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產業園區空間形態

  • 作者:曹傑勇|責編:陳晨
  • 出版社:上海科技
  • ISBN:9787547868287
  • 出版日期:2025/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13
人民幣:RMB 15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產業園區的建設是當前國家科技、經濟等發展的必要手段的推動力量。我國經過40年的發展產業園區的建設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本書結合建築規劃的經驗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入手,以分析國家產業戰略為支撐,從產業新城、產業新區、產業更新、產業社區、產業建築、產業區空間治理要素、產業園區空間治理機制、未來園區等幾個方面做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通過產業園區的空間建設與管理、治理手段的系統總結,希望能對園區的建設起到支撐作用。(1)多視角:中西方對比出發,從宏觀戰略入手,一直分析到微觀的建築設計。(2)時代性:結合當前園區建設實踐,用最新的資料反應當前發展趨勢。(3)創新性:重新建構分析園區空間形態的邏輯,將園區作為一個生命體,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做研究。本書內容為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任浩老師指導下完成。任浩老師基於對園區的長期跟蹤研究出版了《園區管理通論》,計劃圍繞園區出版系列叢書。作者按照自身所處的行業特點,從園區空間形態發展和治理的角度對園區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總結。

作者介紹
曹傑勇|責編:陳晨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定義產業園區及其空間形態
    1.1.1 產業園區
    1.1.2 產業園區空間形態
  1.2 產業園區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
    1.2.1 工業化對城市空間的影響
    1.2.2 國際貿易促進產業園區的發展
    1.2.3 產業地產推動產業園區發展
  1.3 城市空間形態的複雜性
    1.3.1 城市空間宏觀形態
    1.3.2 城市空間的二維平面形態
    1.3.3 城市空間的三維立體形態
  1.4 城市產業與空間的協同發展
    1.4.1 產業園區引領科技創新
    1.4.2 我國產業園區的規模化建設
    1.4.3 我國產業空間的戰略布局
    1.4.4 產業空間的擴張與空間治理的引導
    1.4.5 產業升級與空間響應
  1.5 未來園區
    1.5.1 生態驅動: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
    1.5.2 創新驅動:從量變到質變
    1.5.3 人文驅動:從個性到協同
  參考文獻
第2章 產業新城空間形態
  2.1 從田園城市到產業新城
    2.1.1 巨大城市空間治理的解決之道
    2.1.2 產業新城發展的探索之路
  2.2 從科技園到科學城
    2.2.1 筑波科學城——科技創新的新城建設
    2.2.2 產業園區的發源地——矽谷
    2.2.3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懷柔科學城
    2.2.4 雙城記——中國西部科學城
    2.2.5 從張江高科技園區到張江科學城
  2.3 從產業集群到大都市圈
    2.3.1 大都市圈的核心競爭力
    2.3.2 中國的都市圈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章 產業新區空間形態
  3.1 城市郊區化與產業郊區化
    3.1.1 城市郊區化的動力機制
    3.1.2 中國產業郊區化的空間擴張
  3.2 可持續發展的產城融合空間布局
    3.2.1 空間意義上的產城融合
    3.2.2 治理意義上的產城融合
    3.2.3 功能意義上的產城融合
    3.2.4 多元整合的產城融合
  參考文獻
第4章 產業更新園區空間形態
  4.1 產業化過程中的產業更新換代
    4.1.1 產業化帶動城市發展

    4.1.2 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升級
    4.1.3 產業更新推動城市更新
  4.2 城市中心區的產業園區更新模式
    4.2.1 空間布局從分散向集聚發展
    4.2.2 一區多園的特殊空間格局
    4.2.3 營建「人產城」體驗空間
  4.3 製造業回歸推動城市更新
    4.3.1 城市激發製造業的創新
    4.3.2 發展服務型製造業
  4.4 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城市更新升級換代
    4.4.1 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更新的融合
    4.4.2 構建創意產業鏈
    4.4.3 文創產業社區化
  4.5 高科技產業引領城市更新面向未來
    4.5.1 科技回歸城市中心——紐約曼哈頓「硅巷」
    4.5.2 港城融合發展的西雅圖
  4.6 現代服務業提升城市更新品質
    4.6.1 城市更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4.6.2 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城市更新的人文品質
  參考文獻
第5章 產業社區空間形態
  5.1 產業社區的構成要素
    5.1.1 產業社區的內涵
    5.1.2 產業社區的基本單元
    5.1.3 產業是產業社區的核心驅動力
    5.1.4 商業是產業社區的活力源泉
    5.1.5 空間是產業社區的創新催化媒介
    5.1.6 人才是產業社區的潛力和未來
    5.1.7 自由流動是產業社區的創新動力
  5.2 產業社區功能空間融合設計
    5.2.1 產業的差異化空間布局
    5.2.2 產業社區的功能混合促進創新效率
    5.2.3 產業社區的全產業鏈布局促進效率提升
    5.2.4 打破邊界促進產業社區的空間融合
  5.3 產業社區的特色場景塑造
    5.3.1 共享開放的場景塑造
    5.3.2 自我表達的場景塑造
    5.3.3 自然怡人的場景塑造
    5.3.4 產業特色的場景塑造
    5.3.5 工作與生活融合的場景塑造
  參考文獻
第6章 產業街區空間形態
  6.1 產業街區的空間模式
    6.1.1 方格網式街區
    6.1.2 行列緊湊式街區
    6.1.3 內向圍合式街區
    6.1.4 自由開放式街區
    6.1.5 群體組合式街區
    6.1.6 巨構式街區
  6.2 產業街區的外部公共空間塑造

    6.2.1 步行友好的街道空間塑造
    6.2.2 街道的場所空間塑造
    6.2.3 促進交流的口袋公園
    6.2.4 可感知的街道設施布局
  6.3 產業街區的內部公共空間
    6.3.1 開放流動的廣場空間
    6.3.2 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間
    6.3.3 串聯建築的內街空間
    6.3.4 室內外的過渡灰空間
    6.3.5 多維基面的立體街區
  6.4 綠色生態的產業街區
    6.4.1 多層次的景觀體系
    6.4.2 綠色低碳園區
  參考文獻
第7章 產業園區建築空間形態
  7.1 產業建築的多樣性
    7.1.1 科研辦公類建築
    7.1.2 智能製造類建築
    7.1.3 物流倉儲類建築
    7.1.4 生物醫藥類建築
    7.1.5 工業製造類建築
    7.1.6 綜合服務設施
  7.2 建築功能的適應性設計
    7.2.1 功能從平面混合向立體混合發展
    7.2.2 彈性辦公空間模式
    7.2.3 流動的內部空間
    7.2.4 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
    7.2.5 建築景觀立體化
  7.3 建築風格的多元化
    7.3.1 建築風格的一體化
    7.3.2 建築風格的多樣化
    7.3.3 建築風格的個性化
  7.4 產業建築單體平面空間
    7.4.1 明確客戶需求
    7.4.2 明確商業模式
    7.4.3 明確設備形式
    7.4.4 合理設置開間與進深
    7.4.5 注重空間的模塊化組合設計
    7.4.6 注重垂直交通的優化布置
    7.4.7 生態節能的智能化建築
  7.5 「工業上樓」模式
    7.5.1 模式創新的積極意義
    7.5.2 應用場景的特殊性
    7.5.3 效益與經濟的平衡性
  7.6 產業建築的更新改造
    7.6.1 低效產業用地的再更新
    7.6.2 工業建築的再利用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