搶發」中越南沙大海戰
拉響第一聲毒品蔓延警報
最先報道改革開放出國潮
「專派記者」跨市追蹤災情
首揭上海母親河的嚴重污染
第三章 勇為改革鼓與呼
「皇甫平」評論發表前後
「改革年」風乍起
「必須站出來說話」
為什麼叫「皇甫平」?
「一看『皇甫平』就知道有來頭」
「姓『社』姓『資』」引燃導火索
敬「國寶」,除「國妖」
既沉默,又未沉默
《大公報》履新被臨時取消
「神仙會」上釀選題
大音希聲掃陰翳
同一天報上一圖兩用
「任仲平」這樣煉成
署名並不神秘
用自己語言講述中央精神
「母親呼籲」上頭條
臨時調整頭版位置
如此突出處理唯有《人民日報》
擊中社會繃緊的那根弦
接棒華東分社
功成身退主動避「嫌」
華東新聞一炮打響
提倡現代記者的三項技能
五大創新特色
「觀察家」三十年後再亮相
部署報道「炸館」事件
贏得寶貴時間
傳遞民眾憤怒心聲
放下了心上石頭
「皇甫平」「重出」江湖
《財經》主編借名頭
「不老寶刀」動四方
「皇甫欣平」披掛上陣
第四章 訪談實錄顯真情
總編函牘引出的故事
五十年前這張名片
兩位大師重敘情誼
「野航恰受兩三人」
因書和新聞的結緣
飽蘸鄉情寫「二蘇」
為真情「站台」
難以忘懷的紀念
點評作序滿是摯情
「周甫旭平」溫故說新
詩的情結從未走遠
在龐貝古城的「挖掘」
思緒飄拂弗農莊園
尋訪沖繩,祈願從此不戰
第五章 感悟人生意縱橫
絕知此事要躬行
再問「路在何方」
心系黎民百姓
「大叢精舍」有因緣
閱評博士論文說「不」
你中有我的關係
直陳七條閱評意見
答辯委員會的全票否決
對記者袒露心聲
要制度還是要周瑞金?
真相和盤托出
四句格言六本書
「動心忍性」的磨煉
「咬定青山」的堅韌
「無為」「有情」的警醒
毀譽得失的感悟
六本書影響一生
善待人生五個「最」
這輩子恰做「立言」之事
「膽略」從哪裡來?
取是本事,舍是智慧
修禪即是追尋人文精神
人世間只有兩種人
好學力行,還要加「知恥」
「我的學習方法不獨特」
生命與事業的結合
「小瑪哥」的老茅台
永遠不散的聚會平台
人到老年方才明白
「我們都飛過了」
「講一講」引起呼應
親情是最大安慰
「特殊貢獻獎」
人生恰似萬花筒
過往當下,皆成序章
附錄
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